原因
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門至鼓膜的彎曲管道,全長約2.1~2.5cm。外1/3為軟骨部,內2/3為骨性部。外耳道內表面覆有一層皮膚,與下方的軟骨膜或骨膜緊貼,不易移動。皮膚內感覺神經末梢豐富,患癤腫時,異常疼痛。在軟骨部的皮膚,內含毛囊、皮脂腺和盯眝腺與汗腺相似,其分泌物為盯眝,有保護耳道的作用。盯眝與脫落的上皮及塵埃混合後形成耳垢。骨部的皮膚較薄,缺乏毛和皮脂腺等結構。
若耳油分泌過多或耳道本身的自動清潔程式受到干擾,耳垢便會積聚,堵塞耳道。
檢查
局部檢查發現耵聹堵塞是主要診斷依據。
耵核如不完全阻塞耳道者,無明顯症狀,若耵核較大或當耵核遇水膨脹而致完全阻塞耳道者,則有耳竅悶塞感,聽力減退。若壓迫耳膜,可引起耳鳴、眩暈症狀。耵聹壓迫損傷耳道肌膚,可引起耳道腫膿、疼痛、糜爛。檢查耳道,可見黑褐色聹核,堵塞耳道,有的質軟如蠟,也有堅硬如石者。
鑑別診斷
應與下面的症狀相鑑別:
1.耳道異物
耳道異物是指異物不慎進入外耳道所致損傷性疾病。
2.耳道流膿
當外耳道或中耳出現炎症時,都可以出現耳道流膿的現象。中醫把以耳膜穿孔、耳內流膿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統稱膿耳。
局部檢查發現耵聹堵塞是主要診斷依據。
耵核如不完全阻塞耳道者,無明顯症狀,若耵核較大或當耵核遇水膨脹而致完全阻塞耳道者,則有耳竅悶塞感,聽力減退。若壓迫耳膜,可引起耳鳴、眩暈症狀。耵聹壓迫損傷耳道肌膚,可引起耳道腫膿、疼痛、糜爛。檢查耳道,可見黑褐色聹核,堵塞耳道,有的質軟如蠟,也有堅硬如石者。
緩解方法
戒除挖耳習慣,如自知有耵聹,務需到醫院請醫生取出,不要以棉花棒或其他物件清潔耳道,因為這樣會弄損耳道並將耳垢推得更深入。避免出入煙塵多的地方。游泳時配戴耳塞。若經常出現耳垢堵塞耳道的情況,應定期使用能軟化耳垢的滴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