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耳突花葉病毒屬為黃症病毒科下的1個屬。該屬RNA的5'端具有一個VPG結構;含有ORF0,編碼可能的膜連線蛋白;ORF0與ORF1重疊,ORF2與ORF1重疊。多侵染豆科植物,由蚜蟲以持久方式傳播。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該屬下僅有1個種。
模式種
豌豆耳突花葉病毒1號(Peaenationmosaicvirus-1)
病毒特性
形態學
病毒粒子為等軸對稱二十面體,無包膜,有大小兩種粒子,直徑分別為25nm和28nm,大粒子180個蛋白亞基以T=3排列成二十面體,小粒子150個蛋白亞基以擬等價方提純的豌豆耳突花葉病毒1號
式排列成二十面體,病毒易被中性磷鎢酸破壞。
理化特性
兩種沉降組分,底部組分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6×10^6,標準沉降常數S(20W)=107~122S,在氯化銫中的浮力密度底層為1.42g/cm^3;頂部組分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5×10^6,標準沉降常數S(20W)=91~106S,在氯化銫中頂部組分被破壞。在硫酸銫中兩個組分的浮力密度約為1.38g/cm^3。在高鹽條件下兩個組分會被破壞,而頂部組分更不穩定。
核酸
為單分子線形正義ssRNA,長5706nt,相對分子質量1.7×10^6,核酸占病毒粒子重量的28%。一些株系含717nt的衛星RNA。
蛋白質
外殼蛋白由一種主要多肽組成,分子質量為21kDa,超讀產物可能涉及蚜蟲傳播和病毒粒子的穩定。
基因組
單分體基因組,RNA的3’端既無Poly(A),也無類似tRNA結構,5’端具有一個VPg結構。RNA含有5個ORF,有一個ORF0,但缺乏ORF6,在ORF2與ORF3之間有200nt長的非編碼基因間隔區。所編碼產物為34kDa蛋白(可能是膜連線蛋白)、84kDa蛋白(解旋酶基序,VPg),67kDa的聚合酶、21kDa外殼蛋白和54kDa外殼蛋白超讀產物(均由亞基因組RNA翻譯而來)、29kDa蛋白(可能是蚜傳因子或病毒粒子穩定因子)。該病毒與豌豆耳突花葉病毒2號(形影病毒屬)複合侵染寄主植物豌豆耳突花葉病毒1號的基因組及其產物,有相互依賴關係。該屬豌豆耳突花葉病毒1號的RNA已測序。
抗原特性
由豌豆耳突花葉病毒1號和豌豆耳突花葉病毒2號複合侵染植物得到的病毒純化物具有中等免疫原性。在凝膠擴散實驗中,蚜傳分離物顯示有一個附加的抗原因子,而在非蚜傳分離物中則沒有。該病毒與黃症病毒屬和馬鈴薯卷葉病毒屬的病毒無血清學關係。
細胞病理
在感病植物的細胞核中有大量病毒粒子積累,在細胞質中較少,分散分布或呈結晶狀排列,感染早期病毒粒子只在細胞核中,是病毒複製的場所,以後隨著核被破壞而進入細胞質。在核內膜上形成囊泡結構,並存在於核周腔中,然後釋放到細胞質,其周圍由核外膜包裹,成為細胞質中成群分布的特殊病理性結構,囊泡內含有纖細的絲狀物質,可能是病毒特異性dsRNA。線粒體和葉綠體變得較小,數量較少,但細胞器中無病毒粒子,也無其他內含體。在介體蚜蟲的中腸細胞和脂肪體細胞中也發現大量病毒粒子。感病豌豆葉片細胞,示細胞質中許多含細纖維狀物種的囊泡結構在核膜上形成(箭頭)。細胞質中成群的囊泡結構,病毒粒子分布於細胞質和細胞核內。
生物學
寄主範圍
病毒能侵染許多豆科植物,但只侵染其他科的幾種植物,引起豌豆、香豌豆和蠶豆等寄主植物的耳突及花葉或透明斑症狀。
傳播
病毒易於機械接種傳播,在自然界由蚜蟲以持久方式傳播,但易丟失蚜傳能力。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另外在西西里和伊朗等地也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