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91戶通自來水,有9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98.9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0戶(分別占總數的93.41%和87.91%)。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2輛,機車21輛。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6.540畝,有效灌溉率為50.0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6.5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8 畝。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3畝(其中:田186.54畝,地186.46畝),人均耕地1.3畝,主要種植烤菸、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71.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8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0畝,其中養殖面積5畝;荒山荒地500畝,其他面積982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8.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8.6萬元,占總收入的69.79%;畜牧業收入23萬元,占總收入的23.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頭,肉牛5頭。);林業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93%;第二、三產業收入3.3萬元,占總收入的3.36%;其他性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1.53%。農民人均純收入138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人(占勞動力的14.7%),均在省內務工。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種植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16%。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1戶,共鄉村人口388人,其中男性190人,女性198人。其中農業人口388人,勞動力170人。該村為漢族村。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88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5戶,占農戶總數的16.48%。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七星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七星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5公里,距離中學1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6人,其中小學生76人,中學生3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73.0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03萬元,有固定資產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各類補貼兌現情況、低保工作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1人。團員30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該村農田水利設施極為薄弱,農作物得不到適時栽種,農業增產困難;
二、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途徑有限,增收困難;
三、該村教育滯後,教育基礎設施落後,師資力量薄弱,阻礙了科學生產技術的推廣套用,農民、農業、農村發展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在以烤菸為支柱產業的同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引進高產、穩產農作物,培育後續產業,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爭取各級各部門對基礎設施的設入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教育、衛生環境,逐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現代化套用程度;
三、積極爭取各種項目的扶持,改善人畜飲水困難問題,促進農民民眾身體健康;
四、加強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灌溉能力,有效提高農業產出;
五、爭取鄉村道路的改善,進一步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