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述
描寫了一位六十叫劉興仁的老頭,是要為兒子娶還是為自己娶的內心深處的矛盾的故事。精彩內容
劉興仁愛這對大眼睛,可又有點怕。他搖了搖頭。他心中亂。父女這種說話法,屋裡那種暖和勁兒,這種誠爽親愛,使他木在那裡。他羨慕,忌恨馮二。有這個女兒,他簡直治服不了馮二,除非先把這個女兒擒住。怎么擒她呢?叫她作兒媳婦呢?還是作……他的傻兒子鬧著要老婆,不是一天了。只有馮姑娘合適。她身體好,她的爸在姓劉的手心裡攥著。娶了她,一定會生個孫子;兒子傻,孫子可未必傻,劉家有了根。可是,一見馮姑娘,他不知怎的多了一點生力,使他想起年輕的事兒來。他要對得起兒子,可是他相信還會得個--或者不止一個--小兒子,不傻的兒子。他自己不老,必能再得兒子。他自己要是娶了她,他自己的屋中也會有旺旺的火,也會這樣暖和,也會這樣彼此親愛的談話。他恨張媽,張媽生的火沒有暖氣。要她當兒媳婦,或是自己要了她,都沒困難。只是,自己愛那個傻小子,肯……他心中發亂。作者簡介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他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後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國小校長。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1930年回到祖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1934年夏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事文學創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重慶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任常務理事、總務組長,並組織出版會刊《抗戰文藝》。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劇協和中國曲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1966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寫作特色
老舍通常採用以下一種情節結構方式,就是利用不同人物甚至同一個人物性格中對立的兩個方面來展開情節。這種構思更巧妙一些,也更需要作家具有藝術才能。我們讀到了兩篇特別成功的作品:其一是《善人》,其二就是《老年的浪漫》。在這兩個“個案”中,作家得心應手地運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精心偽裝著的真實面目。作品評價
老舍的《老年的浪漫》短篇小說充滿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會和底層人民為描寫中心,作品中充滿了濃烈的“京味兒”,老舍當屬中國近代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說家。他的這篇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