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本家族史。該書以人物——翁同龢為載體,以他們家族為場景,給讀者以思考的生動活潑的著作。通過翁同龢家族三代主要成員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負、求學問道、學術思想、藝術成就、政績戰功、子弟教育、境遇命運、悲歡離合、性格組合、喜怒哀樂、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該家族的興盛衰落;通過一個家族透視近百年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風俗的發展和變化。
作者簡介
謝俊美:1942年生於江蘇鹽城。1967年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1978年師從陳旭麓教授研究中國近現代史。1981年起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執教至今。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專著《翁同觫傳》、《翁同書傳》、《常熟翁氏》、《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等七部;輯有《盛宣懷未刊檔案資料之五:中國通商銀行》、《翁同觫集》;主編:《醒獅叢書》、《國學傳承叢書》等四部。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六十餘篇。
圖書目錄
一寒微之家
贅婿虞鄉
讀書求“食”
困學齋主人
官冷朐陽
入祀海州名宦祠
……
書摘
自隋唐開科取士到清末廢除科舉的一千三百多年間,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主要是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吏的。而士子一旦考中舉人、進士,成為政府的官員後,他們往往又奉旨去擔任鄉、會試考官,主持鄉、會試;或擔任學政,執長一省文教;抑或擔任中央的國子監官員,負責太學,替朝廷選賢任能。考試的內容不變,一直是儒家綱常名教;考試的文體不變,八股文體愈用愈嚴;詩、賦、策論等形式唯求高巧。中國古代的封建政治始終在科舉考試的圈子裡轉來轉去,社會歷史就是這樣千百次地演繹,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難有絲毫的進步與發展。至於衡準官員的標準亦不僅僅在經史掌握的多少,而在操守的好壞。在科舉道路上跌打滾爬了十多年的翁心存自考中進士躋入政壇後,當然也未能例外。他被別人複製,現在他又去複製別人。經過三年庶常館的學習,於1825年散館時,以名列一等第一的優異成績正式授職翰林院編修。次年,派充武英殿總纂,負責各種典籍文獻的編纂事宜。同年9月,翰詹大考,他名列二二等第二名,奉旨“遇缺題補”,儘先錄用,不久擢為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本是太子瀆書之地,但自雍正以後,清朝皇位實行秘密立儲,不設太子,因此詹事府就成了閒置機構,但礙於體制,仍保留未予裁撤,屬下的官員照設無誤,其平常職事主要負責辦理內閣交辦的繕寫任務。
翁心存任翰林院編修的是年,適逢鄉試之年。這次他被派充福建鄉試正考官,前往福州主持福建鄉試。從當年被別人考評到現在考評別人,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此後,他還連續三次被命為鄉試考官:1831年被派充順天鄉試副考官,得士三十三人;1832年典試四川,主持四川鄉試,得士六十二人;1835年典試浙江,得士沈祖懋以下九十六人。此外,還多次奉旨參加和主持禮部、吏部等部門的有關選官考試,前後得士不下四五百人之多。說他門生弟子遍布朝野內外,並不為過。在當時,一個翰林院編修被派一兩次試差已是很不容易的了,翁心存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前後四次被派為考官,這在當時翰林編檢中是極為罕見的。翁心存身材魁梧高大,面白清圓,雖在朝為官,仍寒蹇如儒生,平日寡言少語,很少發議論。由於他高大身材,在眾大臣朝見時大有“鶴立雞群”之勢,特別耀眼,引人注目。所以,道光帝對他的印象特別深刻。而他的沉穩莊重的言談舉止也贏得道光帝以及其他諸多滿蒙王公和漢族大臣對他另眼相看。他一次次地被命為考官在很大程度上與道光帝對他的信任有關。
京官俸祿微薄,以翰林院官吏為例,編修年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