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脈野扇花

羽脈野扇花

羽脈野扇花(學名:Sarcococca hookeriana Baill.):黃楊科野扇花屬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米,有根莖;葉披針形,或近倒披針形,葉面深綠,中脈凹陷,葉背淡綠,葉脈羽狀,兩面均不甚明顯,葉柄細瘦,總狀花序,苞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序軸、苞片、萼片外面均被極細毛;花白色;萼片內方的闊橢圓形或近圓形,果實球形,10月至翌年2月開花。

羽脈野扇花分布在阿富汗、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00米至3500米的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米,有根莖;小枝具縱棱,被短柔毛。葉披針形,或近倒披針形,長5-8厘米,寬13-1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狹而急尖(但非楔形),葉面深綠,中脈凹陷,稍被微細毛,葉背淡綠,光滑,中脈凸出,葉脈羽狀,兩面均不甚明顯,葉面兩側貼近邊緣處各有一條基出纖弱的縱脈(但非離基三出脈);葉柄細瘦,長6-8毫米。

花序總狀,長約1厘米,苞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鑽狀尖頭,花序軸、苞片、萼片外面均被極細毛;花白色;雄花5-8,占花序軸上部,不密集,雌花1-2,生花序軸基部;雄花:有短梗,無小苞片,萼片4,內方的闊橢圓形或近圓形,長3-3.5毫米,外方的稍短,卵狀長圓形;雌花:連柄長約6-7毫米,小苞多片,卵形,覆瓦狀排列,萼片和末梢小苞形狀相似。果實球形,宿存花柱3,直立,先端外曲。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產地生境

產中國雲南、四川、湖北(西部)、陝西(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鶴慶縣均華公社蘑菇場;S. humilis Stapf的模式標本采自湖北長陽。生於林下陰處,海拔1000-3500米。

近種區別

該種和柳葉野扇花相似,但該種小枝有毛,葉面中脈平坦,被微細毛,後者小枝光滑,葉面中脈凸出,無毛,得以區別。 柳葉野扇花 Sarcococcasaligna(D. Don) Mull.-Arg. 葉柄長5-8毫米;花柱3;小枝完全無毛。 葉柄長1-1.8厘米;花柱2;小枝完全無毛,或在擴大鏡下稍見微細毛。
柳葉野扇花 柳葉野扇花

主要變種

雙蕊野扇花〔變種) 雙蕊野扇花〔變種)

雙蕊野扇花〔變種)樹八爪龍(雲南植物志)

葉互生,或在枝梢的對生或近對生,長圓狀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狹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稀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較長大的,長7-11厘米,寬2-3厘米,狹窄的,長3-7厘米,寬0.7-1厘米,較短小的,長3-3.5厘米,寬1-1.8厘米,變化甚大,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漸狹,葉面中脈常平坦或凹陷,中脈被微細毛。雄花:無花梗或有短梗,無小苞片,或下部雄花具類似萼片的2小苞片,並有花梗,萼片通常4,長3-3.5(-4)毫米,或外萼片較短;雌花:連柄長6-10毫米,小苞片疏生,萼片長約2毫米。宿存花柱2,長2毫米。

植物研究

1889年Franchet發表Sarcococca hookeriana var. digyna以後,至1911年Stapf根據湖北西部長陽及四川東部巫山所采標本,發表Sarcococca humilis新種*。1914年Rehder et Wilson在不知Stapf已有上述新種的情況下。根據同一長陽、巫山標本並另在雲南蒙自、彌勒采的標本,發表S. hookeriana var. humilis新變種。1949年J. R. Sealy對S. hookeriana var. digyna和S. humilis作了幾點區別,主要是:前者植株高大,葉為狹長圓狀橢圓形,長度對寬度是5-5.3:1,雌花較長,花葯乳色,果紫黑色;後者植株低矮,葉橢圓形,較短,相對地較寬,長度對寬度是3.5:1,花葯薔薇色,雌花較短,果黑色。

同氏並認為S. hookeriana var. digyna代表該種的基本型,在它廣大地理分布的最東部(指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等地區),產了矮小的S. humills,在最西部(指中國西藏和國外不丹、尼泊爾及阿富汗地區),產生具3心皮的S. hookeriana。但《中國植物志》編委們查閱中國雲南、四川、湖北、陝西各地所采大量有關標本,發覺此中植株的高低,小枝及葉乾後的顏色,葉形的長短、廣狹,在小枝上部互生或對生,有很大變化,甚至同一植株上的葉,亦可有兩種不同的類型,無法可將Stapf新定的S. humilis (即Rehder et Wilson所定var. humilis)和Franchet原定的S. hookerana var. digyna區別開來,更非如Sealy所構想,有地理分布的限制。《中國植物志》編委們認為此種矮小的植株S. humilis,僅僅由於生長環境不同所引起的變化,不能成為新種或另一變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