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兵運動

1905年,日本帝國與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剝奪了韓國的外交權,日本設定韓國統監府以控制韓國,標誌著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變成日本事實上的殖民地。《乙巳條約》遭到大部分韓國人的堅決反對,引起了義兵運動等一系列抗爭。

背景

1907年,根據日本侵略者的要求,朝鮮王朝政府命令除國王(朝鮮純宗)的極少數衛隊外,朝鮮軍隊全部解散。

經過

1905年《日韓保護條約》簽訂後,日本加緊控制朝鮮,朝鮮人民掀起以農民為主力的抗日鬥爭新高潮——一義兵運動。1907年7月,日本強迫朝鮮軍隊全部解散。抗拒解散的軍隊加入義兵運動,義兵人數驟增,並擁有軍事指揮員和近代武器。義兵領導者如洪範圖,車道善都是平民出身。義兵活動採取游擊形式,襲擊日軍和偽政權機構,破壞電訊交通,制裁朝奸親日派,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1907—1911義兵運動遍及全國十三道二百四十郡,先後參加義兵作戰的人數達十四萬,襲擊活動三千次左右。後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內統治階級聯合鎮壓下失敗。
朝鮮廣大愛國官兵拒絕服從命令,漢城1300名士兵同日軍展開激烈巷戰,打死日軍一百多人,因眾寡懸殊,彈盡援絕,遭血腥鎮壓。此後,各地士兵奮起反抗,並匯合當地起義人民,形成席捲全朝鮮的義兵運動,組成了以李麟榮為“十三道義兵總大將”的全國性武裝部隊,向漢城進軍,後因受日軍阻擊而失敗。

傷亡

據日本官方縮小了的統計數,1907~1911年,同日軍作戰的義兵共有十四萬人,作戰近三千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