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風物:杜克大學札記》為作者(陳勝利)提供一次難得的反觀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情境。
美國何以成為多民族的熔爐?如果像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在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繁榮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美國文化有哪些優秀成分?美國的公共決策及社會治理有哪些成功經驗?美國社會又面臨怎樣的挑戰?以美國為鏡,我們中國的差距在哪裡?長處有哪些?
圖書目錄
序言/1
前言/4
一所南方名校崛起的傳奇/6
入鄉先“問俗”/10
“卡羅來納之花”/12
一個國家,五十種制度/15
用管企業的辦法管理城市/18
老照片中的中國記憶/21
向著自由的黑色洪流/25
四個敬業的年輕人/31
令人尊敬的查爾斯·貝克先生/34
蘇克拉先生的忠告/36
對話/38
華人教授譚建敏先生/41
安德梅教授的奇蹟/44
說說我們的常青園/46
在杜克大學慶祝國慶60周年/49
“看美國的大學,就看它的圖書館吧”/53
美利堅工業文明的見證/56
游大煙山記/59
過“鬼節”/62
一次工業考察/64
諾克斯·懷特市長的名片/68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72
戒菸記/76
同唱一首歌/79
辯論的政治/81
黑與白的界線/85
從歐巴馬醫改看美國的公共決策/89
美國政府如何資助文化?/92
感恩節的盛宴/96
當了一回“購物狂”/98
華人富強先生/102
“非常想念北京”/104
美國人的穿著:講究還是不講究?/109
美國人的口頭禪/114
美國人的志願精神/116
誠信的訓l練/119
守法的美國人/121
反映美國人家庭關係的生動案例/123
美國人的財富觀/125
“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128
美國人眼中的美國文化/130
文化的堡壘/132
水煮三國/134
常青園的鷹/137
感謝那么多人為我們的付出/139
老鮑勃/142
美國的高等教育強在哪裡?/145
美國面臨的挑戰/152
附一:赴杜克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學習培訓總結/155
附二:觀國慶60周年有感並藏杜克同學三十君名姓賦/162
後記/164
後記
在杜克大學桑福德學院學習4個多月間,我寫了10萬餘宇的隨筆,經過近兩年的整理,完成了這本小冊子。
如果想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全面了解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多元的國家,以及它的文化,無疑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我在書中談到的許多觀點和看法只能算是拋磚引玉,對與不對,要讓讀者朋友們去體味和評判。
在本書《感謝那么多人為我們的付出》一文中,我衷心地表達了對杜克大學桑福德學院各位教授、助教的感謝和敬意。需要感謝的遠不止他們。
感謝國家外國專家局為我提供了這次學習機會,特別感謝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孫照華先生,他在百忙中為本書做序,給予了我莫大的鼓勵。
感謝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為了讓我們能勝任在美國的學習,學校精心安排了兩個月的英語培訓,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徐德龍教授以及有關院系的老師們給予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感謝與我同行的29位同學,他們善於學習和思考,與這些同齡的佼佼者半年多的朝夕相處,使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自己。
感謝五洲傳播出版社的荊孝敏主任和編輯王莉女士,她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
還要感謝我的家人一一父母親、愛人、兒子,他們一直默默地支持我,是我生命中的春風、陽光和甘霖。
序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向來是天下士子的心愿。2009年5月,我有幸考上中央國家機關中青年幹部第七批赴美培訓班。8月10日,我們一行30名同學抵達位於美國東南部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的杜克大學,12月19日完成學業,前後歷時4個多月,13l天。培訓科目是公共政策與管理,由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國際發展中心承辦。
上大學時我曾有出國留學的願望,一直未得實現,因此對這一次的學習格外珍惜。學習任務異常繁重,我們要用4個月的時間完成美國MPA一年的課程,但我始終處於一種近乎於亢奮的狀態,每天都要學習到午夜。這是一次愉快的旅程,我們與杜克大學的教授、員工朝夕相處,與美國聯邦、北卡羅來納州及達勒姆地方政府的各級官員,以及企業負責人、超市售貨員、垃圾處理廠工人、社區管理員等各階層人民進行了廣泛接觸,結識了不少新老華僑,加深了對美國社會和美國人民的了解,直到今天,它的許多細節仍歷歷在目。
“鏡與燈”是西方現代文學理論的概念,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艾布拉姆斯在1953年提出,當代中國的文化學人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新的詮釋,認為在跨文化視野中,各種文化都在努力尋找反觀自己的一面鏡子,以便追尋指引自身更好發展的明燈。杜克之旅為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反觀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情境。一串串的問題催促我不斷地向杜克大學的教授們求教,或者在夜深入靜的時刻一行一行地爬格子,比如:美國何以成為多民族的熔爐?如果像馬克斯·韋伯所說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在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繁榮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美國文化有哪些優秀成分?美國的公共決策及社會治理有哪些成功經驗?美國社會又面臨怎樣的挑戰?以美國為鏡,我們中國的差距在哪裡?長處有哪些?
我們抵達杜克大學時,美國正在經歷兩件大事:由美國發生而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和歐巴馬總統力推的醫療改革,這成為我們深入了解美國社會的契機。與唱衰中國不同,近年來,受“9·11事件”、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輿論出現了“中美國”(chimerica)、“兩國集團”(G2)等一些新的聲音。“中美國”是哈佛大學尼爾·弗格森教授創造的一個新詞,以強調中美經濟關係聯繫的緊密性,稱中美已走入共生時代。“兩國集團”的言下之意是中美兩強合作,世界就能太平。會出現“中美國”或者“兩國集團”嗎?姑且不論中美兩國有沒有這樣的政治意願,單從中美兩國的差距看,這兩個說法都值得懷疑。中國真正的發展只有30多年,仍是一個開發中國家,而美國早在1894年就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在硬體方面,中美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但在航空、電子、IT、生物製藥、新材料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以及人才、制度創新、可持續發展環境等“軟實力”方面,美國仍具有明顯優勢。但“中美國”、“兩國集團論”的提出至少反映了美國內部加強中美合作的呼聲,較之於“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這種呼聲無疑是積極而有建設性的。
我注意到,美國無論政府還是民間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發展,但許多美國人對中國卻知之甚少,許多的看法都來自於道聽途說,他們對東方這片古老大地還相當陌生。由於疏遠而產生隔閡,由於接觸而相互理解,乃人之常情,國與國亦如此。儘管中美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運用我們祖先“和而不同”的偉大哲學,加強相互溝通與了解,求同存異,中美兩國人民一定能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