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精明的詐欺高手艾文(克里斯蒂安·貝爾飾)和情婦西德尼(艾米·亞當斯飾)是一對無往不利的職業詐欺搭檔,不慎在警方的一次釣魚行動中栽了跟頭,西德尼被捕入獄,作為交換條件,他們必須與知法犯法的FBI幹員里奇(布萊德利·庫珀飾)合作,通過詐欺設局釣出更多貪污腐敗的政府官員。里奇鎖定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新澤西卡姆登市的市長卡麥因(傑瑞米·雷納飾)。他們混進了卡麥因的小內閣,企圖一舉糾出收賄的貪官污吏。但艾文不按理出牌的正派妻子羅瑟琳(詹妮弗·勞倫斯飾)卻像個不定時炸彈般,極可能令整個釣魚行動毀於一旦,但也可能是拯救艾文的最後一根稻草。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備註 |
---|---|---|---|
艾文 | 克里斯蒂安·貝爾 | ---- | 行騙大師 |
西德尼 | 艾米·亞當斯 | ---- | Irving的搭檔 |
里奇 | 布萊德利·庫珀 | ---- | FBI探員 |
羅瑟琳 | 詹妮弗·勞倫斯 | ---- | Irving的妻子 |
麥卡因 | 傑瑞米·雷納 | ---- | 卡姆登市市長 |
特萊吉奧 | 羅伯特·德尼羅 | ---- | ---- |
Stoddard Thorsen | 路易斯·CK | ---- | ---- |
Paco Hernandez | 麥可·佩納 | ---- | ---- |
Pete Musane | 傑克·休斯頓 | ---- | ---- |
Dolly Polito | 伊莉莎白·羅姆 | ----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Matthew Budman;梅根·埃里森;喬納森·戈登;Andy Horwitz;Mark Kamine;George Parra;查爾斯·羅文;Richard Suckle;布萊德利·庫珀;艾瑞克·希格 |
---|---|
導演: | 大衛·O·拉塞爾/David O. Russell |
副導演(助理): | 本·布雷Ben Bray;Guy Efrat;Jason Fesel;Brendan C. Lynch;Rafael Allan |
編劇: | 艾瑞克·希格Eric Singer |
攝影: | Linus Sandgren |
配樂: | 丹尼·艾夫曼 |
剪輯: | Jay Lash Cassidy;Alan Baumgarten;Crispin Struthers |
選角導演: | Mary Vernieu;Lindsay Graham |
藝術指導: | Judy Becker |
美術設計: | Jesse Rosenthal;Jason Allard;Christopher Analoro;Beth Anderson;Bobby Anderson;Audra Avery;Alix Belleville |
服裝設計: | Michael Wilkinson |
視覺特效: | Sean Devereaux;One Danny Yoon;Marc D. Rienzo;Chris LeDoux |
布景師: | Heather Loeffler |
角色介紹
艾文 演員克里斯蒂安·貝爾 艾文從小頭腦靈光,為了幫經營玻璃生意的父親拓展業務雜碎了不少店面玻璃,長大後的他成了一個職業騙子,開了幾家乾洗店,還兼職賣畫,贓物和贗品。他拉一見鍾情的西德尼正入伙行騙,行事謹慎,堅守見好就收的準則。但因為警察的一次釣魚行動栽了跟頭,被迫與警方合作去完成另一項驚險的釣魚行動。 | |
西德尼 演員艾米·亞當斯 西德尼脫衣舞娘出身,聰慧伶俐,為改變生活來到紐約。在她看來夢想比什麼都重要。在一次派對上與艾文一見鍾情後成為詐欺搭檔。她偽裝出另外一個身份——伊迪絲,以既美艷性感又職業的形象獲得別人的信任。他們的合作從不失手,但直到警察里奇出現,西德尼不但被捕入獄,就連與艾文的情感也遭遇了危機。 | |
里奇 演員布萊德利·庫珀 里奇是一個志向遠大的警察,夢想將貪腐官員一網打盡。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先是在一次釣魚行動中掌握了職業騙子艾文和羅瑟琳的罪證,並以此相要挾,讓他們與自己合作以釣出更多“大魚”。他在自以為是地引導行動的同時,為美麗的羅瑟琳而吸引,本以為掌控著大局,卻沒成想又落入了別人的圈套。 |
幕後花絮
1、本片主演來自於導演大衛·O·拉塞爾之前執導的兩部影片《鬥士》、《烏雲背後的幸福線》。2、貝爾為出演本片做出很大犧牲,增肥40榜並以禿頂、駝背的新形象示人。
3、RosalynRosenfeld的角色是拉塞爾為詹妮弗·勞倫斯量身打造的。
4、影片的劇本原題為“AmericanBullshit”,入圍2010年業內最佳未拍攝劇本黑名單第八名。.
5、影片在波士頓取景。2013年4月19日發生了波士頓馬拉松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影片拍攝暫停,主演庫珀、雷納、比爾以及亞當斯前往醫院探望了襲擊中的傷者。
6、本·阿弗萊克曾經有望執導本片。
7、繼《永無止境》和《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之後庫珀與德尼羅合作的第三部作品。
8、在首映禮上,貝爾表示不會參加任何奧斯卡演技獎項方面的競爭,“我覺得這事兒就像是你在對其他演員說:‘我喜歡你演戲,但我比你強’。我不願意做這種事。”
音樂原聲
序號 | 曲目 | 演唱 | 時長 |
---|---|---|---|
1 | Jeep's Blues | - | 04:42 |
2 |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Album Version) | Elton John | 03:14 |
3 | White Rabbit (Arabic Version) | - | 02:32 |
4 | 10538 Overture | - | 04:39 |
5 | Live and Let Die | - | 03:11 |
6 | 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 | - | 03:56 |
7 | I Feel Love | donna summer | 05:55 |
8 | Don't Leave Me This Way | - | 06:07 |
9 | Delilah | - | 03:21 |
10 | I've Got Your Number | Jack Jones | 01:50 |
11 | Long Black Road | - | 03:19 |
12 | A Horse with No Name (Album Version) | - | 04:11 |
13 | Stream of Stars | - | 02:43 |
14 | Live to Live | - | 03:06 |
15 | Irving Montage | - | 01:55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 大衛·O·拉塞爾 David O. Russell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貝爾 Christian Bale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艾米·亞當斯 Amy Adams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男配角 布萊德利·庫珀 Bradley Cooper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Jennifer Lawrence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原創劇本 大衛·O·拉塞爾 David O. Russell , 艾瑞克·希格 Eric Singer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電影剪輯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藝術指導 | 提名 | |
第86屆 |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服裝設計 | 提名 | |
| 第76屆 | 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劇集 | 獲獎 |
第71屆 | 金球獎電影類 最佳音樂/喜劇片 | 獲獎 | |
第71屆 | 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 大衛·歐·拉塞爾 | 提名 | |
第71屆 | 金球獎電影類音樂/喜劇片最佳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貝爾 | 提名 | |
第71屆 | 金球獎電影類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 艾米·亞當斯 | 獲獎 | |
第71屆 | 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布萊德利·庫珀 | 提名 | |
第71屆 | 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獲獎 | |
第71屆 | 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 大衛·歐·拉塞爾 | 提名 | |
第20屆 |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獎 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20屆 |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獎 最佳集體表演 | 獲獎 | |
第79屆 |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 獲獎 | |
第79屆 |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詹妮弗·勞倫斯 | 獲獎 | |
第79屆 | 最佳劇本大衛·歐·拉塞爾 / 埃里克·辛格爾 | 獲獎 | |
第67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原創劇本 | 獲獎 | |
第67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詹妮弗·勞倫斯 | 獲獎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最佳導演 大衛·歐·拉塞爾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貝爾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布萊德利·庫珀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群像表演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原創劇本 大衛·歐·拉塞爾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剪輯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服裝設計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化妝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喜劇片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喜劇片最佳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貝爾 | 提名 | |
第19屆 |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喜劇片最佳女主角 艾米·亞當斯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 電影獎 最佳影片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 電影獎 最佳導演 大衛·歐·拉塞爾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 艾米·亞當斯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電影獎 最佳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貝爾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 最佳男配角 布萊德利·庫珀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電影獎 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
第18屆 | 金衛星獎電影獎 最佳剪輯 | 提名 | |
第17屆 | 好萊塢電影獎年度服裝 Michael Wilkinson | 獲獎 | |
第17屆 | 好萊塢電影獎年度藝術指導(獲獎) Judy Becker | 獲獎 | |
第12屆 | 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
第12屆 | 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12屆 | 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
第12屆 | 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群戲 | 提名 | |
第18屆 | 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18屆 | 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群像表演 | 獲獎 | |
第12屆 | 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獲獎 | |
第12屆 | 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原創劇本 大衛·歐·拉塞爾 / 埃里克·辛格爾 | 獲獎 | |
第13屆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13屆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剪輯 Alan Baumgarten / Jay Cassidy / 克里斯賓·斯特拉瑟斯 | 提名 | |
第13屆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服裝設計 Michael Wilkinson | 提名 | |
第13屆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群像表演 | 獲獎 | |
第13屆 |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十佳影片 | 獲獎 | |
第7屆 | 底特律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群像 | 獲獎 | |
第22屆 | 東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22屆 | 東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原創劇本 大衛·歐·拉塞爾 / 埃里克·辛格爾 | 提名 | |
第22屆 | 東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群像 | 獲獎 | |
第22屆 | 東南影評人協會獎十大佳片 | 獲獎 | |
第17屆 |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
第17屆 |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艾米·亞當斯 | 提名 | |
第17屆 |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詹妮弗·勞倫斯 | 提名 | |
第17屆 | 線上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
2014年 | “詹姆士帝國獎”最佳女主角BEST ACTOR 艾米-亞當斯Amy Adams | 獲獎 | |
2014年 | “詹姆士帝國獎”最佳女配角BEST SUPPORTING ACTOR 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 | 獲獎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
---|---|
Annapurna Pictures | Atlas Entertainment[美國] |
發行公司 | ||||
---|---|---|---|---|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美國] (2013) (USA) (theatrical) | Future Film(2013) (Finland) (theatrical) | Fundamental Films(2013) (China) (all media) | Phantom Film Inc.[日本] (2013) (Japan) (all media) | Mongkol Major(2013) (Thailand) (all media) |
索尼發行公司[美國] (2013) (USA) (theatrical) | Golden Village Pictures(2014) (Singapore) (theatrical) | InterCom[匈牙利] (2014) (Hungary) (theatrical) | TriPictures S.A.[西班牙] (2014) (Spain) (all media) | E1(2013) (Canada) (theatrical) |
Entertainment Film Distributors Ltd.[英國] (2013) (UK) (theatrical) | Tobis Film GmbH & Co. KG[德國] (2014) (Germany) (theatrical) | Paradiso Entertainment(2014) (Netherlands) (theatrical) | Roadshow Film Distributors(2013) (Australia) (theatrical) | InterComFilm(2014) (Romania) (theatrical) |
特技製作公司 | ||
---|---|---|
Crafty Apes | Lola Visual Effects[美國]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 Locktix(digital image restoration) |
其他公司 | |||||
---|---|---|---|---|---|
Dolby Laboratories[美國] sound mix | Camtec Motion Picture Camera Rentals[美國]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 High Output Inc.[美國]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 Legacy Records[美國] (soundtrack) (as Legacy Recordings) | De Lane Lea(ADR recording) | Lightnin' Production Rentals(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
Stone Managementproduct placement | Cinema Mechanics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 Sessions Payroll Management Inc.[美國] (extras payroll services) | Lotus Post(ADR Recording)/(post-production sound services) | Madison Gate Records(soundtrack) | EFilm[美國] (digital intermediate)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英國 UK | 2013年12月20日 | 新加坡 Singapore | 2013年12月26日 |
義大利 Italy | 2014年1月1日 | 日本 Japan | 2014年1月31日 |
法國 France | 2014年2月5日 | 德國 Germany | 2014年2月13日 |
巴西 Brazil | 2014年2月7日 | 丹麥 Denmark | 2014年1月23日 |
芬蘭 Finland | 2014年2月21日 | 荷蘭 Netherlands | 2014年3月20日 |
中國China | 2014年7月4日 | 中國台灣Taiwan | 2013年12月31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2013年12月12日 | 美國USA | 2013年12月20日 |
影片評價
《美國騙局》有太多的笑料,以至於人們不會把它當成一部藝術作品,但是,它是在大衛·歐·拉塞爾創造的世界裡,不嬉笑怒罵似乎就白活一場。——《紐約客》可能是導演大衛·歐·拉塞爾有意為之,電影《美國騙局》作為一個近乎黑色幽默的喜劇,情節敘事、鏡頭色彩、演員表演總是不時有過分誇張的飽滿之感。不時出現的標誌性的大大衛·歐·拉塞爾冷笑話也讓觀眾忍俊不禁。但是,即便片中的故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且片頭還特意用字幕告訴觀眾“片中的一些內容真實發生過”(“Someofthisactuallyhappened”),很多觀眾在觀影之後還是很難相信影片不是戲劇化的描述而是根據真實發生的故事改編的:因為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無論是騙子Irving和Sydney,或者是FBI探員Richie,甚至是Irving的妻子Rosayln,幾乎都是以一種“無人可信”的欺騙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都像是告訴觀眾:這是編劇寫的本子,不用當真。甚至是出來打醬油的羅伯特·德尼羅,作為一個黑幫老大,和冒牌中東商人談判的場景,都絲毫沒有《好傢夥》和《賭城風雲》里的劍拔弩張的恐懼氛圍,而只像是戲謔的緊張場景。導演在片中,顯然用一種黑色喜劇片或者戲劇的類型片處理方法,描述了這個看上去也的確有些莫名其妙的騙局故事。導演大衛·歐·拉塞爾的這種敘事處理手法,很像科恩兄弟的《閱後即焚》。這大約也解釋了為什麼該片最初的名字不是《美國騙局》(AmericanHustle)而是《美國狗屎》(AmericanBullshits)。
《美國騙局》的畫面、服飾風格、原聲配樂的很多方面都明顯有向馬丁·斯科塞斯1990年作品《好傢夥》致敬的影子,甚至連羅伯特·德尼羅都專門打了個醬油:重新當了回黑幫老大。但導演大衛·歐·拉塞爾顯然選擇和老馬不同的了另一種處理方式:敘事散漫而且剪輯隨意。相比於之前的作品《烏雲背後的幸福線》,可能是更關注與本身主線的敘事,《美國騙局》對人物感情發展的處理顯得單薄無力:男性角色設定充滿雞賊感可能是敘事本身的意圖,而兩個女性角色Sydney和Rosalyn在導演的鏡頭中似乎都是物化的性感符號,儘管艾米·亞當斯和詹妮弗·勞倫斯的表演都無可挑剔,但角色們感情發展的推進動力毫無說服力。觀眾能看到的是演員們優秀的演出和導演出色的調度能力,但故事推進和影片剪輯方面的缺陷,卻如同鏡頭本身濃重的色彩一樣明顯。
《美國騙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衛·歐·拉塞爾類型片:聰明、好看、誇張、濃墨重彩、充滿活力。作為類型片的影迷觀眾一定不會失望,但即便是一部如此有趣的類型片,在這個頒獎季,相比於《內布拉斯加》、《醉鄉民謠》、《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這樣的嚴肅作品,《美國騙局》本身可能也和Irving假髮掩飾下的頭頂無異:光禿明亮,博人一笑,而且無需多想。(鳳凰網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