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歷史
常常有人說,戰列艦耗資太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最末一代航空母艦,耗資同樣驚人,配備的艦員更多。現在,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造價平均大約 40 億美元,艦員超過 6,000 人。
回答上述種種疑問決非三言兩語,這困於一個簡單事實:不論是最原始還是最先進的航空母艦都具有雙重用途,即能使人們同時征服海洋和天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2/3,在人類試圖控制海洋時,具有有效控制海洋手段的人們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同樣,征服天空的權力,是屬於那些實力強大的人。但是,大海是難以駕馭的,它浩瀚無垠,早期的飛機無法跨越。還有,即使在今天,超音速遠程飛機一旦離開陸地,在海上進行任何距離的飛行,也會遇到麻煩。天空是沒有界限的,但地球上的海空卻是許多岸基航空部隊無法逾越的一道屏障,這種情形還要繼續下去。
1911 年 1 月 18 日這天,舊金山灣的天氣不好。更糟糕的是,“賓夕法尼亞”號艦長認為該艦所處的水域太小,無法進行機動,於是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對任何飛行員來說,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這樣的配合實在是糟糕造項。也許伊利對這種情況下難以克服的危險全然無知,他駕駛飛機飛向“賓夕法尼亞”號,降低高度沖向艦尾。當飛機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然後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衝力和順風,輪架下面的掛鈎只掛住了後 11 根攔阻索,飛機在距平台前端 9 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尤金·伊利的成功標誌著海軍航空兵襁褓階段的開始。不過,當時對此寄以厚望,條件並不成熟。伊利是一位嫻熟的表演飛行員,一個專門拍危險鏡頭的雜技演員,所以才敢冒生命危險在艦上降落。僅就這一點而言,美國海軍要有足夠的飛行員和飛機隨時完成飛行任務,尚需有待時日。此外飛機本身還處在早期開發階段,既沒有跟地面進行通訊的設備,也沒有裝備比手榴彈殺傷力更大的武器。上述情況,對於人們了解為什麼拋棄能夠在甲板上降落的陸上飛機,轉而研製水上飛機,不無益處。水上飛機是機翼裝有浮筒的專門設計的一種飛機,或者在機輪旁邊裝有氣囊,能夠浮在水面的陸上飛機。象伊利那樣,水上飛機從坡道上起飛,可以在母艦附近水面降落,然後用吊桿吊到甲板上。1911 年 2 月,格倫·柯蒂斯在聖迭戈港進行了這一試驗,軍艦仍然是“賓夕法尼亞”號。
為了繼續進行飛行試驗,美國國會在一個月以後給海軍撥款 2 萬 5 千美元。正如錢伯斯海軍上校所說的那樣,不到一年時間就取得了幾項驚人的進展:從飛機上可以照相;飛機能一氣飛行好幾個小時;中等風浪的情況下可以把飛機吊到艦上。不久,第二名海軍軍官約翰·羅傑斯海軍上尉被送到萊特兄弟那裡受訓。海軍購買了兩架柯蒂斯式 A-1 型飛機和一架萊特式飛機。1911 年 7 月,飛機進行了第一次試飛。
挫折也隨之而來。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幾個月,便在一次事故中喪生了。除了一封感謝信外,對於伊利的飛行,美國海軍沒有給予任何報酬,只有一家私人基金會為他支付了 500 美金,這么是個絕妙的諷刺。25 年後美國國會給他追授一枚飛行十字勳章承認了他對美國海軍航空兵事業的貢獻。
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美國國會做了讓步,批准在 1961 年和 1963 年財政年度建造兩艘小鷹級攻擊航空母艦“美國”號(CVA66)和“甘迺迪”號(CVA67)。爾後,還在 1967 年、1970 年和 1974 年這 3 個財政年度中成功地獲準建造“尼米茲”號(CVAN68),“艾森毫威爾”號(CVAN69)和“文森”號(CVAN70)3 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每艘航空母艦造價 20 億美元。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在役數量最多的一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該級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在 91,000 噸以上,從第 5 艘起由於加裝了幾千噸重的裝甲防護板,使其滿載排水量增至102,000 噸,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航母。艦長 332.9 米,艦寬 40.8 米,飛行甲板最寬 76.8 米 吃水 11.3 米(CVN-71 為 11.8 米,自 CVN-72 以後為 11.9 米)。動力裝置為 2 座壓水堆,4 台蒸汽輪機,4 台應急柴油機,4 軸推進功率 194 兆瓦(26 萬馬力),航速 30 節以上,續航力 80 萬-100 萬海里。主要武器裝備為 3 座“海麻雀”防空飛彈系統,4 座“密集陣”近戰武器系統(CVN-68 和 CVN-69 為 3 座),3 座 324 毫米 3 聯裝魚雷發射系統,搭載固定翼飛機約 80 架,直升機 6 架。艦員 3,184 人,航空人員 2,800 人。
航母列表
“尼米茲”級全部由位於美國東部維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船廠建造,迄今已有 9 艘服役,未來還將有 1 艘加入這個興盛的大家族。這總共 10 艘航母的服役情況是:
第 1 艘“切斯特·W·尼米茲”號(CVN-68)於 1968 年 6 月 22 日開工,1972 年5月 13 日下水,1975 年 5 月 3 日服役
第 2 艘“德懷特·D·.艾森豪”號(CVN-69)於 1970 年 8 月 15 日開工,1975 年 10 月 11 日下水,1977 年 10 月 18 日服役;
第 3 艘“卡爾·文森”號(CVN-70)於 1975 年 10 月 11 日開工,1980 年 3 月 15 日下水,1982 年 3 月 13 日服役;
第 4 艘“西奧多·羅斯福”號(CVN-71)於 1981 年 10 月 31 日開工,1984 年 10 月 27 日下水,1986 年 10 月 25 日服役;
第 5 艘“亞伯拉罕·林肯”號(CVN-72)於1984 年 11 月3 日開工,1988 年 2月 13 日下水,1989 年 11 月服役;
第 6 艘“喬治·華盛頓”號(CVN-73)於1986 年 8 月 25 日開工,1990 年 7 月 21 日下水,1992 年 7 月 4 日服役;
第 7 艘“約翰·C·斯坦尼斯”號(CVN-74)於 1991 年 3 月 13 日開工,1993 年 11 月 11 日下水,1995 年 6 月 9 日服役;
第 8 艘“哈里·S·杜魯門”號(CVN-75)於 1993 年 11 月 29 日開工,1996 年 9 月 13 日下水,1998 年 7 月 25 日服役;
第 9 艘“羅納德·里根”號(CVN-76)於 1998 年 2 月 9 日開工,2001 年 3 月 4 日下水,2003 年 7 月 12 日服役;
第10 艘“喬治·布希”號(CVN-77)尚未命名,2003 年開工,2008 年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