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與美國人》由《初訪美國》(1945年)、《美國人的性格》(1947年)和《訪美掠影》(1980年)三本小冊子集結而成,收錄的多是遊記和通訊。
其中,《初訪美國》描述了二戰後美國在科學、工商業、居民生產生活品質方面的概況以及作者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宗教信仰的理解;相對於《初訪美國》中抽象層次較高的探討,《訪美掠影》則更加注重對美國的交通、能源、電子計算機等具體方面的描摹;而《美國人的性格》則是費孝通對Mead的《美國人的性格》一書的一系列讀書筆記。 《美國與美國人》並不是對美國社會的科學研究,按費孝通自己的話說,它“並不能,也沒有,全面真實地反映出美國和美國人的實際。”(費孝通,1985:Ⅱ)我們似乎並不應當完全從學術的嚴謹性和精確性上去評價這本書,我們還應當將作者跌宕起伏的境遇和時代背景代入其中,反思費孝通為何這么看待美國和美國人。《初訪美國》是費孝通在經歷了抗戰的顛沛流離之後第一次踏上了美利堅的國土後的文字,他看美國的視角代表了當時中國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美好憧憬。
社會影響
費孝通《美國與美國人》書中“余筆”一章里有這么一段話:在一年裡想從這複雜的文化中去找出一個頭緒來,其實已經是奢望……人家若問我美國是怎樣的,叫我怎樣回答?……爽性拒絕回答這類問題為是。可是,看到了國內對於友邦既這樣隔膜,同時和友邦事實上的接觸卻又這樣密切,這距離確實使我寒心。似乎有一種責任心推著我,要我做這我自己覺得並不能勝任的事。 我終於寫下一些介紹美國的文章……美國朋友們或是熟悉美國的朋友們看了這本小書也許會覺得我並沒有了解美國。這正是我想要以這本書來引起的批評。為什麼會有這本書?“責任心”是關鍵字。費孝通1943去美國一年,深嘆這世界縮小得快,人們無可避免地互相接觸,卻還來不及認識到對面的人有和自己不一樣的活法。而在他之前,“中美接觸了這么久,竟其沒有一本解釋美國的書流傳在中國讀者間”。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冒著別人的指責發表這些文字,通過自己的缺點引起大家的反駁和更深入的文化分析,於是有了《初訪美國》。
作者簡介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
席。漢族,江蘇吳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