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全稱為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總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是一個無黨派的研究機構。該中心成立40餘年來,主要從事包括評估美國的政策風險,分析歐盟、東協等地區性事務,研究國際安全與穩定以及建立國家長期戰略等研究活動,致力於為美國內外事務提供戰略性政策,培養政治精英。

簡介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是美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之一,總部設在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致力於為政府、國際組織、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的決策組提供分析和解決方案。通過研究分析工作關注未來和未來變化預測的政策議題。從1962年起,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上傑出的國際政策研究機構之一。它擁有220多名全職員工和一個大型的附屬學者網路,研究集中於國防和安全,區域穩定和跨國挑戰,全球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和蘇聯由於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一直處於冷戰對立狀態。國際形勢導致這一時期政治宣傳型思想庫大行其道。這些思想庫大多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和鮮明的政策、黨派傾向。美國政府自身內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國會中許多游離於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外的獨立派議員的出現稀釋了兩黨對政府政策制定的絕對控制。與此同時,非政府力量如利益集團、院外勢力和思想庫等話語權逐步增強,對政府影響力漸深。信息和知識爆炸導致大量與政策相關的信息湧入並進一步影響著政府決策過程。政府掌握足夠的信息和智慧勝任領導責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各式各樣的思想庫逐漸就經濟、安全、環境等問題進行研究和戰略分析、提交解決方案並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forStrategyandInternationalStudies)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作為一家政策研究思想庫,成立40多年來,中心旨在研究戰略問題、發揮政策影響力,致力於為政府、國際機構、私營部門、甚至民間團體等提供戰略觀察和政策方案。其研究特色為:著眼全球、戰略展望、政策產出、兩黨觀點等。中心依靠其精準到位的分析和研究,與學界、政界廣泛深入的聯繫以及對媒體和大眾的影響力,在美國內政外交政策的制定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意識形態轉變由強硬到溫和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始建於1962年,原本是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University)名下的一個附屬機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英國當時有很多歷史悠久的智庫,最著名的莫過於1958年成立的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為了使美國擁有與之相匹敵的研究機構,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利•伯克上將、喬治城大學的牧師詹姆斯•霍里根和保守派學者戴維·阿布希爾在華盛頓共同發起創建了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之初得到了美國保守主義勢力如企業研究所等保守思想庫、基金會和東部石油財團的資助,成為保守主義的陣地之一,屬於強硬路線者陣營。 美國思想界在70年代經歷了重要變化: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分化。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國際大背景是美蘇冷戰,而且處於高峰時期。總體態勢是蘇聯擴張、美國收縮。除了蘇聯的威脅,美國又身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而難以自拔,不僅在國際社會聲名狼藉,在國內也遇到了巨大衝擊。曠日持久的戰爭耗費了美國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民眾的反戰運動和青年學生的“反文化”運動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的黑人民權運動要求賦予黑人平等的公民權利,婦女也掀起了要求性別平等的女權運動,這些都給美國當局造成了巨大壓力,甚至嚴重動搖了美國社會的根基。深深影響美國政府和民眾的自由主義理論到了一個左右為難、急需變革的十字路口。嚴峻的形勢迫使美國政界尋求一種新的思想武器和治國方略,對外應對蘇聯意識形態的挑戰,對內緩和激進變革思潮的衝擊。於是自由主義由頂峰逐漸衰退,注重外交和國家安全的新保守主義理念日漸上升。對內,新保守主義主張維護現有社會制度和秩序,反對激進的革命和變革,提倡“機會平等”和“精英統治觀”,擁護古典自由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重視國防建設,鼓吹“霸權穩定論”,認為美國應該積極參加國際事務以確保其“單極地位”。新保守主義對美國70年代中期以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一躍成為美國社會政治思潮的主流。
新成立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充分發揮了充當新保守主義“思想掮客”的功能,通過其政策影響力,大力推行保守派的政策主張。中心的強硬保守路線主要表現為支持美國在波斯灣、拉丁美洲和巴拿馬地區維護霸權地位。在20世紀60年代的蘇美冷戰中,中心將研究重點放在對蘇戰略、核戰略、能源問題、海事政策以及對第三世界政策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心在國際問題方面的立場逐漸由強硬轉向溫和,不僅邀請持不同意見人士參與中心舉辦的各種會議、研討會和講座等,而且對華態度也開始轉變。例如,中心稱美國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並嚴格按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處理中美台事宜。另外,中美關係的主要破冰人物亨利·基辛格(HenryKissenger)也在1977年後被中心網羅成為高級顧問。 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從大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家獨立的非盈利、非黨派、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思想庫。中心嚴格遵循其政策和戰略問題分析的定位,網羅了大批國際關係學界和政界的精英,奠定了其在美國乃至世界政策研究機構中的地位。目前,中心行政和研究事務由理事會主席前參議員薩姆•納恩(SamNunn)以及總裁和執行長前副國防部長約翰•哈姆雷(JohnJ.Hamre)全權負責。中心共有220多名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包括約80位專家級研究員以及80位研究助理、項目助理,每年春夏秋三季還會招收多名實習生。40多年來,中心將研究力量集中在涉及經濟和安全的三個領域:美國國內和國際安全面臨的新挑戰;研究世界重要戰略地區狀況;全球化時代的新型管理方法。此外,中心也非常注重對於技術、公共政策、國際貿易和金融以及能源等領域的研究。

物質決定意識也戴有色眼鏡

思想庫的生命力來自於它的獨立性,而獨立性則主要取決於其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思想庫的研究宗旨不是為了賺錢,其研究成果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財富。雖然這讓其研究成果可以保持客觀、公正和獨立,但是維持組織的正常運轉是需要資金的。美國的思想庫大都有一個穩固的長期的資金來源,可能是財團捐助、也可能是出版收入,因為這是維持思想庫發展的財政基礎。作為一家非營利機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並沒有具體的所有者,也不設股份,沒有股東和分紅。中心的資金籌措方式主要有三種:長期的商業契約以及政府委託研究的契約收入,企業、基金會和個人的捐贈,刊物出版和學術會議所獲收入。中心在體制上是獨立的,任何捐助者在出資後就自動失去了對所出資金的所有權,因此無權直接干預中心的具體研究活動,也不能從中心的活動中直接獲利。
但是雖然思想庫都標榜自身獨立於政府、營利機構和利益集團之外,不代表任何政府部門、行業或是社會集團的利益,幾乎所有能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思想庫都有特定的背景支撐。思想庫大都有董事會全面負責對研究計畫、項目設立和執行進行審查以保證其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只能是相對的。一方面,思想庫在建立之初對自身的定位,或保守,或中立,或進步,已經為其研究先天性地帶上了“有色眼鏡”。思想庫的研究傾向和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董事會成員的背景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另一方面,資金來源也是給眼鏡上色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美國的思想庫基本都會出具年度報告,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經費收支。只要仔細看一下機構的捐助名單,就不難發現其意識形態和傾向。
綜合以往的年度報告,不難發現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頂門石正是美國的保守主義勢力。中心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捐助資金,以福特和洛克菲勒為首的40多個財團是它主要的和穩定的資金來源。2010年,企業和基金會的捐助資金比例分別為29%和24%,而個人捐助只占約14%。政府契約和出版收益資金大約占了28%。中心的年度預算經費從建立之初的12萬美元,目前已增至2900多萬美元。近年來,中心為吸引更多個人資金,不斷推出回饋捐款者的活動,例如以捐款者姓名來命名研究計畫、研究項目和研究基金等。弗里曼中國研究項目(FreemanChairinChinaStudies)就是為了紀念捐款的牧師路德·弗里曼(LutherFreeman)、學者曼斯菲爾德·弗里曼(MansfieldFreeman)以及商界領袖霍頓·弗里曼(HoughtonFreeman)而設立的。另外,瓦達瓦尼美印政策研究項目(WadhwaniChairinIndia-U.S.PolicyStudies)是由中心理事會成員、Symphony技術集團總裁羅梅什·瓦達瓦尼(RomeshWadhwani)一手創辦並領導的。

影響政策有力堪稱第四部門

美國思想庫通過蒐集、篩選、和分析關於世界各地的信息,提出相關對策,為美國的對外政策提供建議和意見。美國思想庫的建議針對性強、準確性和可信度高,備受青睞。雖然思想庫並不直接參與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美國的對外決策。近幾十年來,美國思想庫以其顯著的影響力被很多專家學者視為除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部門”。研究思想庫的觀點、報告和動向對於預測美國外交政策大有裨益。思想庫的大量研究都是由學者專家完成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多為資深的國際問題專家,在國際研究領域闖蕩多年,對國際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和把握,對國際問題的發展趨勢有較為準確的預測。科學的分析為政治權力的正確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對美國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利用“鏇轉門”機制,提供和儲備人才。思想庫網羅並培養了大批的高素質研究人才,是政治管理精英的聚集地。這些研究人員並非以純學術研究而是以實用性和對策性強的研究作為重心,經常出入政界。不同於其他議會制體制的國家,美國聯邦政府各部部長並非由議會決定,其他高級政府官員也很少從公務員中產生。因此在政府換屆時,許多需要填補的空缺就由思想庫成員出任。思想庫一方面將很多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精英輸送到政府機構擔任要職,使他們由研究人員轉變為政策制定者;另一方面又為在政府換屆更替中去職的官員提供容身之所。兩者之間頻繁的人員交流讓思想庫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這種現象也被朝野間形容為“鏇轉門”現象。不僅僅是中心的總裁及理事會主席,曾在小布希政府擔任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的詹姆斯·凱利(JamesKelly)也是出自中心旗下的太平洋論壇。在他任職期間,曾頻頻訪華斡鏇朝鮮半島核問題並出席“六方會談”。現在,凱利是中心的高級顧問。目前在歐巴馬政府主管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庫特·坎貝爾(KurtCampbell)在就任前曾是中心下設亨利·基辛格國家安全政策研究項目的主任。
第二,思想庫顧名思義還是思想、觀點、及知識的生產和加工工廠,通過研究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張併力圖使這些主張獲得決策者的重視和採納。一個思想庫如果沒有獨立的思想和觀點不可能成為一流的思想庫,同樣,如果其觀點、思想、主張未能引起社會關注、未能對知識界和政府部門產生影響,也不成其為一個合格的思想庫。位於美國華盛頓K街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也不例外,要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分析解決方案“塞進”國會議員和政府要員的大腦。其關於美國對伊拉克動武、中國崛起以及中台關係的報告都對影響美國外交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三,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還通過出版期刊、專著、研究報告、評論等向決策者和社會精英宣傳其政策主張,發揮教育社會和公眾的職能。作為中心思想和觀點的載體,《華盛頓季刊》(WashingtonQuarterly)主要刊登中心研究人員對國際事務的研究成果,囊括的議題有:美國與世界、未來國際安全、貿易和金融、政治和軍事問題、軍備控制、外交政策挑戰和進程、以及地區性問題。因其尖銳並獨立思考問題和對策的特點,很多行政和立法機構的決策者、學者、企業管理者以及媒體均視其為國家安全戰略、對外戰略、政府改革政策的重要參考。雖然該刊的文章都是由領域內權威人士所寫,但面向的目標人群卻不僅僅是決策者和社會精英層。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信息傳遞媒介,使公眾注意、接受並認可中心的政策和理論,同時又能夠潛移默化的擴大中心的影響力,為其觀念實施爭取廣泛的的社會民意。

中國崛起日顯巧實力成主流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美國很多思想庫都開始了關於中國問題的研究。以前談到中國,美國主要關注的是台海關係、人權、貿易等問題,而現在牽涉面越來越廣泛。非洲和能源問題也經常成為中美關係的議題;中美之前就防止核擴散問題並無多少合作,如今在朝鮮、伊朗核問題上,中國與美國正密切合作。
當代思想庫的中國研究體現出了很強的前瞻性和實用性,主要對當代中國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進行預測性研究,特別是那些對美國戰略利益構成或可能構成威脅的問題,例如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美貿易、中美關係、對華戰略、中國崛起、中國外交政策。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設立了費和中國研究項目,專門研究當代與中國有關的問題包括:中國社會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美中關係和美國戰略利益的影響;中國在亞洲乃至全世界日益重要的影響及美國對華政策和戰略;台海關係;中美經貿關係以及政府間合作項目;環境能源;愛滋病研究;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及對周邊國家安全的影響;以及美中核戰略等。近些年來,中心尤其加強了對中國軍事能力的研究,包括中國的國防政策、核戰略、台海軍事形勢、中國軍事科技、南中國海問題等。
有別於其他保守主義機構如傳統基金會和企業研究所對中國的遏制加牴觸態度,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更強調建立並鞏固中美高層對話機制。曾經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因提出“軟實力”外交概念而名噪一時的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著名學者約瑟夫·奈(JosephNye)2006年發表了名為《重新思考軟實力》的文章。他批判了單純依靠硬實力或軟實力的外交路線,認為兩者的有效結合,也稱“巧實力”(smartpower)才是大國外交的可行之道。2007年,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心發起成立了“巧實力委員會”,專門負責研究如何更好的推行公共外交,重塑美國形象。約瑟夫·奈和小布希政府時期的副國務卿理察·阿米蒂奇(RichardArmitage)共同出任主席,成員涵蓋了兩黨及政府要員、學者、商界精英以及軍方退役將官等共20多名。委員會在其同年發表的“ASmarter,MoreSecureAmerica”(《一個更加聰明和安全的美國》)研究報告中建議將“巧實力”作為美國外交的戰略方向。報告建議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加大對以下五個關鍵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強美國與盟國、合作夥伴以及聯合國的戰略合作關係,維護美國在塑造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促進全球參與,共同應對未來挑戰;採用更加統一化的方式促進全球發展,改善和提高全球公共衛生條件和水平;推動公共外交,促進國際教育和文化的交流;推動經濟一體化,使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也能從全球自由貿易中獲利;鼓勵技術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確保美國在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中的領導地位。“巧實力”的提法逐漸被美國政界和思想庫研究界認可,並在新上任的歐巴馬總統的外交戰略中得到了採納和體現。
另外,美國思想庫越來越重視國際化視角與本土知識的結合,不僅聘請了很多中國人,而且吸納了很多中文水平良好的“中國通”。如前美國助理貿易代表、現費和中國研究項目主任傅瑞偉(CharlesFreeman)以及中心資深研究員葛來儀(BonnieGlaser)。

寬度廣度並舉發展前景廣闊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目前已有49個項目,議題包括國防和安全、能源和氣候變化、全球趨勢預測、全球衛生、政府治理、人權、技術、貿易和經濟非洲美洲亞洲歐洲中東俄羅斯和東歐、及南亞。在強調專注化的同時,中心在未來也會更加重視多元化經營,在寬度和廣度上發展。
全球化和信息化讓世界政治格局不斷變化。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作為公共外交的主體,思想庫憑藉自身與官方決策層的特殊關係以及非官方身份,在美國的外交中發揮著獨特而有重要的作用。主張戰略思維和兩黨解決方案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公共外交中更具主動性、策略性和有效性,通過為即將出訪的政府高層官員打前站,將要探討的問題與出訪國各方打交道,分析其態度,回饋給美國政府,為決策做好準備。中心仍將繼續努力為美國政府提供正確、及時的信息,開闢順暢的溝通渠道,為美國與其他國家建立戰略互信、互利、互惠關係發揮重要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