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羊肉胡卜來自韓城芝川鎮的羊肉胡餑,起源於元代,由大漠蒙古傳入中原。打探胡卜與糊餑之差異,回言,文字有別,實為一物。胡卜者——餅絲也。如今,胡卜以油旺、味美、價廉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在關中地區,自來就有“寧說一碗糊餑,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語,可見其受追捧的程度。
製作工藝
原料
羊肉臊子,小麥麵粉,食鹽,姜,花椒,香菜,小蔥,花椒粉,陳醋,辣椒油,植物油。
步驟
羊湯熬煮
羊前腿肉用清水洗淨,用刀分剁成大塊;鍋里放如足量冷水,放入羊腿肉,大火燒至水開表面飄起浮沫,把羊腿肉撈出用溫水衝掉羊肉表面浮沫備用;處理好的羊肉放在電壓力鍋中。蓋好鍋蓋,通電按“肉類”鍵“保壓”20分鐘,煮至羊肉熟爛。
胡卜和面
麵粉300克放在和面盆中,分次倒入適量溫水;用筷子把麵粉和溫水攪拌均勻,形成無乾粉的濕性面絮;用手把面絮和成表面光滑的麵團。
小碗裡準備少量冷水,右手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微曲,蘸取適量冷水;依舊四指微曲,在麵團上反覆扎幾次;扎到麵團吸收水分,變得光滑透亮起筋,蓋一塊濕布,放在一邊餳制20分鐘。
胡卜製作與煎制
餳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擀成0.5~1厘米厚的大面片;用刷子在餅皮表面均勻刷一層食用油。
均勻的撒一層食鹽;兩隻手握著面片的一端,一邊向兩邊抻拉,一邊把面片捲成長條狀;長條狀的面片扭成圓形面墩。
用擀麵杖把面墩擀成圓餅皮;平底鍋放火上燒熱,倒入少量食用油;做好的餅皮放入鍋中,小火煎制。
煎到一面金黃,翻面再煎另一面;煎到兩面金黃,出鍋;煎好的所有麵餅放到盤中備用。
羊肉胡卜煮燴
小蔥的蔥白和蔥綠分開分切成末,香菜切成末;煎烙餅留下的底油里,放入蔥白段爆香;煮熟的羊肉切成片狀。
羊肉放入鍋中;舀入適量羊湯,沒過羊肉表面;加入適量食鹽。
加入適量花椒粉;加入自製辣椒油,煮到鍋里的湯汁燒開;烙好的餅切成如麵條一般細的餅絲。
餅絲放入鍋中;撒入香菜和蔥綠部分,稍微燴煮2~3分鐘,即可出鍋;出鍋的羊肉胡卜盛入碗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