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下卷)

另外,就阿庇安的階級立場而言,他是仇視奴隸的,這一點在《羅馬史》中也有自然的流露,但是他對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大起義的描述還是比較客觀而詳實的。 史料珍貴他在撰寫《羅馬史》的過程中,從前人的著作中輯錄了大量的材料。 然而,這些並不能抹煞阿庇安及其《羅馬史》對西方古典史學所做出的貢獻,也不影響他們在西方史學史上的地位。

作者介紹

阿庇安 Αππιανο?
95~165
古羅馬歷史學家。他寫過自傳,但已佚失,只能從他自己的作品和他與友人弗龍托(Marcus Cornelius Fronto)的通信中了解其人。
[size=4]生平[/size]
阿庇安出生於埃及亞力山大里亞,成年以後曾在故鄉擔任過相當級別的官職(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已經取得了最高的地位")。在獲得羅馬公民權之後,他就移居到羅馬。在羅馬,他可能以律師為業,其間也擔任過一些官職。晚年在好友弗隆托(皇帝馬可·奧勒留的老師)推薦下,先後擔任過埃及的"金庫檢察官"和埃及總督。
阿庇安所處的安敦尼王朝是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各種社會危機隱孕待發的時期,羅馬帝國實際上已經開始由極盛而轉衰。生逢帝國盛世的阿庇安,對羅馬國家的發展史充滿了感慨:"亞述人……的延續年代合併起來也不到九百年,而這樣長的時期羅馬此刻已經達到了"。我們從他的這段感慨中可以得知:阿庇安開始寫作《羅馬史》的時間應該是在公元147年以後。然而,這部著作的完成時間卻不得而知。
根據阿庇安自己的說法,他之所以要寫這部《羅馬史》是出於對羅馬歷史的濃厚興趣,是要"把羅馬人的勢力跟其他每個民族的勢力作一比較",從而了解羅馬人的歷史為什麼能夠如此延續不斷,而"內戰史"則是"為了表明這些事情是怎樣產生的"。實際上,他的這些表述恰恰說明他是要探求羅馬歷史發展演變的內在原因及其規律,說明這部著作是作者對羅馬歷史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晶,同時也告訴了我們這部著作的主要內容──戰爭史。
[size=4]羅馬史[/size]
阿庇安的巨著《羅馬史》共有24卷,是用希臘文寫成的,直到1452年才第1次被翻譯成為拉丁文。留傳至今的《羅馬史》只有10卷是完整的,有1卷屬於基本完整,其餘部分則是由從他人著作的引文中輯錄出來的片斷彙編而成的(其中主要來源是公元950年編纂的拜占廷的2部著作──《使節》和《美德與惡行》)。現在存留下來的部分大約是原書的一半,而且還是比較重要的一半,尤其是關於格拉古兄弟改革時代到第2次"三頭同盟"為止的記載(第13卷至17卷),可以說是這部《羅馬史》最有價值和最重要的部分。
《羅馬史》全書的內容始於羅馬歷史上的王政時代,止於公元2世紀初的圖拉真統治時期,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將近900年,堪稱為羅馬通史。然而,阿庇安並沒有按照羅馬歷史發展的年代順序來寫。他對自己著作的編纂體例有過明確的說明:"把每個國家有關的那部分歷史分別敘述,略去其他國家中所同時發生的事情,留到其他適當的地方再去敘述","國外戰爭是按照各民族分卷,國內戰爭是按照主要司令官分卷"。這樣一來,儘管《羅馬史》所涉及的內容非常龐雜,但是它的主要內容卻是記載羅馬歷史上的各次重大的戰爭,並且可以清楚地分為2大部分,即:羅馬人與各民族戰爭史和羅馬內戰史。他是想通過對這些戰爭過程的敘述勾勒出羅馬國家逐漸形成和發展演變的全部歷史。這種按照民族或重大歷史事件分門別類、每卷自成體系、分別敘述各自的歷史進程及其前因後果的編纂形式,類似於我國史書中的紀事本末體,因而阿庇安也就成為西方史學中紀事本末體的創始者。《羅馬史》的各卷內容詳目。
社會經濟背景。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在關於羅馬共和國內部鬥爭的古代史料中,只有阿庇安一人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這一鬥爭歸根到底是為什麼進行的,即為土地所有權進行的"。阿庇安在考察羅馬共和國歷史以及撰寫《內戰史》那部分的時候,始終把土地問題作為一條貫穿全過程的基本線索。除了直接描寫土地鬥爭以及確立各種土地法的具體過程之外,他還非常關注與土地問題緊密相關的債務問題,認為這些問題是整個共和國時期導致平民與貴族之間展開激烈鬥爭乃至爆發內戰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與此同時,他還明確地指出:從馬略到屋大維,羅馬的軍事將領和統治者們都非常懂得利用土地和金錢等物質利益去誘惑、收買社會下層民眾和士兵。總之,力圖探索共和時期歷史事件發生的社會經濟背景、"極力要窮根究底地探索這些內戰的物質基礎"(馬克思語),這是阿庇安《羅馬史》最為傑出的一點,也是同時代的其他史學家所不能企及的。
整體評價
雖然他也是羅馬統治集團中的一員,但是他敢於揭露統治者的貪婪、腐敗與殘暴,毫不掩飾帝國境記憶體在著的錯綜複雜的矛盾與鬥爭,並對帝國統治下各族人民以及奴隸們的反抗鬥爭也時有讚揚。對第3次布匿戰爭的描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揭露了羅馬方面的背信棄義和貪婪殘暴,讚嘆了迦太基人的英勇頑強;在敘述羅馬軍隊摧毀迦太基城的時候,他還借西庇阿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於羅馬帝國命運擔憂。另外,就阿庇安的階級立場而言,他是仇視奴隸的,這一點在《羅馬史》中也有自然的流露,但是他對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大起義的描述還是比較客觀而詳實的。在他的筆下,斯巴達克並不是一個叛亂下民,而是一個英雄。更為可貴的是,他把奴隸起義也納入到了《內戰史》的範疇之內。而按照拉丁文原來的含義,"內戰"(bello civili)一詞應該指羅馬公民之間的戰爭,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從不把奴隸起義列入其中。
史料珍貴
他在撰寫《羅馬史》的過程中,從前人的著作中輯錄了大量的材料。譬如:他從李維的著作中獲得了米特拉達悌戰爭的材料,從波里比烏斯的著作中獲取了第3次布匿戰爭的材料,從蓋o方尼阿斯的著作中獲取了關於格拉古兄弟改革的材料,從琉o科尼利阿斯o西新納的著作中獲取了關於同盟戰爭的材料。另外,他還利用過阿西尼阿斯o波利俄的著作以及奧古斯都等人的回憶錄。他所利用過的這些著作大多數都已經散佚,後人都是通過阿庇安的著作才了解到了這些著作的一些風采。
就《羅馬史》的史料價值而言,《內戰史》的第1卷(即第13卷)是最珍貴的,因為它填補了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前78年之間的歷史記載的空白,被喻為連線波里比烏斯與西塞羅之間"交替時代"的橋樑。而關於第3次布匿戰爭以及迦太基城被毀滅的記述,是保留至今關於這段歷史的唯一詳細的記載文字。除此之外,阿庇安還把從前人著作中輯錄的一些零散材料進行重新編排,使之成為連貫的整體,關於3次米特拉達悌戰爭的敘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文字清新樸素。
既沒有語言上的矯揉造作和刻意雕琢,也沒有趣聞軼事的瑣碎描寫,並且還克服了當時流行的斯多噶派哲學進行抽象說教等弊病。他追求的是一種樸實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同時又努力把自己的歷史研究所要表達出來的深刻寓意通過質樸淡雅、然而又是引人入勝的敘述告訴讀者。這是他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所要達到的崇高目標,也是其《羅馬史》的主要特點。
當然,阿庇安及其《羅馬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作者對命運、神意、朕兆、災異以及神喻等深信不疑,充滿了天命觀和宿命論情緒,從而導致了一些立論上的謬誤,而且不少的年代和人名也存在著記載錯誤。然而,這些並不能抹煞阿庇安及其《羅馬史》對西方古典史學所做出的貢獻,也不影響他們在西方史學史上的地位。

作品目錄

一、張家界概覽1.作者導覽2.相關數據3.大事記4.節慶?活動二、行程安排三、風景名勝1.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2.黃石寨3.腰子寨4.金鞭溪與金鞭岩5.十里畫廊6.黃龍洞7.神堂灣8.神堂灣9.自生橋10.青松嶺11.百丈峽<b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