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羅聞全,1960年4月18日生於香港,1965年移民紐約,1984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5至1989年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等職,其中1987年至1988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任W. P. Carey財務學講座副教授。1990年至今,為麻省理工學院(MIT)終身教授。他在MIT的斯隆管理學院創建了金融工程實驗室。今天,該實驗室匯集了一大批著名的金融學家,代表著美國金融工程的最高水平。他於2004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最年輕的院士。羅聞全被公認為金融學家、金融工程學界領袖、對沖基金研究泰斗和生物金融學的創始人,華人金融學家的第一人。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金融理論、金融信息技術、風險管理、投資組合管理、對沖基金和金融計量經濟學。他最著名的貢獻包括:於1988年提出方差比檢驗,並實證地指出股價即使對於廣義的隨機遊走假設而言也是不滿足的;指出金融學中的經典教條——有效市場假說(EMH)是不成立的,並提出了用於替代EMH的適應性市場假說(AMH);開創了生物金融學;發展了Markowitz的均值—方差分析框架,提出了均值—方差—流動性分析框架;等等。他還是對沖基金Alpha Simplex Group的創立者和合伙人。
羅聞全5歲時,全家從台灣移民到紐約。在母親的悉心撫育下,羅聞全從8年級跳級進入Bronx科學高中,後來考入耶魯大學,24歲便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正是在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影響下,他轉向金融經濟學研究。阿西莫夫概略地提出了“心理歷史學”———數學的一個分支。根據該理論,心理歷史學實踐者在獲取大量人類的情感傾向數據後,依據已經了解的情況,便可精確地預測未來。
經濟學家羅聞全提出全新金融理論
--------------------------------------------------------------------------------
本報華盛頓2月16日電(記者 張孟軍) 麻省理工學院華裔金融學教授、金融工程實驗室主任羅聞全,綜合利用神經科學、進化論和計量經濟學等方法,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金融市場理論,揭示出投資者如何才能作出正確的金融決定。他首創的生物金融學理論,已在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羅聞全和他的同事對波士頓地區的一些交易商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監測他們進入市場投資時的呼吸、體溫、排汗、心跳速率以及肌肉活動情況。羅聞全總結說:“優秀的交易商在進行交易時,明顯帶有感情色彩。”
羅聞全的研究成果使占主導地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理論相形見絀。該理論認為,市場有效地集聚信息,投資者理性地形成他們的投資期望。羅聞全推翻了EMH理論及行為經濟學,而是把情感看作市場中生存的一個核心因素。羅聞全所提出的“適應性的市場假說”理論,顯示出投資者如何採用不斷摸索的方法,以建立自己的經驗法則。他將市場看作由套頭交易資金、互惠基金、小投資者和其他“品種”構成的生態系統,所有投資資金進行競爭以獲取利潤。
羅聞全是最早將神經科學、進化和計量經濟學結合在一起來研究金融的經濟學家。他預測,洞察進化心理學,將改變個人財富和風險管理的技術。
利用羅聞全研究中獲得的一些數據,可能在某一天,科學家將利用一種簡單的電腦程式,向人們提供有價值的金融建議。使用這種電腦程式,人們只需將諸如家庭狀況、生活目標、在退休時可以接受的生活標準及能夠和不能夠容忍的風險類型等基本數據輸入,就會幫助人們迴避不希望的風險,如失業或減薪等。羅聞全說:“現在,這一理論聽起來似乎像是科幻小說,但10年後它將變成一種可以實際操作的手段。”
著作
1《對沖基金:一個分析的視角》,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
參見:對沖基金:一個分析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