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福頤印選

作者介紹

羅福頤先生,字子期,別署梓溪、紫溪,晚年因背微曲故自謙為“僂翁”,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和金石學家。多年來從事古器物、古文字和歷史檔案的整理與研究工作,成績卓越,著述甚富,其中尤以對我國古代印璽文字的蒐集、考訂和研究,更為突出。已經出版、刊印的著述就有《漢印文字征》、《古璽文字征》、《印章概述》、《古璽印考略》、《北元官印考》、《李闖王官印考》、《印史新證舉隅》、《古璽文編》、《古璽彙編》等數種。
子期先生在以畢生精力從事於古璽印研究之餘,還親自操刀治印,也是我國著名的治印家,久為學人所共仰。先生是著名的古文物收藏家羅振玉的第五子,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與影響,自幼喜愛治印,十七歲時,曾刊出《待時軒仿古印草》。先輩學者王國維為此書作序云:“其家所蓄有秦漢古璽印千百紐,近世所出璽印譜數十種,子期年甚幼,志甚銳,渾渾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於其中。其於世所謂高名厚利未嘗知也,世人虛憍鄙倍之作未嘗見也,其澤於古也至深,而於今也若遺,故其所作於古人之準繩規矩無毫髮遺憾,乃至並其精神意味之不可傳者而傳之,其伎如庖丁解牛,疴僂丈人之承倜縱指之所至無不中者”。由此可知,先生早年治印的特點,一是不追隨時流以譁眾取寵、邀名獲利;他之治印,全然是對古代印璽藝術的熱愛。二是治印功力深厚,宗秦法漢,極講究方圓規矩。三是他刻苦鑽研,追求技術純熟。這幾點,一直到先生的晚年,仍然如此。
於治印一道,先生極力主張戰國、秦、漢文字,不可參雜、顛倒、錯亂,更不可拼湊、假借和生造。每當先生治印之始,必先考究其字宜於法秦,或宜於仿漢,若說文解字有其字,再考慮其字型是適於朱文、還是白文,或二者兼施。如果缺字或字不相稱,則要改變整個安排。他認為說文解字沒有的字,靠借偏旁來拼湊,或者生造,“會滋生出許多現代的篆書,就為後人加了無限的麻煩”。
先生治印,主張布局嚴整、勻稱、規矩、不出規格。先生認為:“古人印章,文字嚴整,起初並無破損,因在土中千百年,銅質腐朽,或損及字型,它並不是有意為之”。因而他最反對去敲邊破角,故意做舊。故此在先生的刻印中,致力追求古人的真意,順應自然,在嚴謹之中求其變化,於平穩之中顯其精神,故其作品秀麗端方,清雅可愛。
至於刀法,先生反對狂放怒張,推崇清人萬壽祺之說,:“近世刻印,多講章法,而不究書法之弊也,是以書法寢而書法亦亡”。先生認為自元、明以來,治印學鑄印者少,學鑿印者多,所以就有一種“刀法”之說,尤其那種一刀刻下來就是一筆的刻法,更是近世人所為,不足為法。故先生治印,初刻,筆道較細,再一點一點揣摩修飾,直到滿意為止。因而穩健、沉著、舒展、灑脫,於石質的印章上,既有古銅印的質樸雄勁,更兼古玉印的典雅秀麗,這與先生的字型、布局諸方面藝術的要求是一致的。
子期先生曾說,篆刻“雕蟲雖是小技,卻也要有恆心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精通的”。先生治印,之所以造詣極深,成就卓著,正是他堅持不懈,畢生努力的結果。余追隨先生多年,時聆教誨,並藏有先生所贈半世來親自所刻印章鈐譜近二百方,不敢有私,今奉獻給子期先生印章的愛好者以共賞之。
先生於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八日謝世於北京,終年七十六歲。這次刊印這本印選以表對先生的懷念。
印冊集成,曾呈先生寓目賜跋。又蒙馬國權、饒宗頤、榮毅仁、啟功、周策縱、徐邦達、馮牧諸先生題跋,沙孟海先生題簽,在此並表謝忱。
紀宏章記於故宮博物院
一九八五年元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