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茨維格:生平與思想

羅森茨維格:生平與思想

《羅森茨維格:生平與思想》

(美)納胡姆·格拉策 編著;孫增霖 譯

灕江出版社2017年1月

二十世紀首屈一指的猶太賢哲

精神傳記&著作精選

作者簡介

弗朗茨·羅森茨維格(Franz Rosenzweig,1886—1929),20世紀著名猶太思想家、哲學家。1886年12月25日生於德國卡塞爾,1905年起在大學裡學習醫學,後於柏林大學、弗萊堡大學研讀歷史和哲學,1912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黑格爾與國家》(1920年出版)。代表作《救贖之星》寫作於一戰期間,1921年出版後引起猶太學術文化圈的廣泛關注,是羅森茨維格最具影響的作品。1920年起擔任法蘭克福自由猶太學社校長。自1922年起,羅森茨維格罹患疾病癱瘓在床,在病榻上開始與馬丁·布伯合作翻譯《聖經》(從希伯來語譯為德語),同時翻譯、評註中世紀猶太詩人猶大·哈列維的詩集,此外還完成了猶太學、猶太宗教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大量著述。羅森茨維格堪稱20世紀思想領域的一個奇蹟,可以說是猶太思想界最受尊崇的賢哲之一。他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和思想在格拉策這部精心編輯的精神傳記中得到了忠實呈現。

納胡姆·格拉策(Nahum N. Glatzer,1903—1990),布蘭迪斯大學猶太史教授,波士頓大學猶太學教授。他早年即進入羅森茨維格的學術圈,是自由猶太學社的成員,也是深受羅森茨維格欣賞和信賴的追隨者與研究者。著有《約伯的向度》《在時間與永恆中:猶太讀本》,編有《猶太傳統:古今猶太著作選》,譯有馬丁·布伯的《回應的方式》、羅森茨維格的《理解疾病與健康》等。

譯者孫增霖,山東濟南人,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復旦大學,現為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長期從事猶太哲學、猶太教的譯介、研究工作。譯有《救贖之星》《理性宗教》《以色列的先知及其歷史地位》,合譯有《批判的意義》。

內容簡介

羅森茨維格的一生便是一場巨大的精神探索,他深刻的哲學思想與猶太學研究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本書編者納胡姆·格拉策曾師從羅森茨維格,見證了這位大師生命中的許多珍貴時刻,對羅森茨維格也有著最獨特深入的理解。格拉策秉持弟子的謙卑與傳記作者的客觀公允,以最聰明、最適當的方式完成了這部解讀羅森茨維格的引導性著作,那就是以羅森茨維格自己的著述來構築他的生平歷程和思想脈絡。通過精心的編輯,格拉策在第一編用羅森茨維格的日記、書信、談話記錄來勾勒其人,在第二編通過其著作選編來呈現其思,兩個部分互為佐證,將羅森茨維格這樣一個極為特殊的聖徒式猶太天才,以最大限度的真實呈現出來。

這是羅森茨維格研究和二十世紀猶太哲學研究的一部不可取代的必讀書。

編輯推薦

羅森茨威格是完全可以和維根斯坦、海德格爾齊名的二十世紀大思想家,他的人生比維根斯坦更離奇,他的重要性還尚未被廣泛認知,但就像孤寂的卡夫卡注定會迎來他的時代一樣,屬於羅森茨維格的時代也必定會來臨。

他在短暫的人生中雖然留下的著作不多,邁出的每一步思想的腳步卻都是深思熟慮。從他在戰壕里用明信片寫作《救贖之星》,到翻譯猶大·哈列維詩作,再到病中與馬丁·布伯合作翻譯《聖經》,他的人生軌跡就是思想的實現,知與行的合一更是在他命定的疾病中達到最完美的統一:長達八年的癱瘓,既是祝福也是考驗,既是讚美也是反諷;他在此過程中保持了幽默、品位、挑剔、嚴苛,和對死亡邊緣之生活的敞開狀態。這一切都在格拉策這本忠實的記錄中得到了保存。

本書是子午線譯叢的一種,也是這套書中最有分量的著作之一,同已出的《潛能》一樣值得研讀收藏,也同《潛能》一樣以精裝的形式呈現給讀者。

名家評薦/媒體評論

羅森茨威格是20世紀復興猶太思想的先驅,並且可能是這個時代最具革命性的猶太思想家。他的《救贖之星》已被視為毫無疑問的經典之作。

——《基督教世紀》(Christian Century)

羅森茨維格的故事,就是重新發現猶太教的故事。

—— 納胡姆·格拉策

此書是一項巨大的成就。

——傑夫·普特博

雖然並未聲稱發現了真理,《救贖之星》提供了一種和諧的方法,詢問了關於起源、宗教與歷史傳統的問題,以及猶太與非猶太傳統彼此之間的影響。因此,它關乎的是當代的普遍性話題。

——《宗教研究評論》

目錄

引言

第一編 生平

第一章 一個學習醫學、歷史和哲學的學生 1904-1912

第二章 教堂與會堂之間 1913-1914

第三章 戰壕中的猶太思想家 1914-1919

第四章 法蘭克福的聖人 1919-1922

第五章 癱瘓。同死神的鬥爭 1922-1925

第六章 最後的歲月 1925-1929

第二編 思想

第一章 新思維:哲學與宗教

1.個人觀點

2.舊哲學和新哲學

3.新思維

4.哲學與神學之間

5.有信仰的科學

6.生與死

第二章 猶太學習和生活的復興

1.論做一個猶太人

2.論猶太學習

3.教育和律法

4.神與人

5.布道猶太教

第三章 論《聖經》及其語言

1.信仰的語言

2.翻譯的作用

3.中世紀詩歌的風格

4.古典和現代希伯來文

5.論《聖經》的意義

第四章 神與人

1.上帝之愛

2.今日之萬神殿(Pantheon)

3.遠和近

4.名字

5.論上帝的誘惑

6.啟示的內容

7.論贖罪日

8.論奇蹟

9.自由

第五章 猶太民族

1.活的歷史

2.永恆的民族

3.猶太年

4.流放和揀選

5.世界萬民及其國家

6.歷史與上帝之國

7.教堂和會堂

8.猶太人與基督徒

9.愛你的敵人

10.“倖存”

第六章 錫安與以色列的倖存者

1.真正的和虛假的彌賽亞

2.犧牲的祈禱

3.猶太復國主義

4.詩人的回答

5.以色列的倖存者

附錄

致謝

年表

人物列表

著作列表

引用說明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羅森茨維格生命的歷程跟他作品的內容處於一種矛盾的關係中。當他的生活遭遇變故的時候,人們會不自覺地傾向於相信會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相應的多愁善感的成分、或者多少有 點非理性的反映時,我們看到的卻是最嚴謹、最冷靜的形式。 而當他的某一著作所表現出來的完美的結構會讓人覺得他是一個躲在象牙塔中的學者時,我們卻發現該書的作者是一個身 處戰壕中的士兵,正在軍隊定製的明信片上書寫一部長達數百頁的鴻篇巨製,然後把這數量巨大的明信片一張張地寄回家。 當一個人看到過弗朗茨·羅森茨維格家鄉那莊嚴肅穆的安息 日祭典——祈禱、祝福、歌唱以及以正經八百的工作態度小心 翼翼地執行的齋戒——後,作為旁觀者一定會指望他是一個嚴守傳統的正統派猶太人。 然而,人們卻發現他是那個時代最不 守教條的思想家之一。

對那些只認識精心研讀《塔木德》及其評註的、虔誠的猶太教徒羅森茨維格的人來說,無法構想這樣一個人居然是像《黑格爾與國家》那樣的哲學著作的作者。 另一方面,如果德國的學者們發現他們之中的一位居然翻譯中世紀的猶太詩歌並且撰寫有關《聖經》神學論文的話,也會感到不可思議。

這些矛盾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當一位讀者讀到一篇篇才華橫溢、創意十足、洋溢著生動的幽默的文章時,他會認為作者一定是一個快樂而健康的思想鬥士,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然而, 與這些文章相對應的羅森茨維格的生平卻顯示給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一個癱瘓多年,失去了說話能力的人,一個在妻子 幫助下才能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表情達意的人。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聽說了羅森茨維格是怎樣戰勝了 可怕的病痛、頑強地活下去並成為了一位活躍而多產的學者、 作家和批評家時,他說道:“此人別無選擇!”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在面對這樣的特例時,既未藉助某種情結(complexes),也沒有尋找某些隱秘的原因,反而簡單地認定:羅森茨維格生命的這種特殊模式正是其正常的狀態。在這一點上他毫無疑問是 正確的。 因為在羅森茨維格生命和作品之間的所有表面的衝突共同譜寫了一氣呵成的篇章,一部既屬於個人的、獨一無二的、又足以為後人楷模的歷史。

弗朗茨·羅森茨維格的故事就是一個重新發現猶太教的故事。一位歐洲的知識分子和同化主義者(assimilationist)同他自己的過去決裂,藉助堅定的信念(conviction)他變成了一個 猶太人,重新發現了他的民族的存在,而且變成了這種存在的 現代解讀者。

他作為一位西歐的知識分子,是 19 世紀的得意門生。這是一個信仰進步的資產階級的世界,這一信仰由科學的穩步發展而得到了確證。人與社會的進化看起來是不可阻擋的。 對盧梭(Rousseau)1所描繪的“人類的無限完善性”的信仰導致了一種樂觀主義的氛圍,瀰漫在大學、藝術院校以及其他的學術和教育(Bildung)機構中。自信自己是他觸及的所有領域的 主人的可不僅僅是行動家們,與他們志同道合的還有思想家們,後者追隨黑格爾的腳步, 相信思想是全能的,對他們來說,思想“不僅僅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才 能找到的重要事物,也就是說,它也許能、也許不能根據我們的 意願轉變為我們期盼的現實。與此相反,思想就是行動、思想 就是現實”(黑格爾)。年輕的羅森茨維格自身高度認同這種進步的世界觀和對理性的信仰。

解放運動(Emancipation)使得一向自我封閉的猶太社區打開了一扇通向這一精神的新世界的大門。存在於傳統會堂和家庭儀式中的猶太藩籬現在看起來陳腐而且失去了意義。 至於那些由先知們率先倡導並保存在拉比們的教誨和祈禱文中的彌賽亞式的普遍主義觀念似乎已經得到了實現,至少也可以說是正逐步地在歐洲的普遍人性中逐步變為現實。

封閉性一直到 19 世紀都是猶太人生存狀況的重要特徵。 在打破這一封閉性的過程中,羅森茨維格家族的某一成員恰好 扮演了一個積極的角色。 自己的家族與這一進程息息相關這 一事實給羅森茨維格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在他轉變前還是轉變之後。 在他作品中,我們發現他曾多次提及撒母耳·梅 爾·艾倫博格(Samuel Meir Ehrenberg),後者是他的外曾祖父, 一度活躍於猶太歷史的這一特殊的轉折時刻。

S·M·艾倫博格(1773-1853)起初是位於沃爾芬比特爾地方(屬於不倫瑞克公爵的自由猶太學校的教師,後來升任該校的負責人。 在他的 諸多學生之中,他比較看重兩位歷史學家:以撒·馬庫斯·喬斯特和列奧坡得·桑茲。正是這二人為“猶太教科學”運動奠定了基礎。 這一運動相信人們無法 指望猶太教還有進一步成長和進步的空間,並進而宣揚一種對待猶太文化和歷史的客觀的和學術性的——或許有人會說是沒有人情味的——觀點。

桑茲(他曾經問過一位被作為希伯來詩人引薦過來的俄國猶太人這樣的問題:“你何時曾生存過?”)曾1854年私下印行過一本小冊子,在其中他描繪了艾倫博格的生平和他指導下的學校。他相當精準地概括了這所學校的特徵:“起初,這所學校是專門研習塔木德的地方,只允許開設極少數(非塔木德的——中譯者補)一般性的科目,後來則變成了一所學術研究 機構,塔木德只是允許開設的諸科目之一,最後終於變成了一所摒棄了塔木德教育的高等學校。”啟蒙和解放由此讓人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它們的衝擊;艾倫博格敏銳地感受到了時代 的要求,他將這一要求表述為:“我揭示給我的學生們的,是一條如果我們想在地上的萬民之中獲得更高的評價而必須走的 道路。”該校的宗旨漸漸變為:“改造思想幼稚、言語粗魯、無知、受教育水平很低的青年人(bahurim),使之變得優雅而富有教養。”傳統教育讓位於更具普遍性的倫理學課程。 更為具體的課程也開設出來,目標是“確立那些為全部倫理學和神學教 義奠基的基礎性的倫理學概念”。 要了解“宗教的種種具體資 料”則需要求助於一本印刷好了的手冊。《摩西五經》使用的是孟德爾頌的譯本,這是當時 最好的德文譯本。 有關《聖經》的古典評註再也無人問津,如有 必要解釋《聖經》,則全部付諸口頭解說。 1848 年,法國大革命 點燃了艾倫博格的希望之火,他堅持認為,從這一年開始,逾越節哈格大可以精簡掉下述句子:“今年 我們雖然是奴隸,但明年我們就會獲得自由”。

艾倫博格跟絕大多數與他志同道合的猶太主義者一樣,相 信打破猶太人的封閉性,邁向歐洲主流社會所需要的僅僅是一些必要的調整,其結果將是傳統猶太教和現代精神的某種折衷 或者綜合。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羅森茨維格的時代,這種全心全意的調整和綜合卻需要洗禮作為其必要條件。 艾倫博格的另外幾個曾孫——羅森茨維格的密友,漢斯·艾倫博 格和魯道夫·艾倫博格——轉變成了虔誠的基督教徒,這一事實給年輕的羅森茨維格印象頗 深;一旦接受了前提,那么結論就是難以避免的。

——節選自本書引言部分,納胡姆·格拉策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