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介紹
景區歷史
羅城古鎮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成形於清代。羅城古鎮由於地處邊陲,曾是軍事要地,明、清兩代均是屯兵制夷(西南少數民族)的“軍事鋪”,故稱“羅城鋪”,鎮西的營盤山就是當年的屯兵之地。
1986年船形街被樂山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
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07年船形街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1月船形街被評為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街”。
2018年1月,羅城古鎮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建築特色
馬賽克式的樓房遮擋住了羅城的老街,記載中到處鋪著青石板的街道早已成了水泥路。涼廳街是羅城舊時代的中心,它被當地人叫做“船形街”,長度為 209米,最寬處 9.5米,看上去完全像一條大船或是一把巨大的木梭。被許多人描述為“ 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
這條遍體浮動著遲暮之美的老街據說是中國惟一一條船形的街道,“船形街”的兩側是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幾百年來,羅城人在這不怕雨淋日曬的“涼廳子”下喝酒、吃肉、飲茶、聽小曲、掏耳朵、抽葉子煙、賣狗皮膏藥,享盡了人間紅塵的清福。“涼廳子”下原來有一些如今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的老字號店鋪,如三元號、豐泰店、亨又亨、四能堂、長清源等,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服裝店、小食店、百貨店、日雜店、五金店、理髮店、葬品店、旅館、茶館、武館、鞋莊、影樓、歌廳、診所,其中茶館的數量最多。
地理環境
羅城 古鎮,位於犍為縣東北部的羅城鎮,距犍為縣城25公里,距樂山市60公里。毗鄰成渝環線高速公路樂山至宜賓段和國道213線,交通便利。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
鎮名來歷
羅城鎮名的來歷有不少傳說和趣聞,比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明末時,當地一棵大榕樹下有兩間茅屋,房主姓歐,為附近農民出售或交換耕牛提供場所,稱為“調市”。後來,牛市交易不斷發展,交換的貨物品種擴大到鹽、鐵、布、米、油等。於是歐姓人又修了幾間房子開辦客棧、飲店、形成了一個“麼店子”。此後不久,離此地不遠的楊家灣的楊姓人認為該地是楊家的地盤,想加入這個市場,但歐姓人不答應,雙方爭執不下。此後,歐姓人覺得應給這個市場取名,有別於楊家灣。他們根據這些生意人來自東南西北方向,而東南西北古稱“四維”,“四維”合而為“羅”。以招攬四方來客,達到興旺集市的目的和願望。而“城”字呢?因明代稱農民為“土人”(土著人),集市又是靠他們的辛勤勞動修建而成。綜合上述兩層意思,故取名“羅城”。
第二種說法是:為紀念唐代名將羅成而得名。據考證,距羅城鎮東南兩里處確有一座“羅成廟”,今尚有遺蹟。傳說羅成死後,他的後裔逃來四川並定居於此,修建此廟以祭祀祖先。但此種說法有許多疑點:一是羅成生前並未來過四川;二是建廟的羅姓人拿不出自己是羅成後代的憑據;三是羅城鎮有記載以來從未出現過紀念羅成的任何活動。
特色食品
古鎮是回民聚居地,清真牛肉系列食品的製作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其中如乾巴牛肉、金絲牛肉、燈影牛肉、麻辣牛肉等,久負盛名,做工精細,色、香、味俱全,回味無窮,深受顧客喜愛,遠銷省內外。此外,古鎮的傳統名食尚有“三大炮”、“熨斗粑”、“酒米飯”、“葉兒粑”、“羊肉湯”、”咔咔“等,均各具特色,味道悠長。
古鎮名氣
由於新聞媒體的宣傳報導,羅城古鎮已在海內外擁有了較大的知名度。先後有《海登傳奇》、《米》、《強盜的女兒》、《四川茶館》、《真情之繼母》等電影、電視劇組來此拍攝,更引發了遊人的極大興趣。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北緯30度中國行》攝製組也來到古鎮拍攝。對古鎮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已列入了市、縣政府的議事日程,正在制定周密的規劃和發展目標,落實政策措施,加快建設步伐。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保存完好、獨特奇異的羅城古鎮將展現於遊人面前。
蕭士塔高維奇曾說:“許多事物在我們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許多似乎已經時過境遷的事物最後會顯得新鮮,強有力和永恆”。如今,生活在四川這片土地上的大多數人,已經意識不到在世界面前代表著四川文化的正是古老的船形街,而不是到處氣象一新大興土木的成都。
1983年在廣州國際貿易交流會上,四川省西南建築設計院展出了空中俯拍到的羅城“船形街”圖形,結果該圖形在投標中被澳大利亞參會方選中,雙方於當年四月草簽了協定。不久,由日本、泰國、香港等 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者組成的澳大利亞“中國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市 24公里處的洛克斯市,開始投資建設以羅城“船形街”為母本的“中國城”,該城占地 9公頃,建築面積約 3萬平方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還對羅城進行了考察。成都南郊的石羊場客運站,每天有數班發往羅城的客車。
主要景點
船型古街
羅城古鎮座落在一個橢圓形的山丘頂上,主街為船形結構,東西長,南北短,很象一把織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稱它為“雲中一把梭”。從高處俯視,又象是一隻擱置在山頂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兩邊的房屋建築是船舷,中部的戲樓是船艙,東端的靈官廟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燈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靈官廟右側長22米的過街樓(現存)猶如船舵。如果你登高遠望,會看見這隻氣勢宏偉、奇異獨特的大船正劈波斬浪,揚帆啟航,因而羅城又贏得了一個美稱:“山頂一隻船。”它被當地人叫做“船形街”,始建於明代崇楨元年(1628年),長度為209米,最寬處9.5米。它又名“涼亭街”,是羅城舊時代的中心,街道兩側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臨街一面的屋檐異常寬大,形成了叫做“涼廳子”的罕見長廊,其支撐點是一百多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舊圓木,冬遮雨雪,夏擋烈日,譽為“晴雨市場”。船形街的左側倚傍著的是高巍巍、莽蒼蒼的鐵山。
關於這隻長209米、寬9.5米的大船的來歷,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明末崇禎年間,有個外地人張秀才來到此地,坐在茶館裡喝茶,看到茶客們一個個唉聲嘆氣,臨行時還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乾二淨,便向鄰座的一位老人打聽原由。老人嘆息一聲說道:“這鎮上缺水呀!”張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訣:“羅城旱碼頭,客商難久留。若要不缺水,羅城修成舟”。眾人齊聲讚嘆,一致推舉急公好義的張秀才作造船的領頭人。張秀才帶領數百名能工巧匠,大興土木,撤舊屋建新房,不到三年時間,大“船”便修成了,已歷經了300餘年。毗鄰四州八縣的人,聽說這山頂修了一隻大船,紛紛遠道而來看稀奇,一時間,人來人往,羅城鎮更熱鬧興旺了。修建成船形街也表達出羅城文化精英和能工巧匠對水文化的殷切願景。
三宮五廟
南華宮
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培修過,結構為二重正殿,戲樓抱廳,毀於大火,現存一對2米多高四川最大的石獅子在原址。
文昌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所建,主要以木雕而出名,清道光、鹹豐、同治及民國時期均培修過。兩重兩廊抱廳,以木雕為主,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增祀關帝,1982年用作糧庫。
壽福宮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建。現為居民住房。
禹王廟
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建,結構為三重兩廊,戲台抱廳,廟宇宏麗,主要以石雕而著名。現為羅城糧站職工宿舍。
川主廟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建。結構為二重磚垣,前有抱廳,中為正殿門,有戲台,現兩戶人居住,大部分尚存。
靈官廟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民國八年(1919年)均培修過。結構為兩重式,前為正殿,後觀音,現基本完好。靈官廟供奉靈官菩薩以求雨水,每逢大旱之年,全鎮人都匯聚於廟前,由鑼鼓、旗幡、金瓜、斧鉞、絨傘開道,緊跟著耍水龍,和尚捧著木刻靈官菩薩,邊走邊念著經文,禱告神靈,顯靈顯聖,早賜甘霖,保佑一方,鎮上家家戶戶門外擺設香蠟供果,虔誠地向靈官禮拜,向水龍潑水求雨。
肖公廟
清乾隆(公元1736年至1795年)建。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1874年)培修過。結構為兩重兩樓戲台,現為社區辦公用。
星金廟
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修建。結構為兩重兩廊,民國時期為女子中學,現為居民住宅。
周邊遺存
羅城廟
鎮東南二里,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及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均培修過,結構為三重殿,門外有兩坊,原名為白衣庵,現有遺址。
川主廟
在二龍巖,為明朝全石建築。曾作為竹山鄉政府駐地和大同中學駐地。1996年因遷大同中學而撤毀,現有遺蹟。
王家廟
離鎮5公里,明朝所建。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培修過,原名“雲封寺”,後因王姓人氏捐資培修而改名到今,現有遺址。
雲峰寺
鐵山山腳廟宇,俗稱“大灣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建。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均培修過。結構為一重兩廊,原附設初國小校,現改作村民住宅,現有遺址。
白雲寺
在白雲山,清乾隆年間(1736年至1759年)所建。祀川主,現為白雲國小使用。
崇福寺
鎮東六里,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至1566年)建。培修過,祀大佛。
寶園寺
鎮東北五里,明建。因寺內“槐清和尚”(姓但又稱但和尚)在寺內進行革命活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樂山城,並將此廟放火燒毀。
竹山寺
鎮北二十里,明建。清乾隆年間培修過,原設有國小校,後改為竹山鄉政府駐地。
長龍寺
在易家灣,明建。祀大佛,已收為長龍國小校使用,現有遺蹟。
興福寺
鎮外白鶴林,清雍正七年(公元了1729年)建,結構為三重殿。
銀杏寺
在青獅六組彭家山,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至1398年)建。結構為三重兩廊,現有遺址。
天成寺
在白鶴鄉沙地坳,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至1820年)建。傳為明時“天公堂”,現無存。
鐵山觀
在鐵山頂上,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至1189年)建。結構為五重十餘殿,工程浩大,觀內有五殿,完全的石質無木。李永和大本營駐此閣內。1958年撤毀。199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復,1997年經縣統戰部批准修建磚混結構二重大雄寶殿。
地處古鎮南郊,海拔723.9米的山頂,曾有一座建於宋代的“鐵山觀”。山上古木參天,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蜀漢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曾煉鐵造兵器於鐵山,據《元和郡縣誌·劍南道下》記載:“陵州始建縣(今井研縣東北)東南七十里有鐵山出鐵,諸葛亮取為兵器,其鐵剛利,堪充貢焉”。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曾挖掘出一塊刻有“諸葛武侯煉鐵於茲”的石碑。
清朝末年,雲南、四川著名農民起義軍李永和、藍朝鼎率大軍以鐵山為根據地,達數年之久。後被清軍攻破,轉戰失敗於縣內的龍孔場,李、藍慷慨捐軀。1908年,同盟會四川省負責人熊克武曾在此秘密製造炸彈,從事推翻清王朝的活動,今遺址尚存。
鐵山寺廟古蹟眾多,據記載,山上有大灣寺、石廟、土地廟、太子廟、觀音閣等18座廟宇,每逢廟會,香客遠道而來,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由於歷史變遷,山上廟宇已無跡可尋。1993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民眾自願捐款恢復重建觀音閣,重現昔日的風采。
鐵山湖
古鎮北郊有鐵山湖,座落在鐵山腳下,全長5.7千米,水庫蓄水量為2890萬立方米,是樂山第一大水庫工程,可灌溉農田54000畝,庫區面積2800畝,有效庫容1690萬立方米,壩高28.05米,。修建於1973年,既能灌溉農田,又解決了全鎮人畜飲水的需要。水庫湖面呈樹枝狀,湖中野鴨成群,湖右岸鐵山腳下松林中,約有20000餘只白鶴前來棲息。湖內已建有數處亭台樓閣,被湖水環抱有十多個島嶼,島上竹木蔥鬱,山花遍野,鳥語花香,秀色宜人。果木成林,金秋柑桔鮮紅滿山,翠竹、綠樹垂於湖中。湖區常年雲霧繚繞,景色秀麗迷人,泛舟湖上,水天一色,煙波浩渺,讓人留連忘返。
金井戰國墓群
古鎮東北有一處金井戰國墓群,曾發掘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的刀、劍、矛、戈等兵器,以及杯、碗、花瓶、印章等青銅器,現陳列於省博物館,是研究古巴蜀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證。
交通信息
位於犍為縣東北部,距樂山市60公里,從樂山聯運汽車站搭乘班車前往羅城只需1.5小時左右;從成都石羊場客運站經成樂高速路直達羅城,只需2個半小時左右,也可從自貢客運站乘直達車到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