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繁星
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裡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裡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後門,每晚我打開後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園,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藍天。星光在我們的肉眼裡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那時候我正在讀一些關於天文學的書,也認得一些星星,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對,我把它們認得很熟了。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這時我忘記了一切。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裡了。
有一夜,那個在哥倫波上船的英國人指給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著:那四顆明亮的星是頭,下面的幾顆是身子,這幾顆是手,那幾顆是腿和腳,還有三顆星算是腰帶。經他這一番指點,我果然看清楚了那個天上的巨人。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27年作者赴法留學途中。
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著名的“五·卅”運動對他影響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輪船“昂熱號”離滬赴法,衛惠林同行,先後同船的中國學生計九人。他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活動。法國既是無政府主義的發源地,也是當時歐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護所。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塞。19日巴金抵達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三十八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遊記,寫於1927年1月。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是作者赴法留學途中所作。一個年輕的學生離開了祖國和家鄉,對海行所見,旅途風光,多么急切地希望告訴他的親人。文中描寫了海輪上看星空的情形,並聯繫到過去看星空的狀況,表達了作者對星空、繁星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此文雖然集中描寫了自然景色,但是作者並不是為描寫而描寫,在這裡,寫景是一種抒情的手段。巴金當時很年輕,離開了祖國和親人,到遙遠的法國去。通過寫景抒發了那淡淡的離情。當時的心情,正如他給他哥哥的信上說:“我雖然知道我們的心不會被那無邊的海洋所隔斷,但是現在我的心確實是寂寞得很!冷得很!望你們送點火來罷。”那種離情,那種寂寞獨的感覺,在面對繁星的大洋上,會很自然地湧上心頭。“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裡了。”這是寫當時的感覺,實則曲折地表現了那種寂寞的感情。
藝術特色
全文只有六百字,按照時間順序,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作者對繁星觀察的細緻,描繪得真切。
作品中三次寫繁星,由於主觀條件(年齡、閱歷、心情)和客觀條件(時間、地點、氛圍)的不同,表現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課文按照時間順序,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抒寫了“我”由此產生的種種感受,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美的享受。
作者使客觀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迴轉來化成了有情物,物與我融二為一,讓人們從鑒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臥看時,所見的天空有限,顯得深而且遠,因此有回到母親懷裡的感覺。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園地,作者當時掙脫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籠,來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因此覺得星星很親切,光明無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動星移,追引起夢幻之感。去國之際,對未來有種種構想,又有淡淡的鄉愁,不由又回憶起童年來了。
“深藍色的天空里正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那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靜靜的夜裡,在廣闊的大海上,從開動的船上,作者看到的星空,自然是這個樣子。作者用簡要的筆墨,白描的手法,如實地寫出了當時的情景,具體、形象、真實。
“下面是一片菜園,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藍天。星的光亮在我們的肉眼裡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它的光明是無處不在。”寥寥幾筆,寫出了夜的靜,夜的黑,天空上繁星的眾多,這都是沒有真實體察和感受所不能寫出的。
作者寫天空的繁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去客觀地描繪自然景色,而是從主觀的感受下筆,在客觀景物中,賦予了主觀的色彩。巴金寫道:“我就象看見無數的螢蟲在我周圍飛舞。”“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低聲說話。這侯我真忘掉了一切。”還寫道:“也認得一些星,就好象它們是我的朋友,它們在和我談話。”作者從主觀的感覺上,從自己的所見中來描繪自然景物,仿佛繁星也帶了感情,也有了生命。讀著這樣的文字,感到很親切,很自然,很生動,仿佛我們被帶到描繪的自然景色之中,令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這篇短文,把遙遠的星空寫得如此美妙動人,從與星為友,到對星談話,及由頭、手、腳、腰構成了天上的巨人,而且“還在跑呢”,把星星擬人化了,因而使讀者感到分外親切。作者在三等艙餐廳中寫的這篇遊記,是寄給他哥哥看的,好讓他們也能領略一些海行的樂趣。由於文章是用真情實感織成的,因而給人留下十分親切、難忘的印象。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朱金順《散文的閱讀和習作》:“儘管感情抒發得比較含蓄、曲折,但畢竟是流露了當時作者的心境。今天讀來,這種感情有些低沉;但它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了,我們應當放到那個時代去認識它。作者抒情的技巧和手段,是很高明的,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鑑。”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院教授傅德岷《散文名作欣賞》:“《繁星》語言雋永清麗,耐人尋味,很好地表現了純真樸實的感情。”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教授張光璘《現代短文佳作賞析》:“巴金的小說是以善於傾訴自己的感情取勝的。他在許多揭露舊社會的小說中,常常傾瀉出一股燒的感情,深深地打動讀者的心,因而產生了很大的藝術感染力。他曾在《談〈滅亡〉》一文中說:“我有感情必須發泄,有愛憎必須傾吐,否則我這顆年輕的心就會枯死。”比起小說這種文學形式來,散文更需要直接傾訴作者的感情,因此,巴金的散文更是以洋溢著熾烈的感情著稱。《繁星》這篇寫景散文便是他這種風格代表之一。”
後世影響
《繁星》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試用課本語文第一冊中。
《繁星》被選為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本中的第一課。
作者簡介
巴金(1904-2005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是享譽國際文壇的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1929年,他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作品,引起文壇內外的普遍關注。巴金的一生中創作了多部作品,主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愛情三部曲”(《霧》、《雨》、《電》)以及《寒夜》等,他晚年的力作《隨想錄》,以及編輯出版千萬餘字的《巴金全集》(26卷),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國務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