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縣官老爺:解讀縣史兩千年》主要內容為:穩固的縣制、官小責任大、科舉興學忙等。在古漢語裡“縣”與“懸”同義,繁體的“縣”字,由“縣”和“系”兩個偏旁組成,擁有“系”和“懸掛”的意思,其引伸的含義便是“直隸”,這就意味著“縣”就是國君直接派官管理的行政區。根據《左傳》記載,楚國是第一個建縣的諸侯國。公元前690年強大的楚文王打敗申國和息國後,不再把新占領區分配給諸侯,而通過建縣——直隸,實行國君直接委官統治的新制度。至春秋戰國後期,隨著縣設定的增加,直接統治成了主要的統治方式,間接統治逐漸降為輔助的統治方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進一步接受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於是“民為邦本,縣為國基”就成了歷代政權鞏固統治的金科玉律,縣官老爺也就成了備受皇帝重視的親民之官。
作者介紹
翁禮華,1945年生,1962年入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化學系,1967年畢業,當過技術員、工程師、廠長、研究所長,1979年被評為“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批省勞模。80年代從政後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局局長及省國資辦主任。2003年翁禮華從財政廳卸任後,改任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諮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文史研究中心主任。20年的從政生涯,紅紅火火,睿智通達的他,認為做官只是一個過程,是發揮自身價值的一個平台。從1993年開始,他不僅把浙江財稅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堅持全省財政改革“以人為本”、“四兩撥千斤”、“省管縣”、“地稅與財稅合署辦公”、“讓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實行“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轉移支付制度,而且獨闢蹊徑,以經濟視角面對歷史,寫出了大氣磅礴的系列財稅文化散文,成為令人矚目的專家型、學者型官員。歷任財政部部長和國稅總局局長對他讚賞有加,劉仲藜說他的書“融歷史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項懷誠稱讚他“對財稅史典籍涉獵甚廣,研究有素,說起來旁徵博引,頭頭是道”,金人慶說“現在能寫財經雜文數他第一,……不搞財經的人願意看,搞財經的更願意讀”。著名作家黃亞洲說他是一眼“深井”,作品深刻,視角獨特,在短短的幾年裡寫出幾百萬字,令專業作家望塵莫及。省作協多次為他的作品舉辦專題研討會,2000年中國作協吸納他為會員,翁禮華被稱為“中國財稅散文第一人”。
中國財稅歷史源遠流長,浩瀚龐雜,當他把財稅思想演繹成一部部著作後,他覺得還不夠厚重,於是,在其倡議並努力下,位於杭州吳山的中國財稅博物館誕生了。站在博物館學術樓的陽台上,面對湖山、斜陽,他常常感懷:人生如白駒過隙,唯有文化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