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目錄
第一章 原始社會
第一節 從崩當古猿到巴瑪猿人
第二節 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安雅特文化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
第二章 早期階級社會(公元前後一10世紀初)
第一節 緬甸早期階級社會產生的歷史條件
第二節 早期諸小國和各部落
第三節 驃國——古代緬甸主要的早期國家
第四節 緬族的起源和蒲甘國家的建立
第五節 緬甸早期國家的對外關係
第三章 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及初期發展——蒲甘王朝時期(1044―1287)
第一節 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建立、發展和衰落
第二節 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
第三節 政治和法律制度
第四節 宗教、文化和藝術
第五節 對外關係
第四章 緬甸封建社會的分裂時期(1287―1531)
第一節 兩個半世紀的分裂局面
第二節 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
第三節 宗教、文化和藝術
第四節 對外關係
第五章 緬甸封建社會的發展——東吁王朝時期(1531―1752)
第一節 東吁王朝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
第三節 社會經濟和對外貿易
第四節 宗教和文化
第五節 對外關係
第六節 東吁王朝的衰亡
第六章 緬甸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雍籍牙王朝前期(1752一l823)
第一節 雍籍牙王朝的建立和發展
第二節 土地制度和社會經濟
第三節 緬甸式的封建政治制度
第四節 宗教和文化
第五節 對外關係
第七章 英國殖民侵略和緬甸封建社會的衰亡(1824―1885)
第一節 第一次英緬戰爭
第二節 戰後緬甸和英緬關係
第三節 第二次英緬戰爭和下緬甸的殖民地化
第四節 第二次英緬戰爭後的上緬甸和緬英關係
第五節 第三次英緬戰爭和戰後緬甸人民的抗英鬥爭
第八章 緬甸殖民地社會的全面形成和早期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1886―1917)
第一節 英國的殖民統治政策和制度
第二節 殖民地經濟的全面形成
第三節 早期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第九章 緬甸殖民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危機的增長(1918—1941)
第一節 外國資本的壟斷地位
第二節 殖民地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
第三節 繼續處於外國資本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第四節 土地問題和農民狀況的惡化
第五節 社會結構及其特點
第六節 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發展
第十章 緬甸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高漲(1918—1941)
第一節 佛教青年會轉向政治活動和緬甸人民團體總會的建立
第二節 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興起
第三節 殖民地行政改革和“總會”的分裂
第四節 薩耶山起義
第五節 印緬分治和“總會”的衰落
第六節 “我緬人協會”的興起和發展
第七節 緬甸民族解放運動的全面高漲
第八節 殖民地政府和議會及其與英帝國主義的合作與矛盾
第十一章 日本侵略和緬甸人民的抗日鬥爭(1942—1945)
第一節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緬甸的目的
第二節 日本間諜的陰謀活動與緬甸民族主義者嚴重的錯誤選擇
第三節 日軍入侵緬甸
第四節 日本在緬甸的殖民統治政策
第五節 日本帝國主義導演的“緬甸獨立”
第六節 日本統治時期的緬甸經濟
第七節 緬甸人民抗日鬥爭的開始
第八節 反法西斯人民同盟的建立和發展
第九節 主要抗日政黨組成“革命陣線”的嘗試及其失敗
第十節 “3·27”起義和緬甸人民抗日鬥爭的勝利
第十二章 英國重占緬甸和緬甸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1945—1948)
第一節 英國企圖在緬甸恢復殖民統治和緬甸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1945.5—1946.9)
第二節 緬甸民族解放運動內部的分裂和緬甸人民爭取獨立鬥爭的發展(1946.9—1947.7)
第三節 吳努臨時政府和緬甸獨立的贏得(1947.7—1948.1)
第十三章 1824—1948年緬甸的宗教、文化和教育
第一節 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盛衰和外來宗教的傳播
第二節 文學藝術:從傳統走向近代
第三節 教育:寺院教育的衰落和近代教育的發展
第十四章 1824—1948年的緬中關係
第一節 1824—1885年中緬政府的交往
第二節 英國侵略雲南和中緬邊界問題
第三節 近代中緬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
第四節 華僑大量入緬及其影響
第五節 緬中經濟貿易關係的發展變化
參考文獻
後記
新版後記
學術年表
作者簡介
賀聖達,男,漢族,1948年3月生於上海,浙江省鎮海縣人。1982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現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並任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係史研究會常務理事、雲南省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雲南大學及雲南師範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
長期從事東南亞研究,完成多項國家級、省級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已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南詔傣族王國說”的由來和破產》載《中國社會科學》;有專著多部,其中《英緬戰爭》、《緬甸史》、《當代緬甸》、《戰後東南亞歷史發展》、《東南亞文化發展史》、《走向21世紀的東南亞與中國》、《世紀之交的東協與中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劍橋東南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