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簸箕

線簸箕

簸箕又分大簸箕、半大簸箕、小簸箕。用簸箕簸糧米,是把混合物置於簸箕中,雙手端著扇簸,比重輕的秕子或糠麩被簸箕扇出的風吹到器外

簸箕的傳說

“柳大人招兵無數,朱將軍團團圍住。穆桂英兩頭把守,佘太君掛帥出頭。”這是線簸箕的手藝人口傳下來的一則謎語,謎底是簸箕。仔細觀察簸箕(如圖)的用材和結構,可知這則謎語確實有點意思。簸箕由若干柳條織起,三面上翹竹篾打圍,兩側裝木把手,一面是簸箕“舌頭”。

簸箕,《現代漢語大詞典》釋曰:“揚米去糠的工具。”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梧柞》:“至秋,任為簸箕。”簸箕,打場分秕糧,推碾分米糠,過去居家必備。有一則成語典故“糠秕在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曰:“王文度、范榮期俱為簡文(編者註:晉簡文帝,年號寧康)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將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謂曰:‘簸之揚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礫在後。’”此典原說同僚互相尊重無芥蒂,又相互調侃,謂位卑而居前列。後亦用為謙辭,謂無才而居前。此為簸箕入典。

簸箕又分大簸箕、半大簸箕、小簸箕。用簸箕簸糧米,是把混合物置於簸箕中,雙手端著扇簸,比重輕的秕子或糠麩被簸箕扇出的風吹到器外。有一首古詩形象地描寫了推碾簸簸箕的場面,據傳是康熙微服私訪見景生情而作。詩曰:“登古道,過荒莊,見一美女碾黃糧。玉腕竿頭抱,金蓮裙下忙。輕笤掃,慢簸揚,幾番停足整容妝。汗流粉面花含露,糠撲蛾眉柳帶霜。勤而儉,賢而良,可惜佳人配農郎。”

簸箕的編織工藝

擺條

在柳編行中有“年裡簸箕,月里斗”的說法。斗是柳條編織的量器,此泛指圓形或橢圓形器物,一面有“舌頭”的簸箕比斗類難學難編。

線簸箕,先根據所需長度把條子截成段,洇濕捫透備用。一般是蘸2回~3回水,蘸一回悶一回,直至悶透。做簸箕舌頭的木板兩端3寸左右刨(或刮)薄至1.5分左右,距一邊3分左右用鑽鑽一排小孔,孔距8分左右。將經線在經棍兩端的鐵釘上繞兩圈固定,經線相連不斷。(如圖)先以“舌頭”為緯挑1壓1,再以柳條為緯(每次一根)壓1挑1,然後按挑1壓1、壓1挑1的方法依次把柳條編入經線。緊挨“舌頭”一端用較細的柳條,單根編入,中間用粗條。擺條接近長度時,用細條兩根一組編入。經線位於柳條中間,把柳條逐棵扳緊。

線簸箕擺條 線簸箕擺條

續編

把經棍平轉90°,用踩板踩壓住朝向編織人一方的緯條,開始編經線。經線回頭編織時,跳過“舌頭”及十來根緯條,與起頭的經線同路徑掖入跳過的緯條,從下面穿入“舌頭”臨近的孔中,回頭繞一次再從同一孔中穿過。編織完,“舌頭”一端起頭的兩根經線要割斷,這樣處理等於編織的經線重新起頭。經線按挑1壓1、壓1挑1的規律向前編織。經線編到頭,饒過緯條再回頭繼續編,編到“舌頭”,經線穿過“舌頭”上的線孔,繞一次再穿過線孔,用上述方法繼續往回編。如此編經稱“長回”。當遇到緯條有疤痕時,把這根條子擰轉90°,藏入縫中。當編得夠預計底寬一半時,將經棍平轉180°,用前面介紹的掖入法續接經線,同法編另一半。編完底,將跳過“舌頭”及緯條出現的一段條外浮線剪掉,開始“拉腮”。

拉腮

卸下經棍,從“舌頭”一面開始,邊向裡面揻彎緯條邊編織經線。這時,經線不編到頭,剩十來根緯條即回編,此稱“掛掛”。用腳踩著底,邊揻緯條邊編經。經線編到“舌頭”,兩次穿孔而過再往回編,編到超過第一根“掛掛”經線五六根緯條,與“長回”經線相交再往回編。邊編經線邊揻緯條,並向“舌頭”一方收攏對面的緯條,二線方能相交。“掛掛”四五個來回,夠簸箕幫預計高度時,開始收邊,稱“小鑿”。同法編完兩側,開始“踩幫”、“鑿大線”,即邊用腳踩著底,邊用雙線編入緯,把揻彎的緯條定型。定型後,用手鐮把緯條割齊,稱“割茬子”。

簸箕裝修

線檐子

齊茬後,簸箕邊的里外兩側各用兩根荊條,以筒錐穿柳線把樹條固定在簸箕幫上稱“線檐子”。柳線要穿過緯條,檐子上的緯條要平鋪整齊,不能重疊交叉。

打圍

用竹片破成寬1分左右的竹篾,一端相連。二三根破好的竹篾相連的一端並在一起,以包住檐子上面為度。把竹篾包到簸箕檐上,用藤線穿過緯條,把竹篾固定在簸箕檐上。

熏白

編好的器物用苗短硬的炊帚蘸水刷去表面浮塵,趁濕用硫磺熏白。在封閉的室內或專用熏房中,器物間留一定縫隙碼放,點燃硫磺,封閉門窗。點燃硫磺處,通室外一灶門,通風助燃。當室內煙滿從灶門溢出時,灶門關閉。硫磺燃燒產生二氧化硫,遇水生成亞硫酸,再與器物表面木質素結合生成白色中間物,使器物表面潔白有光澤。柳編藝術品可熏白或染色,生活用品最好不熏白,因熏白後遇潮濕泛黃。

過去行里的規矩是“打圍不到頭”,木端手不安,簸箕舌頭不加固,給“扎柳的”留點活計,分口飯吃。“扎柳的”即“張馬尾羅的”行內稱呼。相傳,過去一個學柳編出徒不久的後生,為人實在,活計幹得漂亮。他為了保質量,顯示自己的手藝,傳揚自己的名聲,打圍、安端手、加固簸箕舌頭等活計全乾完。後生挑到集市去賣,顧客爭相購買,卻遭到同行一頓暴打。後生沮喪地去向師傅訴苦,又挨了師傅批評:“破行規,應該挨打。好顯擺,必然吃虧。”後生怏怏而去。現在“打圍”由編織者幹完,舊行規也不再講究,但一般端手不安,舌頭不加固。

簸箕的未來

而今,塑膠、金屬器物充斥市場,柳編器物漸漸退出歷史舞台。糧斗、水戽、安全帽、大笸籮等已基本離開人們的生產、生活領域,只有簸箕還有部分人沿用。現在,用簸箕只是簸簸米里的蟲子糧里的土,沒有人再用石碾推米簸箕簸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