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漢語詞組]

維新[漢語詞組]

維新,指反對舊的,提倡新的。通常指變舊法,行新政。見《後漢書·楊彪傳》:“耄年被病,豈可贊維新之朝?”

詞目

維新

拼音

wéi xīn

出處與詳解

謂乃始更新。

1、《詩·大雅·文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毛傳:“乃新在 文王 也。” 陳奐 傳疏:“維,猶乃也;維新,乃新也……言 周 至 文王 而始新之。”後因稱改變舊法推行新政為維新。

2、《舊五代史·蘇循傳》:“彼專賣國以取利,不可立維新之朝。”

3、南朝 梁沈約《赦詔》:“隆平之化,庶從茲始,宜播嘉惠,鹹與維新,可大赦天下。”

4、清 黃遵憲 《流求歌》:“一旦維新時勢異,二百餘蕃齊改制。”

5、魯迅 《書信集·致宋崇義》:“世之守舊者,以為此事實為亂源;而維新者則又讚揚甚至。”

其它相關

明治維新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紀末,日本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許可倒幕的密詔。後來,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為了轉移矛盾,在坂本龍馬居間斡旋下,提出“大政奉還”上奏文,表明將政權歸還給天皇,但仍拒絕交出兵權與領地,並計畫利用天皇剛重新掌政,與倒幕派皆對政務運作不熟悉之時,派遣家臣進入政府,借協助之名掌控政治。倒幕派對於這樣的結果很不甘心,但由於武力倒幕的正當性銳減,因此只好暫時按兵不動。後來,政府內倒幕派與德川派的鬥爭漸趨白熱化。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並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揭示基本施政方針的“五條御誓文”則於同年4月6日公布。與此同時,倒幕派組成了新的政府,徹底排除德川派勢力,並以之對抗依舊以江戶為統治核心的幕府。當倒幕派得知德川慶喜決定從大阪出兵進攻時,旋即派出以薩摩藩、長州藩成員為主力的軍隊,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兩地展開激烈戰鬥。經過三天的交戰,以寡擊眾的新政府,在新式軍隊與精良武器的助威下取得重大勝利,並決定乘勝追擊,派遣東征軍攻打德川幕府的中心據點—江戶。最後,搶在雙方決戰江戶之前,幕府代表勝海舟與新政府代表西鄉隆盛達成協定:以國家為重,一致對外。

1868年5月3日,江戶不流血和平開城,幕府至此正式瓦解。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份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即戊戌變法,是1898年發生在我國的一次向西方學習制度,把中國變成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運動。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

康有為與梁啓超 康有為與梁啓超

1895年4月,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敘述嚴峻的形勢,同時提出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這次上書,對清政府觸動不大,卻轟動了全國。“公車上書”成為維新變法的序幕。1897年12月,康有為第五次上書,陳述列強瓜分中國,形勢迫在眉睫。1898年1月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4月,同梁啓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

新政從此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為止,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在此期間,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採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特權,令其自謀生計。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設立中國小堂;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允許設立報館、學會;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