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你只有一周的時間去中國旅行,建議你去兩個地方,一個是中國的西安,那是濃縮中國歷史的地方;一個是桂林北的‘綠野仙都’,那裡民風淳樸,風景優美,生態良好。”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不吝用“綠野仙都”一詞來形容的這個地方,就是廣西的北大門、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發源地之一———資源縣。
如同其名,資源縣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壯美的景觀,是群山裡的“綠肺”,亦是喧囂塵世外的“桃花源”。20年來,資源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時期民族工作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善民生為目標,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為平台,致力於提升宜居、宜商、宜學、宜業、宜游環境,大力實施惠民工程,帶領全縣各族人民昂首闊步幸福里。
11月12日,記者實地走訪了資源縣,擷取一些所見所聞的“幸福片段”,以饗讀者。
□本報記者韋莎妮娜 周文俊 通訊員馬宏富 舒小芩
鏡頭一:昔日“山旮旯” 今日“桃花源”
山間瀑布奔流,樹木鬱鬱蔥蔥,橋亭之下魚兒嬉戲,一幢幢小別墅掩隱在山水之間。走進資源縣中峰鎮大源村,讓人不禁想到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就是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在十年前,這裡還是“三無”地區(無自來水、無硬化路、無路燈)。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砍樹換錢,日子過得緊巴巴。自享受自治縣待遇以來,乘著黨的民族政策春風,大力實施惠民工程,特別是近年,資源縣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大源村發生了巨變。村里老房子從土坯房升級為白牆,村道從原本的茅草路變成了水泥硬化道。到了夜裡,路燈把村道照得透亮,村民們拍手稱好:“以前我們出門都要穿長褲、球鞋,黑黢黢的怕有蛇。如今好了,穿著拖鞋就可以在村里散步了。”
對於村裡的婦女們而言,最令她們歡喜的,莫過於縣新農辦整合了100多萬元的資金,為村里修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
“我老伴一到晚上最喜歡到文化中心前的小廣場跳廣場舞了,跳了一段時間,身體越來越好了,笑容也越來越多了,真要感謝政府!”村民王承錦說。
不僅如此,村裡的產業結構也隨著新農村建設悄然發生了改變。在政策引導下,村民從單一的水稻種植,變成了複合種植,種植起了紅提、獼猴桃、百合,還有金銀花。79歲的老黨員王承德介紹說,剛開始,有的人還對種植紅提、獼猴桃不積極,多虧政府大力倡導,村幹部帶頭。如今,光是種植紅提和獼猴桃,就能給村民們人均年增收2500元。大源村因此還獲得了2013年“全市十佳魅力新農村”稱號。
大源村舊貌換新顏,只是多年來資源縣堅持“生態立縣、農業穩縣”發展戰略,開展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據該縣新農辦負責人介紹,20年來資源縣通過實施“電改、灶改、水改、路改”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據一份報告顯示,資源縣全縣20戶以上的自然村屯有831個,在2013年以前,已有462個實現了道路硬化,尚存369個20戶以上的村屯沒有硬化水泥路。2013年至2014年,資源縣一鼓作氣,完成了60個自然村屯“普惠制”新農村建設、242個自然村屯內道路硬化、18個村屯太陽能路燈建設點任務。目前,所有經過改造的小村屯都呈現出了新風貌,道路、自來水、綠化、休閒、體育、文化、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村一品”格局,湧現出了一批“西紅柿村”、“紅提村”、“三木藥材村”等。
鏡頭二:率先實行免費普及高中教育 教育資源“雨露均占”
資源縣教育局辦公室何昌傑介紹,從2013年秋季起,資源縣在全廣西率先實行免費普及高中教育,3年共7800多名學生享受到了學費、書費、住宿費、電費全免的政策。按照平均每個高中生每學年3000元的費用計算,縣裡光是這一塊,3年就要多拿出2400多萬元的財政來補貼。
如此大手筆地發展教育,在全國縣級地區並不多見。儘管還未擺脫“貧困縣”的帽子,但資源縣對待教育事業卻不吝嗇。一份數據顯示,自2013年至今,該縣每年拿出了1000萬元,實行免費普及高中教育。同時,對農村家庭困難的寄宿生予以一定補助,僅2014年的補助資金就達到了890萬元。此外,還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項目補助,補助資金72.9萬元。全縣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91.8%。
一連串的數據,是資源縣財政的直觀投入,更是其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讓每個孩子上得起學,上得好學,不因貧困而失學”。除了大力推行12年免費教育之外,相比20年前,資源縣的教學資源日益均等化,教學條件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目前,資源縣有國小109所(其中完小6所,高小2所,村國小60所,教學點41個),初級中學7所,普通高中、職業學校、民族中學各1所,幼稚園24所(其中民辦幼稚園18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所,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7所,村分校74所。在校小學生11837人,國中生4339人,普通高中學生1991人,職業高中生721人,國小附設學前班學生1280人,在園(含民辦幼稚園)幼兒4233人。在職教職工1444人。
何昌傑以親身經歷給我們舉了個例子:20年前,他還在梅溪國中任教,由於當地百姓貧困以及觀念相對落後,學生的輟學率比較高,代課老師一個月才100餘元工資。教學條件十分有限,只有一個講台、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間瓦房。900名學生公用一個籃球場。前不久,何昌傑再度回到梅溪中學,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現代化的教學大樓,18個班每個班都有多媒體設備。嶄新的運動場與城裡的學校並無兩樣,師資配備齊全。“和20年前相比,現在的學生真是幸福多了!”何昌傑感慨地說。
努力終於換來了豐收:1997年,資源縣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2001年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複查合格,2007年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合格,並被評為全區“兩基”工作先進縣和桂林市“兩基”工作先進單位。2009年“兩基”工作順利通過自治區複查。2010年5月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工作通過自治區驗收合格。2010年11月,資源縣順利通過了桂林市農村中國小財務管理驗收,並被評為廣西農村中國小財務規範管理市級示範縣。2011年職教攻堅工作和語言文字工作分別通過桂林市人民政府評估驗收合格。2012年1月順利通過了自治區教育廳創建示範性高中的評估驗收。
鏡頭三:社保、醫保“保”住了幸福指數
“康大爺,您的養老金認證資格已經錄入電腦,以後再不用大老遠地跑到縣城來辦理了,直接在鄉鎮就能辦好。”
“是嗎?太好了!我上了年紀,腿腳也不靈便,太感謝你們了。”
康大爺年逾七旬,在兒子康桂陽的陪伴下,一大早從車田苗族鄉趕到縣城辦理養老金資格認證手續。聽聞以後無需東奔西跑,在家門口就能辦理時,大爺臉上樂開了花。
整潔的辦公樓、高效的服務、熱情的笑臉……作為為人民“保幸福”的單位,資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年來一直致力於為百姓提供貼心服務。2008年,該局率先建立起了業務綜合樓,老百姓不用東奔西跑,在一幢樓里就能辦成就業、社會保障等手續。同時,該局採取各種鼓勵、幫扶措施,促進社會就業、再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指標雙雙超過100%。
社會保障方面,2014年,資源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308人,參保率100%。城鄉居民參保人數63325人,參保率98%。發放養老金2045萬元,發放率100%。已發放失業保險基金173萬元。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838人,完成市級下達任務率為127%。
“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是民生的最基本內容。讓患者能夠看得起病,則是檢驗民生工程的“卡尺”。2007年,資源縣新農合參合率為87%,位居廣西第八位,參合農民受益率21.28%。2015年上半年,資源縣的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5%,繼續全區領先。
資源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負責人孫菁霞介紹,從今年2月起,資源縣已啟用參合農民報賬身份識別系統,嚴防不法分子套騙新農合資金。同時,督查、暗訪醫療機構,確保無一多報、漏報、錯報“新農合就像是一把‘保護傘’,給那些有需要的人予以最溫暖的保護。”
鏡頭四:44%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踏上康莊大道
“2012年我種了5畝紅提,有近7萬多元的收入,嘗到甜頭後又瞄準了新的發展目標,現種植面積比以前翻了幾番,日子越過越紅火啦!”資源縣中峰鎮紅提種植戶顏四秀一邊說一邊修繕加固紅提藤蔓,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別看中峰鎮的紅提產業紅紅火火,在“八七”攻堅扶貧時該鎮仍屬於貧困鄉鎮。中峰鎮的巨變,離不開資源縣20年來開展的扶貧攻堅工程。1994年,資源縣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訂了“八七”扶貧攻堅7年規劃,計畫到2000年解決貧困溫飽任務。經過7年的努力,全縣94.6%的村通車,廣播電視村村通率93.2%,村衛生室有室率100%,村通電率93.2%,修建小水電站72個,水利建設165千米,村級國小8座1600平方米。解決6588戶8.28萬人溫飽。2001年,資源縣27個貧困村,分3批實施“整村推進”工作。到2005年,解決了溫飽人口4.5萬人,農村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平均增長13%。2006年至2010年5年間,全縣貧困人口逐年下降,按當時標準,“十一五”末期全縣貧困人口減少到1.4萬人,年均減少2200人。貧困發生率由16.5%下降到8.1%。而到了“十二五”末期,資源縣21個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3119元增加到2014年的5320元,增長70.6%;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貧成效明顯,2011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0619人,至2014年底已解決26676人溫飽與脫貧問題,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減至9698戶33943人。90%以上扶貧對象有穩定收入來源,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扶貧標準以上。
農民們鼓了口袋,臉上的笑容也多了。然而,資源縣絕不止步於此,要“將幸福進行到底”。
2014年以來,該縣投資90萬元,充分整合利用各地資源,在資源鎮修睦村上捉屯、中峰鎮官田村石田屯等地建立“農村幸福院”15個,打造現代化、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氣息的農村社區。同時,投入30萬元維修改造車田、兩水等地敬老院,讓農村的老人們能夠舒舒服服地在家門口頤養天年。
鏡頭五:衛生計生事業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在努力使居民生活奔小康的同時,資源縣計生、衛生事業也開展得紅紅火火,人口素質大大提升。
資源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趙祝躍說起20年來資源縣衛生計生事業的變化,他頗有感受:“以前,縣城裡就一家醫院,床位也十分有限。救護車僅有一輛。如今,你看現代化的醫院裡設備齊全,全縣公辦醫療機構病床達到了44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2.5張。這可以說是20年來我縣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最有力的佐證。”
且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14年末,全縣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已發展到215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4個,鄉鎮衛生院7個,村衛生室204個。縣級醫院共有醫生89人,比1995年55人增加了61.8%;2014年全縣護士總計214人,比1995年108人增加了98.1%。2014年總診療人數626493人次,比1995年診療數214048人次增加了192.6%;接收住院1.31萬人次,較1995年增長173.31%。
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截止2015年政府投資建設了74個標準化村衛生室。20年來,通過國家劃撥及自身籌資方式購置了各種醫療設備,解決了部分鄉鎮衛生院設備短缺的問題,縣醫院配置了核磁共振、遠程會診系統、3D彩超等一批新型醫療設備,醫療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該縣計畫生育技術服務陣地從無到有,自2005年建成縣計畫生育技術服務站,實現了縣鄉(鎮)村業務用房全覆蓋。同時,該縣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人員培訓力度,持續推進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創建工作,2010年以來先後獲全區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廣西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進步獎、桂林市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獎等榮譽稱號。截至2014年底,全縣累計發放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扶金1393.38萬元,特別扶助金36.47萬元,計生公益金24.1萬元,政策兌現率100%。
鏡頭六:文化旅遊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精”
資源縣地處越城嶺山脈腹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底蘊“驚為天石”的八角寨、變幻莫測的雲海、距今五六千年的曉錦遺址,仿佛遙遠隔空傳來的歷史絕響……“天生麗質”的資源縣,20年來如何開啟文化旅遊的“黃金時代”?
“敷文化以柔遠”。20年來,資源縣不斷完善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推進縣域多民族文化繁榮進步、健康發展,大力提升縣域軟實力。
特別是近10年來,該縣先後建成縣宣傳文化中心大樓、中國體育彩票雪炭工程資源縣綜合健身館、縣民族體育館、雙龍運動場、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民眾文化廣場,完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4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80個農家書屋、60多個農村籃球場等一大批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縣人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了保障。
20年來,該縣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七月半”河燈歌節已成全區乃至全國的知名文化品牌,被列為“中國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題活動之一,2014年“河燈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曉錦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014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苗族和瑤族山歌調被列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姿多彩的民眾文體活動豐富了各族人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以此同時,20年來資源特色旅遊產業也異軍突起。該縣著力抓好旅遊產業規劃與品牌策劃行銷,成功引資7億元打造八角寨國家5A級景區,資江、天門山、五排河、丹霞溫泉等一批重點景區得到進一步改造升級。生態旅遊內涵不斷豐富,持續舉辦民族傳統河燈歌節、文化旅遊節、攝影大賽等系列活動,僅2014年接待遊客人數46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超過25億元。資源縣已成為中外遊客最喜愛的旅遊名縣之一,成為大桂林旅遊圈的新一極,生態贏旅遊,旅遊促生態的雙向互動格局已經形成。
綠滿八桂,情系資江。二十年的風風雨雨,二十年的接力征程。在桂北的這個“綠野仙都”里,人人都嘗到了銳意進取的甜頭,人人都享受到了社會發展的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下一個二十年,資源的發展將如快馬加鞭,百姓們的生活安康喜樂,紅紅火火。因為,在這裡,是幸福說了算!
2016年1月21日,資源縣政府與中國鐵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簽訂協定,中國鐵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將進駐資源縣啟動八角寨景區旅遊開發項目建設,利用3年時間,全力打造八角寨5A景區,這標誌著資源縣創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又邁進了一大步。
作為大桂林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資源縣緊緊抓住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的有利契機,不斷完善景區景點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和新興旅遊業態,特別是2015年初,資源縣被自治區確定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創建縣,該縣全力推進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和提檔升級,美麗的資源正在繪就一幅更美好的新畫卷。
綠野仙都 風景這邊獨好
地處越城嶺山脈的資源縣,是流水綿延的資江之源。千萬年的山水交融,孕育了其獨特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構成了豐富而有魅力的旅遊資源,曾被西方媒體譽為“綠野仙都”。
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頂、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華夏第一漂”資江、五排河峽谷漂流、天門山生態景區、寶鼎瀑布等,資源縣一個個精美景區馳名中外。特別是八角寨景區里呈現的丹霞地貌,被專家譽為“丹霞之魂”,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在這片美麗山川里,苗、瑤、侗、壯、彝、漢等15個民族世代雜居、和諧相融,也孕育出獨特而濃郁的民俗風情。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曉錦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綿延傳承了上千年的“七月半”河燈歌節,已成為“中國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題之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每年吸引眾多中外遊客前來賞玩,2015年吸引遊客60餘萬人次。此外,獨具特色、被列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苗族、瑤族山歌調,還有五排油茶等民俗,也成為了遊客心中的魅力風景。
“在‘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指引下,資源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9.09%,分別比全國、全區的森林覆蓋率高出57個和16個百分點。”資源縣旅遊局負責人說。巨大的生態優勢,讓資源向世人展現出特別的魅力,先後獲得“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名縣”“中國最佳生態保護縣域”等19項“生態”的國家級榮譽。
完善交通 串起旅遊“珍珠項鍊”
2015年初,經過廣西13個縣的激烈角逐,資源縣依託獨有優勢脫穎而出,被自治區確認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創建縣。
事實上,早在被確認為創建縣之前,為加快旅遊產業發展,提升旅遊品質,資源縣已積極謀劃,未雨綢繆。
2011年,資源縣委、政府將“旅遊興縣”發展戰略提升為“旅遊強縣”戰略,從整體上謀劃產業長遠發展,編制完善旅遊產業規劃。陸續完成了《資源縣旅遊品牌和行銷策劃》、《資源縣城區旅遊板塊城市設計》,以及八角寨5A景區、老山界雷公田紅色旅遊開發等規劃編制,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如投資4000多萬元修建五排河遊客接待中心;投入1.8億元,將中峰鎮楓木村至縣城及車田、兩水、河口等幾個少數民族鄉進行風貌改造,讓遊客感受到資源濃郁的民俗風情。
同時,投入1億餘元在縣城資江兩岸修建河燈文化長廊、風雨橋、民俗博物館、休閒步道、文化廣場等及其他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對縣城進行夜景美化、亮化。
“針對全縣景區多而分散的特點,資源縣全力完善旅遊交通網路,將珍珠般的景區景點串聯起來,打造精品旅遊‘項鍊’。”資源縣委主要負責人說。2012年,該縣投資3900萬元建成城南一級公路;2014年底,投資3000萬元對八角寨景區公路進行了升級改造;2011年來共完成鄉村公路項目建設27個,全縣村屯道路硬化率達96%,使該縣所有景區景點全部聯通。隨著資源至龍勝二級路、梅溪鎮至湖南新寧二級路建成通車,資源至天湖公路也在加速推進,特別是資興高速公路預計2017年建成通車,資源旅遊實現東南西北大貫通指日可待,資源縣將融入大桂林1小時旅遊圈。
發力“創特” 產業融合“換擋提速”
“在被自治區確認為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創建縣後,我們迅速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縣四家班子領導和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資源縣旅遊局負責人說。該縣成立了“創特”工作辦公室,制定“創特”推進方案和“創特”實施方案,明確用3年時間,全力把資源創建成廣西特色旅遊名縣。
“旅遊業發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而是與文化、商貿、農業、健康養生等融合發展的產業,要以‘創特’為契機,加快推進產業融合,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提檔升級,促進全縣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2015年6月,資源縣委主要負責人在該縣“創特”大會上這樣說。
該縣利用特色農業發展紅紅火火的有利形勢,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旅遊。目前,正全力推進桂林“秋之實”觀賞路線之一的丹霞映紅提休閒農業項目、桂林“冬之雪”觀賞線路之一的桂林—資源隘門界霧凇觀光農業線路項目,並開發中峰鎮大莊田紅提生態長廊、車田苗族鄉石山底生態農業示範園等20個農業生態旅遊園(點)項目,加快農旅融合。結合紅軍長征過資源、曉錦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河燈歌節和苗瑤風情等,開發紅色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文化等旅遊線路。同時,加快推進投資3.6億元的大福空間智慧旅遊項目全面實施,以及投資12億元的隆翔航空旅遊項目等,推動傳統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養生、娛樂等為一體的旅遊轉型升級,實現旅遊富民強縣。
“依託丹霞地貌、生態環境、農業產業、民俗文化等特色旅遊資源,大力開發觀光體驗、休閒度假、健康養老、農業觀光、鄉村旅遊等特色旅遊產品,加快推進資源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資源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如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