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對於必須破壞擾動的部分,應當通過科學設計、先進合理的有效措施,確保礦山的存在、發展直至終結,始終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並融合於社會可持續發展軌道中的一種嶄新的礦業形象。綠色礦山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代表了一個地區礦業開發利用總體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潛力,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的能力。它著力於科學、有序、合理的開發利用礦山資源的過程中,對其必然產生的污染、礦山地質災害、生態破壞失衡,最大限度的予以恢復治理或轉化創新。
標準
(1)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環境保護規劃。不在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其附近採礦,且礦山開採沒有對主要交通幹線和旅遊公路兩側直觀可視範圍內的地貌景觀造影響和破壞。(2)礦山建設項目按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地質災害評估,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採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有利於生態保護的生產方式。
(4)礦山開採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有一定的處理措施,確保達到國家和省的有關標準。
(5)閉坑礦山應實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
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早在19世紀,英、美等西方國家就提出了“綠色礦山”的概念。此時“綠色礦山”的概念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對礦區植被的保護,以及對礦區周邊環境的美化上。這一時期的“綠色礦山”要素就是環境。第二階段:二戰以後,經濟社會急速發展,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前所未有,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地球的資源,特別是能源、礦產資源等是有限的,因此,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應該被列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此時的“綠色礦山”概念已經從單純的環境保護延伸至“資源的綜合利用”。
第三階段:當代,資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問題,綜合利用資源的課題也取得了眾多進展;由於工業文明對地球的污染與破壞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重視,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成為重要話題;經濟的空前發展,帶來了人權的高度發展,“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認可的基本準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全世界已經達成了“科技創新是人類發展與進步的唯一途徑”這一共識。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而中國的“綠色礦山”理念也基本成熟,包括了對礦山企業的九大方面的要求:依法辦礦、規範管理、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
中國情況
科學發展觀
2003年7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講話中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這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科學發展觀”包括:“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提出了轉變發展觀念、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經濟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和轉變工作作風等五項要求。(見附錄2)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的黨的指導思想,是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黨的十七大部署,中央決定從2008年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各行各業也開始了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並積極探索可行的方式,“綠色礦山”的概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提出的。
大事記
2007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會上提出“發展綠色礦業”的倡議。倡議立足於我國當前的礦產資源利用現狀,指出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資源需求剛性上升:一方面,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另一方面,不少礦山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仍然比較粗放,節能減排任務繁重,礦山環境問題比較突出,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轉變傳統意義上以單純消耗礦產資源、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和高耗能為特點的開發利用方式,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和經濟成長方式,真正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已成為礦山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2008年11月25日,中國礦業循環經濟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中國礦業聯合會與11家大型礦山企業倡導發起簽訂《綠色礦山公約》,得到許多礦山企業的廣泛肯定和積極回響。
2009年1月7日,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文中指出:“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促進我國礦業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規劃》中,提出了發展“綠色礦業”的明確要求,並確定了“2020年基本建立綠色礦山格局”的戰略目標。
2009年1月20日,中國礦業聯合會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在北京召開。為堅持科學發展觀,規範企業行為與加強行業自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推進綠色礦業,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會通過了《中國礦業聯合會綠色礦業公約》。
2009年10月20日,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天津召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同志致信大會,並指出“新的形勢下,中國政府將把增強資源保障能力作為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立足國內,加大地質找礦力度,增加資源儲備和供應;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綠色礦業和循環經濟,提高資源開採和利用效率,為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2009年11月8日,中國礦業聯合會、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在煙臺舉辦“2009年中國礦業循環經濟論壇”,論壇的主題是“綠色礦山”。在論壇上,國土資源部規劃司負責人介紹,為全面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做好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推動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近期國土資源部門將從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和建立標準體系、研究出台相關鼓勵支持政策兩大方面、七項措施重點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
2010年5月13日,中國礦業聯合會,發布中國礦山企業《2009年社會責任報告》。《報告》高度讚揚了礦山企業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但是也提出了明確要求:繼續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保障“安全生產”,積極促進礦山與社區的和諧。
2010年8月13日,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國土資源部關於貫徹落實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工作的指導意見》,隨文附帶了《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這是第一份以官方檔案的形式提出的建設“綠色礦山”的明確要求,也是後來綠色礦山發展的指導性檔案。
2010年9月5日,中國礦業聯合會在山西大同舉辦“2010中國礦業循環經濟論壇”,主題為“綠色礦山建設,資源綜合利用”。主要內容有:一是研究和探討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資源綜合利用與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礦業,科技創新與加快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調整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新模式、新舉措和新經驗,以及政策建議。二是,總結和介紹礦業企業在礦產共伴生資源,低品位和難選冶礦產資源,尾礦、赤泥、煤矸石、粉煤灰等綜合利用,以及地下殘煤氣化與利用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以及實踐成果與經驗。三是,宣傳創建"綠色礦山"的重要意義;總結和介紹礦業企業在建設綠色礦山、推進綠色礦業發展工作中的成功做法、成果、經驗與體會,通過先進典型和示範的帶動作用,推進全國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健康發展。
2010年9月15日,國土資源部,鞠建華就“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有關問題答記者問,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礦山”的概念,並指出“綠色礦業已成為礦山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2011年3月19日,國土資源部公布了首批“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名單,同煤大唐塔山煤礦有限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華豐煤礦等37家單位上榜。
2011年7月18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聯合會,《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規劃技術要點和編寫提綱》。這是一份對已有“綠色礦山”建設經驗的總結,也是一份未來“綠色礦山”建設與評選的一份重要的指導性檔案。
2011年11月21日,中國礦業聯合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首批“綠色礦山”企業授牌。
2012年4月18日,國土資源部,公布第二批“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名單,煙臺宜陶礦業有限公司李家夼礦區等183家單位為第二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
2012年6月14日,國土資源部發出通知,到2015年,建設600個以上試點礦山,形成標準體系及配套支持政策措施;2015~2020年,全面推廣試點經驗,實現大中型礦山基本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小型礦山企業按照綠色礦山條件規範管理、基本形成全國綠色礦山格局的總體目標。新辦礦山達不到綠色標準將不能獲批。
任重道遠
“國家級綠色礦山”的要求包括依法辦礦、規範管理、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等九大方面。這些要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礦山企業的技術力為主導的,包括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另一類是以礦山企業的責任心為主導的,包括依法辦礦、規範管理、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2]考驗企業實力
“綠色礦山”對企業的綜合實力有著“嚴苛”的要求。在資源的綜合利用方面,按照礦產資源開發規劃與設計,較好地完成了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指標,技術經濟水平居國內同類礦山先進行列;資源利用率達到礦產資源規劃要求,礦山開發利用工藝、技術和設備符合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淘汰技術目錄的要求,“三率”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節約資源,保護資源,大力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資源利用達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
在技術創新方面,在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礦山企業每年用於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不低於礦山企業總產值的1%;不斷改進和最佳化工藝流程,淘汰落後工藝與產能,生產技術居國內同類礦山先進水平;重視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礦山企業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顯著。
在節能減排方面,積極開展節能降耗、節能減排工作,節能降耗達國家規定指標;採用無廢或少廢工藝,成果突出;三廢"排放達標;礦山選礦廢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以上或實現零排放,礦山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國內同類礦山先進水平。
這些要求看似簡單,實則對技術要求很高,在中國,只有少數有實力的礦山企業擁有這樣的能力。以煙臺宜陶礦業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為了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率、促進自身的科技進步與創新、節能減排提高效益,在科技研發與創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人力、財力。其與煙臺鑫海礦山機械有限公司以及礦山機械研究院、礦山設計研究院、非金屬礦業研究院、選礦藥業研究院、機電測控研究院等十餘家科研單位,合作開發了全截面氣升式微泡浮選機、超細層壓自磨機等採選設備。這些設備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研發歷時數年,耗資數億,有數百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耗費巨大。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巨大的人力和資金投入,較高的技術要求,使得他們無力參與其中。
有鑒於這種情況,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大中型礦山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應當積極採取措施,以促進中國礦山行業的整體進步:
政府加大對從事科技創新的礦山企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提高企業進行科研的積極性;
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與礦山企業積極展開合作。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為礦山企業承擔部分科研工作,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另一方面,企業為前者提供資金、設備等支持,提升其科研條件,雙方實現共贏;
鼓勵擁有大學生,特別是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或有豐富科研經歷的大學生,積極投身礦山企業的科研崗位,一方面可以承擔技術研發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對已有的成果進行整理和鞏固;
大中型企業“以先帶後”,與能力不足的企業合作建設實驗室、試驗場,或派出技術小組對後者進行技術指導;
有實力的企業、科研單位積極引進國外的經驗和技術,並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進行適應性改造,以儘快縮小國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加快行業內的整合,對行業內分布散亂的人才、科研、資金等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考驗企業良心
“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不僅僅考量到礦山企業的技術、資金等“硬實力”,對企業的“軟實力”更為重視,其中包括:依法辦礦方面,嚴格遵守《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合法經營,證照齊全,遵紀守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的要求和規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認真執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複方案》、《礦山土地復墾方案》等;三年內未受到相關的行政處罰,未發生嚴重違法事件。
規範管理方面,積極加入並自覺遵守《綠色礦業公約》,制訂有切實可行的綠色礦山建設規劃,目標明確,措施得當,責任到位,成效顯著;具有健全完善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生態重建、安全生產等規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推行企業健康、安全、環保認證和產品質量體系認證,實現礦山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
環境保護方面,認真落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礦區及周邊自然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制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恢複方案,目的明確,措施得當,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水平明顯高於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本區域平均水平。重視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近三年內未發生重大地質災害;礦區環境優美,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區域面積的80%以上。
土地復墾方面,礦山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設計、開採各階段中,有切實可行的礦山土地保護和土地復墾方案與措施,並嚴格實施;堅持“邊開採,邊復墾”,土地復墾技術先進,資金到位,對礦山壓占、損毀而可復墾的土地應得到全面復墾利用,因地制宜,儘可能優先復墾為耕地或農用地。
社區和諧方面,履行礦山企業社會責任,具有良好的企業形象;礦山在生產過程中,及時調整影響社區生活的生產作業,共同應對損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與當地社區建立磋商和協作機制,及時妥善解決各類矛盾,社區關係和諧。
企業文化方面,企業應創建有一套符合企業特點和推進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企業文化;擁有一個團結戰鬥、銳意進取、求真務實的企業領導班子和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企業職工文明建設和職工技術培訓體系健全,職工物質、體育、文化生活豐富。
以上要求體現出了“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以人為本”“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思想以及“依法治國”的重要理念。這些要求是每一家礦山企業都能也都應該做到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一些企業認為自己沒有參與競爭“國家級綠色礦山”的能力,索性自暴自棄,不去採取積極的措施;
部分企業存在僥倖心理,在評選過程中存在著虛報、瞞報的情況,甚至有參與評選時執行一套標準、評選後執行另一套標準的情況;
還有一些企業在建設“綠色礦山”的過程中,投入巨大,為了彌補“損失”,轉而向員工下手,變相縮減員工福利。
在評選“綠色礦山”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對上述類型的企業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並督促相關企業進行整改。“國家級綠色礦山”的評選其初衷是好的,不應該也不能成為賺取“名聲”和“獎金”的工具。可以說,“綠色礦山”的建設不僅僅是對礦山企業綜合實力的考驗,同時也是對企業良心和社會責任心的巨大考驗。
作為一家中國的礦山企業,應當主動加入《綠色礦山公約》,履行公約所要求的義務,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保障“安全生產”,積極促進礦山與社區的和諧,主動肩負起為社會謀福利的重任。
礦山粉塵治理
綜合抑塵技術主要包括柏美迪康生物納膜抑塵技術、雲霧抑塵技術及濕式收塵技術等關鍵技術。生物納膜抑塵技術,生物納膜是層間距達到納米級的雙電離層膜,能最大限度增加水分子的延展性,並具有強電荷吸附性;將生物納膜噴附在物料表面,能吸引和團聚小顆粒粉塵,使其聚合成大顆粒狀塵粒,自重增加而沉降;該技術的除塵率最高可達99%以上,平均運行成本為0.05~0.5元/噸。
雲霧抑塵技術是通過高壓離子霧化和超音波霧化,可產生1μm~100μm的超細乾霧;超細乾霧顆粒細密,充分增加與粉塵顆粒的接觸面積,水霧顆粒與粉塵顆粒碰撞並凝聚,形成團聚物,團聚物不斷變大變重,直至最後自然沉降,達到消除粉塵的目的;所產生的乾霧顆粒,30%~40%粒徑在2.5μm以下,對大氣細微顆粒污染的防治效果明顯。
濕式收塵技術通過壓降來吸收附著粉塵的空氣,在離心力以及水與粉塵氣體混合的雙重作用下除塵;獨特的葉輪等關鍵設計可提供更高的除塵效率。
適用於散料生產、加工、運輸、裝卸等環節,如礦山、建築、採石場、堆場、港口、火電廠、鋼鐵廠、垃圾回收處理等場所。
展望未來
政策解讀
“綠色礦山”建設是《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的具體實踐,要深入了解“綠色礦山”的發展內涵就必須讀懂、吃透《規劃》。《規劃》以2007年為基期,2015年為規劃期,展望到2020年,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指導性檔案,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採活動的重要依據。《規劃》對礦山行業有著以下的具體要求:
一是,開源節流,保障發展。地質勘查先行,統籌協調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遵循地質規律,強化基礎地質工作,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增加地質勘查投入,找新區、上專項、挖老點、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努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提前5-10年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資源基礎。著力轉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把節約放在首位,綜合勘查與綜合開採,大幅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促進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雙贏。
二是,合理開發,注重保護。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統一規劃和管理,落實共同責任,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門協作聯動,政府、企業各負其責,嚴格準入條件,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資源,最大限度減少資源開發活動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影響和破壞,推進礦區廢棄土地復墾,切實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和耕地,發展綠色礦業,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協調。
三是,突出重點,最佳化布局。按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根據礦產資源賦存特點和開發利用條件,調控和引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方向、時序和重點,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和勘查開發合理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四是,依靠科技,完善機制。完善創新體系,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和綜合利用等環節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緩解礦產資源瓶頸制約的科技支撐能力。巨觀調控與市場配置相結合,建立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新機制,規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增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巨觀調控能力。
五是,立足國內,擴大合作。統籌考慮我國地質條件和資源基礎,加強國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充分挖掘國內增儲增產潛力。鼓勵和引導國內企業積極參與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國際合作,實現礦業共贏發展。
機遇與挑戰
按照《規劃》的指導,2012-2020年是中國礦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礦山企業將會面臨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其一,國家將加大對積極參與綠色礦山建設單位的扶植,同時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對行業內資源進行整合,以帶動全面的“綠色礦山”建設。以煤炭行業為例,2009年全國有2萬個小煤礦,8000餘家煤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煤炭企業4405家。而“十二五”規劃則明確提出,為了集中綜合利用煤炭資源,推動綠色礦山建設,保證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2015年全國的煤礦企業數量應控制在4000家以內,即煤炭企業減半。
其二,國家將加大對環保節能企業的鼓勵與支持,特別是對於勇於進行技術創新、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企業。對於不積極或無能力進行節能減排的企業,國家會勒令其整改,並對其進行技術指導,若整改不達標將堅決予以取締。
其三,國家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與礦山企業的人才、技術交流,以催生數箇中國尖端的礦業人才儲備基地。中國地質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將會發揮其學術資源優勢,與相關礦山企業合作建立人才基地,幫助企業承擔科研項目以及定向培養技術人才。
其四,國家要求各礦山企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善待員工、鼓勵員工、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可度、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員工進行創新,以適應現代化綠色礦山的要求。另外,對於生活在礦區周邊的民眾,礦山企業也應該負起責任,積極進行節能減排、改善礦區周邊環境、改善周邊交通和水利條件。在生產活動中,若確實對民眾的生活造成了影響,應當積極予以補償。“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綠色礦山建設優越性的體現,它強調了“人”在生產中的決定性地位,強調了。各礦山企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為建設“人-企業-環境”三者的和諧而不懈努力。
總的來說,2012-2020年是“綠色礦山”發展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礦山企業應當牢記《規劃》等相關檔案的要求,肩負起建設綠色礦山、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為中華民族的長久利益謀福祉,為早日實現中國的崛起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