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曾宋君、段俊等和廣州華大錦蘭花卉有限公司合作選育出兜蘭新品種“綠翡翠兜蘭”( PaphiopedilumSCBG Honey “Lufuicui”,)通過了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組織的專家現場鑑定。這是華南植物園繼“春韻兜蘭”、“鴻運兜蘭”後第三個通過鑑定的兜蘭新品種,而前兩個品種“春韻兜蘭”和“鴻運兜蘭”已獲得廣東省農作物新品種證書並進入市場運營。
“綠翡翠兜蘭”是2008年以引進的報春兜蘭“Z-2”( Paphiopedilum primulinum“Z-2”)為母本、菲律賓兜蘭“Z-1”( Paphiopedilum philippinense“Z-1”)為父本進行雜交,經無菌播種繁殖而成的雜交一代品種。多年多點試驗結果表明,其遺傳性狀穩定一致。
“綠翡翠兜蘭”生長勢旺盛,種植3年半的開花植株平均株高5.5厘米,株幅36.1厘米。葉6.7片,葉片狹矩狀橢圓形,近革質,綠色,長19.9厘米、寬3.0厘米。花葶近直立,灰褐色,有白毛,平均長16.5厘米,頂端著花2.5朵;中萼片綠色、具紫褐色脈紋,花瓣絲帶狀扭曲,淺綠色,有紫褐色斑紋,唇瓣黃綠色,具淺紫暈;退化雄蕊心形,綠色;花朵平均橫徑12.2厘米、縱徑7.5厘米。開花期4~6月,單花壽命30~35天。設施栽培條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較強。
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專家組現場鑑定認為,“綠翡翠兜蘭”觀賞價值高,抗病性、抗逆性較強,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適宜廣東省設施栽培。
審定編號:粵審花2016001
育種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州華大錦蘭花卉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報春兜蘭Z-2/菲律賓兜蘭Z-1
特徵特性
地生、半附生或附生草本;根狀莖不明顯或罕有細長而橫走,具稍肉質而被毛的纖維根。莖短,包藏於二列的葉基內,通常新苗發自老莖(或老植株)基部,在具細長而橫走根狀莖的種類中,新苗生於根狀莖末端。葉基生,數枚至多枚,二列,對摺;葉片帶形、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兩面綠色或上面有深淺綠色方格斑塊或不規則斑紋,背面有時有淡紅紫色斑點或濃密至完全淡紫紅色,基部葉鞘互相套疊。花葶從葉叢中長出,長或短,具單花或較少有數花或多花;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片一般較大,常直立,邊緣有時向後卷;2枚側萼片通常完全合生成合萼片,先端不裂或稍具小齒;花瓣形狀變化較大,匙形、長圓形至帶形,向兩側伸展或下垂;唇瓣深囊狀,球形、橢圓形至倒盔狀,基部有寬闊而具內彎邊緣的柄或較少無柄,囊口常較寬大,口的兩側常有直立而呈耳狀並多少有內折的側裂片,較少無耳或整個邊緣內折,囊內一般有毛;蕊柱短,常下彎,具2枚側生的能育雄蕊、1枚位於上方的退化雄蕊和1個位於下方的柱頭;花葯2室,具很短的花絲;花粉粉質或帶粘性,但不粘合成花粉團塊;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並有不明顯的3裂。果實為蒴果。
植株生長勢旺盛。種植3年半的開花植株平均株高5.5厘米、株幅36.1厘米;葉6.7片,葉片狹矩狀橢圓形,近革質,綠色,長19.9厘米、寬3.0厘米;花葶近直立,灰褐色,有白毛,平均長16.5厘米,頂端著花2.5朵;中萼片綠色、具紫褐色脈紋,花瓣絲帶狀扭曲,淺綠色,有紫褐色斑紋,唇瓣黃綠色,具淺紫暈;退化雄蕊心形,綠色;花朵平均橫徑12.2厘米、縱徑7.5厘米。開花期4~6月,單花壽命30~35天。設施栽培條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較強。
栽培技術要點
(1)採用無菌播種方式繁殖,播種4~5個月繼代培養1次,10~12月組培苗出瓶後移植至1.5寸營養杯中;(2)瓶苗移栽時採用水苔作基質材料,種植1年後換盤時選用植金石、泥炭土和碎樹皮做栽培基質,按2:1:1比例混合後裝入盤中,種植於2.5寸營養杯中;再過1年種植於3.5寸營養杯中;(3)適度控制棚內溫度、濕度和光照,兜蘭適宜生長適溫為15~35℃,光照強度8000~10000lux,濕度70%~80%,夏季注意降溫,冬季需保溫;(4)種植半年後每半年開始在盆面施半年期的緩釋肥;另每周施1次3000~4000倍水溶性通用平衡液態肥;(5)保持室內通風透氣,注意預防莖腐病和炭疽病。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
綠翡翠兜蘭屬綠葉類兜蘭盆花新品種。種植3年半的開花植株平均株高5.5厘米,花瓣絲帶狀扭曲,淺綠色,開花期4~6月,單花壽命30~35天。設施栽培條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較強。與對照種綠韻兜蘭相比,花梗更長,花朵橫徑更大,花瓣更細長,花瓣和萼片上有紫褐色條紋。適合我省設施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