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感冒

經行感冒,中醫病名。是指每值經行前後或正值經期,出現感冒症狀,經後逐漸緩解者,稱之經行感冒。近年有關經行感冒的報導散見於國內一些期刊,認為該病緣於平素氣血虛弱,表氣不固,臨經血去,體虛益甚,易感外邪所致。相當於西醫學的感冒。本病及時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名詞解釋

是指每值經行前後或正值經期,出現感冒症狀,經後逐漸緩解者,稱之經行感冒。

歷史沿革

觸經感冒(經行感冒)之名,見於明·岳甫嘉的《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女科》“婦人遇經行時,身骨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熱,頭疼目眩,此乃觸經感冒”,並提出用加減五積散治療。

病因

本病以感受風邪為主,夾寒則為風寒,夾熱則為風熱。多由素體氣虛,衛陽不密,經行陰血下注於胞宮,體虛甚益,此時血室正開,衛氣不固,風邪乘虛侵襲,或素有伏邪,隨月經周期反覆乘虛而發。經後因氣血漸復,則邪去表解而緩解。

病機

1.風寒 素體虛弱,衛陽不固,經行氣血益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閉塞,風寒束表,而出現一系列風寒表證。

2. 風熱 素體不健,或陽盛之體,或內有伏熱或痰熱,經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風熱外襲,或風邪與內熱相結,郁於肌表,發為風熱感冒之證。

3. 邪入少陽 素體虛弱,經行之後抵抗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後很快內犯少陽,出現寒熱往來之少陽證。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 臨經或經期出現感冒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經後漸愈。

(2) 隨月經而周期性反覆發作。

(3) 咽部可有充血。

病證鑑別

1. 感冒:為內科病,病位在肌表,以表證為主。月經期雖可偶患感冒,但病機不同,無經行感冒的伴隨月經周期發病之規律。

2. 經行頭痛、身痛:雖有經行期間頭痛或身痛的症狀,但無發熱惡寒的表證,可與經行感冒相鑑別。

相關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均可正常或偏高。

2.血反射免疫測定可有變化或正常。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病本為虛,經行發病有風寒與風熱之別。風寒證以惡寒、微熱、無汗、頭痛身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為主;風熱證則以發熱、微惡風、口渴欲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為主。

治療原則

可據其風寒、風熱部同,施以辛溫、辛涼解表之劑,但必須注意經期的生理特點和不同內科感冒的特點選方用藥。

證治分類

1. 風寒證

主要證候:每至經行期間,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痰稀,頭痛身痛,舌質紅,苔薄白,脈緊浮。經血淨後,諸證漸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調經。

代表方:荊穗四物湯。

方藥: 荊芥、白芍、熟地黃、當歸、川芎。

2. 風熱證

主要證候:每至經行期間,發熱身痛,微惡風,頭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飲,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和血調經。

代表方:桑菊飲加當歸、川芎。

方藥: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桔梗、杏仁、蘆根、甘草。

3. 邪入少陽證

主要證候:每於經期即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心煩欲嘔,頭暈目眩,默默不欲飲食;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和解表里。

代表方:小柴胡湯《傷寒論》。

方藥:柴胡、黃芩、人參、法半夏、甘草、生薑、大棗。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一)體針

取穴:風池、風門、上星、尺澤、外關。

隨證配穴:①頭痛:太陽點刺出血,攢竹。②鼻塞流涕:迎香、上星。③咽痛:魚際瀉法或少商點刺出血。④咳嗽:天突、列缺,痰多加豐隆。⑤肢楚:曲池、委中。

操作:每次選擇4—5個穴,隨證配穴,針刺瀉法。風門可拔罐,風熱者可點刺出血,風寒者酌情套用灸法。

(二)耳針

取穴:肺、內鼻、下屏尖、額、屏間。

(三)灸法

風寒者可在上述穴位中選擇2—4個穴間接灸治。或隔以薑片或藥餅或艾炷,待稍有灼熱感時即移去,如此反覆5—7壯。

操作:針刺中、強刺激,留針20分鐘。咽喉腫痛者,取下屏尖點刺出血。

拔罐法

大椎、身柱、大杼、風門、肺俞等穴拔罐,每日1—2次。

經前l周起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臉後按摩迎香穴,有一定預防作用。

轉歸預後

本病若正氣較強,早期治療,外感諸症可全部消除才,停藥後三個月周期無復發,預後較好。若正氣較弱,病情較重者,外感諸症可全部消除,停藥後屆經期是有復發,但症狀明顯輕於既往。

預防調護

1. 適寒溫 經前及經期注意保暖,經期身體衛生能力差,應儘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觸涼水等,以防血為寒濕所凝,導致月經病的發生。

2. 節飲食 經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脈壅澀,血行受阻

3. 調情志 經期情緒穩定,心境安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