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經濟學家是指擁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經濟學人。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衡量一個經濟學人是否經濟學家的唯一標準。
釋義
從科學學的意義上,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和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才是衡量一個 “經濟學家”是否真正的經濟學家的唯一標準,而不是以某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弟子、論文發表在哪一級的刊物上或論文引用率作為經濟學家的標準。考慮到經濟現象的複雜性,經濟學家首先應該是思想家。能成為哲學家不一定能成為經濟學家,不能成為哲學家則肯定不能成為經濟學家。除了原創基礎理論,以任何其他的標準作為衡量經濟學家的標準都只是提出者以自身標準量身定做、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取得話語權的一種江湖手段;這種江湖手段與真正的科學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大行其道、泛濫成災、潛移默化為學術界的潛規則,用這種潛規則替代科學發展與評判的顯規則,必將搞亂人們的思想,造成科學標準的混亂,從而阻礙科學的發展。所以必須正本清源,重塑經濟學發展與評判的科學標準。
實踐不但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是檢驗學術水平的唯一標準,衡量“經濟學家”頭銜含金量的原創基礎理論標準與實踐標準是統一的。如果說,有沒有原創基礎理論是檢驗是否真正的“經濟學家”的唯一標準,那么實踐是檢驗“經濟學家”原創基礎理論是否成立的唯一標準。所謂實踐檢驗,就是“經濟學家”原創基礎理論對經濟現象的解釋能力、經濟趨勢的預測能力與經濟問題的解決能力。經濟學的發展邏輯與經濟發展的邏輯是一致的;經濟學範式轉換的後面,是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與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軌。經濟學家應該為經濟體制轉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軌提供理論依據、理論指導、理論預見;如果原有的經濟學範式不能解釋這種轉型與轉軌,那么這種轉型與轉軌則意味著提出經濟學範式轉換的歷史要求,作為經濟學家就應該因勢利導,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地建立與這種轉型與轉軌相對稱的新的經濟學範式,並建構相應的哲學範式。如果說,哈佛經濟學生罷課事件起因於全球金融危機,那么全球金融危機則說明了全球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與經濟發展模式轉軌的必然性,也揭示了西方經濟學範式轉換的必然性。當全球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與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軌要求轉變經濟學範式,而經濟學家們仍然把舊的經濟學範式視同神明、頂禮膜拜時,舊的經濟學範式必然會對實踐產生誤導。所以,哈佛經濟學生認為是曼昆教出來的經濟學生帶來了經濟危機是正確的,英國女王2008年11月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問及“為什麼沒有人預見到信貸緊縮的到來”是正確的,英國社會科學院對女王難題的回答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國內外諸多智者缺乏對危機的整體想像力不能將風險作為一個系統去理解”也是正確的。但正確不等於全面,更不等於深刻。每年發表在“國際頂級經濟學期刊”上的論文汗牛充棟,竟然“缺乏對危機的整體想像力不能將風險作為一個系統去理解”,其根本原因不是西方經濟學者缺乏想像力,而是西方經濟學者的想像力受到西方經濟學範式的限制,是西方經濟學範式落後於全球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與經濟發展模式轉軌的要求。如果整個範式落後,那么在同一個範式中的論文數學模型再精緻,發表再多,發表論文的刊物級別再高,發表這些論文的刊物在西方經濟學界的影響力再大,發表這些論文的“經濟學家”的論文引用率在西方經濟學界的排名再靠前,對於人類經濟實踐的指導作用也只能是南轅北轍,誤國誤民,不能預測、解釋、解決全球金融危機是必然的。這樣的“經濟學家”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的“經濟學家”,而不是既有與時俱進的原創基礎理論、其原創基礎理論又能指點迷津經世致用的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
但在日常生活中經濟學家(英文:Economists)也指從事經濟學理論研究及其套用工作的專家,其通常在經濟領域做出過巨大貢獻。 有時,針對不同的研究領域或者學派,通過添加定語而有不同的稱呼。譬如,主要研究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學家被稱為“西方經濟學家”,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則被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還有“總量經濟學家”、“個體經濟學家”、“古典經濟學家”、“跨領域經濟學家”、“獨立經濟學家”等。 在各自的領域中也可以按照學科分支來稱呼,例如,從事計量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就被稱之為計量經濟學家。
獎項
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The Bank of Sweden Prize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戊申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準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該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JohnBatesClarkMedal)俗稱“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會評選的,是經濟學界除諾貝爾經濟學獎外的另一項重要殊榮。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由美國經濟協會於1947年在美國經濟協會創始人、協會第三任會長、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1847—1938)誕辰100周年之際所設立的。目的在於紀念約翰·貝茨·克拉克提出的邊際生產力理論與生產耗竭理論、和研究出根植於邊際效用的需求理論。這個獎項1947年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入選的基本資格為在美國大學任教、40歲以下的學者。
亞當·斯密獎
全美商業經濟學協會亞當·斯密獎(TheAdamSmithAwardofNABE),是由全美商業經濟學協會
(NationalAssociationforBusinessEconomics,NABE)於1982年設立頒發。該獎項的評選是基於經濟學家在經濟領域的領導力及其提供的理念知識在工作政策上的實用性。每個獲獎者將在全美商業經濟學協會年會上發表一篇演講。演講稿將一些商業經濟刊物上發表。
大衛·威爾茲經濟學獎
哈佛大學設立的“大衛·威爾茲經濟學獎”(DavidA.WellsPrizeinEconomics)
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
中國近30年的經濟發展已形成了有別於西方市場經濟體系的獨特的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為經濟理論的提煉與創新積累了許多新的素材,中國的“故事”已經吸引了不少西方學者的關注,因而構建這樣一個平台,也為中國經濟學界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應運而生。該獎項的前身為“黃達-蒙代爾優秀博士論文獎”,由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A·蒙代爾(Robert.AMundell)教授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黃達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創設。每兩年評選一次,逢單年頒獎,迄今已頒發三屆,有15位青年學者獲獎。為了進一步擴大該獎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評選結果更加公開公正透明,2005年該獎項正式更名為“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Mundell-HuangPrize)。
中國經濟學獎
中國經濟學獎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授予個人、對個人長期成就進行獎勵的經濟學獎項,其宗旨在於通過獎勵在經濟理論、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學者。該獎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學的“諾貝爾獎”,是中國目前規格最高的經濟學獎項。中國經濟學獎設立背景:中國經濟學獎是由中國總量經濟學會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共同發起設立。
其宗旨在於通過獎勵在經濟理論、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學者,促進中國經濟理論研究的繁榮和政策制定水平提高,普及經濟領域基礎知識,為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為紀念我國卓越的經濟學家孫冶方同志對經濟科學的重大貢獻,表彰和獎勵對經濟科學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繁榮和發展而設立的。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於1985年開始設立和評選,每兩年評選、頒發一次,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