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介紹
據了解,“綁神猴”是乾彝人世代相傳而沿襲下來的傳統民俗活動,具體起源時間已無法溯源。在師宗縣雄壁鎮堵雜村,逢年春節的大年初一,都要舉辦一種被稱之為“綁山花子”的民俗活動。“山花子”是師宗縣民間尤其山區農村對猴子的稱謂。“ 綁山花子”就是用山藤來捆綁“猴子”,而“猴子”本身就由人來裝扮的。而乾彝人對“綁山花子”這一活動的稱謂是“綁神猴”,帶有十分莊重、崇敬的意思,而“綁山花子”這個稱謂是當地漢族民眾根據活動的形象性為其所取的一個別名。
來源:珠江網 央視欄目《遠方的家》走進師宗“綁神猴” 2013-03-07
新聞連結
珠江網訊(記者徐武通訊員王關橋)3月5日,中央電視台4套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攝製組在彝家迎客婉轉悠揚、熱情似火的歌聲中,走進了師宗縣雄壁鎮堵雜村,通過鏡頭,以全新的視角記錄和介紹了當地既獨特又充滿神秘感的民俗活動——“綁神猴”,展現了師宗濃厚的人文風情。
《遠方的家》欄目組一大早就來到師宗縣堵雜村,通過與村民交談了解傳統民俗活動“綁神猴”的整個流程。然後跟隨老鄉一起製作面具,上山採集綁“神猴”所要的山藤,在堵雜村的山間、廣場上開展採訪、取景、拍攝工作。欄目組拍攝了“綁神猴”活動的全過程,重點採訪了“綁神猴”的由來、意義及傳承,力求讓觀眾通過節目了解師宗濃厚的人文風情和民族文化。
迎接儀式
“山花子”是師宗民間特別是山區農村民眾對猴子的別稱,顧名思義,“綁山花子”就是捆綁 “神猴”(“綁山花子”)是乾彝人世代相傳而沿襲下來的傳統活動,源於何時已無據可考。
每年的大年初一,村裡的男女老少便會到山裡扯來一種叫做“過山龍”的藤草,在一些願意充當“猴子”的青少年身上綁紮,這些人從頭到都綁滿青藤,紮成猴子柳暗花明樣,不得露出些許身體,即使是腳掌上也要穿上特製的草鞋,最後戴上自己製作的木製面具。在捆綁的時候,要選擇一處不能見到房子的地方,因為裝扮中的“猴子”一旦見到世俗的人煙便會失去了“神性”,因此一般都選擇在見不到村落的山林里。
當所有的猴子都捆綁完畢後,隨著三聲火藥槍的鳴響,猴子們便向村里進發。進村時,早有準備的村民們會自發地到村口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甚至鳴槍迎接神猴的到來。進村後,猴子們首先要集中到村里一處比較寬敞的場子上舉行祭獻禮儀,由村中最有名望的老者主祭。祭獻儀式比較簡單,供桌上擺放一碗米飯、一塊肥肉和一碗甜酒,老者嘴裡念念有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滿門,六畜興旺,此時猴子們有序地跳躍一些程式化的動作,並由三名推選出來的猴子接受祭獻。老者將甜酒斟三杯,敬給三個猴子,三個猴子相互摟肩搭臂下蹲三次,向老者跳三下,再返身向後跳三下,表達向祭獻者和村民的敬意,然後接過酒杯,把酒倒在地上,表示敬天敬地。
人猴共娛
隨後,所有猴子在場子上與村民和圍觀民眾一齊耍鬧嬉笑,人猴共娛。之後,猴子們便三個一組分別到村中各家各戶的意思,因此這種登門拜訪很受村民的歡迎,各家各戶都會事先準備好謝禮,謝禮主要是糖果、餌塊和蔥蒜,分別表示甜蜜美滿、豐衣足食和清吉平安。猴子到來時,主人家還要鳴放鞭炮歡迎。猴子們在各家跳躍慶賀的動作基本一致,進屋後先面向供桌跳三下,然後在屋裡圓場起舞,最後對著門外跳三下,之後收受贈禮對主人家說幾句封贈吉利的話轉到別家。
對新婚夫婦家庭的祝賀,與一般家庭的耍跳有所不同。首先要挑選一組年輕健壯的猴子來承擔這一任務,耍跳的動作更加狂放,還伴有嬉鬧追逐的遊戲,甚至可與圍觀中的青年女子逗鬧,而猴子所得到的謝禮也要比一般家庭豐厚。
待猴子們到各家各戶耍跳慶賀完畢後,便要“殺猴”也就是將捆綁猴子的藤草割斷,除去面具,還猴子以人的本來面目。“殺猴”畢,全體扮猴人員集中聚餐,整個“綁山花子”活動結束。
“綁山花子”(“神猴”)活動,是一項具有濃厚民族特點的民俗文化活動,是一種集娛人、娛神為一體的文化現象,這種古老的活動至今一直沿襲著,而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2003年,雲南電視台與台灣文化傳播公司專門到雄壁鎮堵雜村對這一活動進行了拍攝,並製作專題片在雲南電視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