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制派

統制派

統制派”是二戰日本軍隊中的一個派別,以永田鐵山等為核心,主張在軍部的統制下,不使用武力,而通過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徑,進行平穩緩進的國家改革。 統制派要求建立總體戰的體制,並要求加強對軍隊的統治。參與人物有東條英機。

歷史

昭和初期日本陸軍中的派系之一。1931年“十月事件”後,由原參加皇道派性質的櫻會的軍部中堅將校永田鐵山、石原莞爾、岡村寧次、杉山元、東條英機等為核心,主要由校級及校級以上級別軍官組成。

主張放棄以武力改造國家的計畫,準備用合法手段建立軍部獨裁。認為推進總體戰體制(要求先解決“中國問題”,然後南北並進,做好同美國、蘇聯長期作戰準備,並消除軍內派閥),必須聯合部分官僚和新興財閥在政治、思想和經濟領域進行全面改組和統制,攻擊皇道派的行動擾亂了軍隊的秩序,要加強軍內統制,故名。

1934年1 月林銑十郎取代皇道派的荒木貞夫任陸軍大臣後,該派取得優勢。後又通過相澤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後的“肅軍”,排斥、打擊皇道派,掌握了陸軍內部的主導權。

與皇道派之爭

1931年的“十月事件”後,日本陸軍內部的法西斯分子重新組合為互相排斥的兩個派系:一派主張繼續以軍事政變的方式推翻現內閣,由天皇依靠軍隊直接進行統治。

由於他們開口閉口不離“皇道”、“皇威”,故被稱為“皇道派”。其代表人物是曾擔任陸相的荒木貞夫大將和陸軍教育總監真崎甚三郎大將,其成員多為現政權中沒有地位、來自農村並對現實不滿的青年中下級軍官。“皇道派”受法西斯理論家北一輝《日本改造法案大綱》的影響較大,主張通過政變方式控制政權,實行軍部法西斯獨裁。

另一派的組成者多為裕仁天皇的親信小集團成員。他們在清洗了長州藩勢力之後,逐漸占據了陸軍中上層的重要崗位。其代表人物是在陸軍中享有“三傑”盛譽的頭號人物永田鐵山少將,以及東條英機少將,此外還有後來接替荒木貞夫出任陸相的林銑十郎。

該派主張保持軍部中央機構的統制,認為血腥的軍事政變不利於軍隊和政局的穩定,主張運用軍部的現有地位,在對外侵略戰爭中逐步擴大勢力,以自上而下的合法手段改造國家,建立軍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權,被稱作“統制派”。這一派得到了裕仁天皇的支持。其實兩派法西斯軍閥在“改造國家”、建立法西斯政權這一根本問題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具體的方法、步驟方面存在著分歧和矛盾。

由於主張得到大多數中上層軍官的支持,統制派在與皇道派的鬥爭中逐漸占據了上風。1935年1月,得到皇道派支持的荒木貞夫辭職,林銑十郎接任陸相。7月,代表統制派的新任陸相林銑十郎,又借人事調整之機將一批皇道派軍官轉入預備役或調任戰地指揮官。

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調動,就是免去了在皇道派軍官中享有很高威望的真崎甚三郎的陸軍教育總監職務,將其調任軍事參議官的榮譽職務。至此,統制派取代皇道派,確立了對陸軍的支配權。由於日本軍部向來以陸軍為主,控制了陸軍也就意味著統制派掌握了對軍部的主導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