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對於一個立體聲重播系統,當一件樂器(或一組樂器)或者一個演唱家(或一組歌唱家)在某個位置發聲後,人在重播系統里通過對聲音的質感和密度的體驗感受到它(們)在聲舞台上的清晰定位和形體的過程。
結像的概念包括了定位(方位,距離)和形體兩方面. 空的定位概念,只是一個有方位,有距離的空間點; 加上樂器的形體,才構成了一個"結像"的完整概念,即來自這個空間點的有形體的聲音.
結像力與形體感
按照台灣註明音樂評論家劉漢盛先生的理論,結像力就是音箱將虛無飄渺的音像凝結成實體的能力。換句話講,也就是讓人聲或樂器聲的形體展現的能力。結像力好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音像的立體感。實際上,結像力與指向性有著較深的聯繫,如果揚聲器沒有優秀的指向性指標,結像力不會很強。。類似於你在聽一個柔美的女聲,當你閉上眼,仿佛看到歌手就在你的面前歌唱。而且可以看到她的口在一張一合.
當我們聽現場的時候,當一件樂器或一個人在舞台上演奏/演唱,我們可以感受到它的位置: 不僅是橫向的位置,還有縱向的位置(即離聽者的大致距離). 除了位置(定位)這個概念外,還有一個概念是形體感. 如果樂器離得較遠,遠到一定程度,形體感是消失的,只有一個發聲點的概念,似乎聲音是從某個點發出的. 但如果是近距離地聽樂器,那樂器的形體感應該是很鮮明的. 比方聽一把大提琴演奏,我們知道大提琴的發聲除了琴弦在弓子的拉扯下振動外,還有琴箱共鳴的因素. 這個琴箱的大小,如果湊得較近,是可以清晰感知的. 這就是大提琴的所謂"形體"(Body). 鋼琴的形體感也是很鮮明的. 它琴箱內部從最左側的低音琴鍵到最右側的高音琴鍵,加上鋼琴的琴箱,就構成了鋼琴的Body.
重播時同樣要在聲舞台上重建出樂器的形體. 如果一把近距離錄音的大提琴,沒有足夠的琴箱共鳴形成的Body,聽起來聲音是發自一個點的,那肯定是有問題的,無法實現逼真的重播. 如果聲音是發虛,發毛或散開的,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凝聚的發聲點及形體,那也肯定是有問題的.
結像力的大小
在HI-FI重播時,"結像"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做到穩定的,清晰的結像. 不能飄忽,不能發散,不能模糊. 這"三個不能"是基本要求,最低綱領.
良好的結像應該是很結實的,高密度的,而不是虛的,散的,"隔"的.
虛的,散的,很容易理解. "隔"指的是什麼呢? 就是說好象樂器或人聲和你之間隔了一層東西,不那么直接. 通俗地說這也就是透明度的表現.,高透明度的器材重播出的結像是不隔的,直接清晰地呈現在你面前. 如果聽上去聲音發虛,模糊,那就是所謂的"隔".
結實穩定而清晰的結像,能使聽者仿佛"看到"演奏家/演唱家. 而發虛,發毛,發散,"隔"的結像,就不能如此. 雖然也能看到演奏家/演唱家,但似乎就看不那么清楚. 有點象攝影里的一張對焦精確的照片,和一張對焦不清的照片之間的區別.
結像,聲場,定位的區別
結像就是一個樂器的形體是否接近於真實,換句話說,器材是否能幫你模擬出一個真實的樂器。
聲場就是器材能不能幫你營造出一個空間,比如一個錄音棚或者一個音樂廳。
定位就是模擬出樂器本身和空間後,是否還能幫你確定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