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塊簡介
儘管記憶的內容永遠填不滿大腦,但許多心理學實驗表明:在短時記憶活動中,大腦一般接收不了超過7個單位的量。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提出短時記憶容量一般為7,並在5至9之間波動⑷,也就是說短時記憶容量有限。可是,短時記憶的容量又十分奇特,它是以組塊為單位的。這個組塊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詞、詞組,甚至是句子。何謂組塊?指若干較小單位聯合而成熟悉的、較大的單位的單位加工,也指這樣的組成單位。
組塊的簡化
記憶材料的數量是影響記憶效率的一個因素。人的記憶潛力雖然很大,但畢竟時間和精力有限。一次識記的數量越多,記憶效率越低。因此,在對記憶材料進行加工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對記憶材料加以簡化。簡化指學習者將識記材料集合到一起,找出材料內容間的條理系統、邏輯結構、本質、規律等,使材料形成少而精、簡而賅的知識組塊,以便引起聯想,從而記憶全部內容。簡化式可以通過抓特徵等方式將繁多複雜的材料縮略形成口訣式或提綱式的組塊。例如,漢語知識中的詞的構成有並列式、偏正式……等,而短語、複句、句群也與此類似,把這些知識按並列、偏正……等形式進行分類、合併成幾個相關的較大的組塊,這樣既能掌握共性和個性,又能掌握他們的相似點和相異之處。
組塊的形象化
形象化指學習者在領會和把握材料的規律、特徵等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將有意義的識記材料轉化為圖表材料、圖式材料,或者將無意義材料組織為有聯繫的組塊。按材料內容之間的關係,形象化的圖表組塊可分為相似歸類圖表、對比歸類圖表、從屬歸類圖表等。除了用圖表式來說明材料的內在聯繫外,還可以採用圖解方式來呈現材料內隱的結構關係,如關係圖示、流程圖示等,使材料形象化,促進整體把握和記憶。特級教師魏書生所設計的“知識樹”就是採用關係圖示將瑣碎的語文知識形象化歸類。某些材料間並不一定具有意義联系,我們要藉助諧音法賦予機械性、無意義的材料以一定的意義,或採用聯想法將無聯繫的材料項目賦予人為的聯繫,從而形成形象的組塊。例如,有關魯迅的雜文集的名稱,不少學生常記不準、記不齊,有的教師利用口訣形式把魯迅的雜文集的名稱重新組合,編成易讀易記的組塊:“熱風華蓋墳而已;三閒二心南北集;花邊風月偽自由;兩編且介集外集;集外拾遺又補編;譯文古籍序跋集。”這樣,十六本雜文集的名稱經過加工成為六個有聯繫的組塊,學生可以輕鬆地記住這些雜文集的名稱。
組塊的問題化
問題化指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相關的問題,形成問題組塊,可以幫助學生整體加工和儲存信息,達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設計問題組塊,關鍵要有序有理。問題組塊不是簡單的判斷題疊加,而是圍繞教學內容所設計的循序漸進的問題的組合。問題組塊的形式有以下三種:⑴、系列問題組塊,即按一個特殊的、連續的序列將問題組織起來;⑵、層次問題組塊,即按材料的特徵、性質限定問題的層次。由於人類較多的知識、概念是按層次組組織儲存在記憶中的按層次組成問題組塊將有助於系統加工材料。⑶、網路問題組塊 不同範疇的知識形成不同的網路,按不同網路將材料設計為網路問題組塊,能較好地激活原有知識,有助於信息加工。問題組塊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整體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系統識記已學的知識。特級教師張富就比較善於以問題組塊的設計來提高閱讀教學的信息加工效率。
組塊的外存化
人類的識記並非單純為了儲存知識,而是為了提取使用知識。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高科技設備相繼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電腦的普遍使用,更是讓人們減輕很多記憶負擔。這提示了人們藉助電腦等設備來儲存信息,以便今後的檢索、提取。簡單來說,信息組塊的外存有助於知識的保存、檢索和提取。
筆記是學生常用的組塊外存手段。學生通過自編材料,把每節課上所接觸的大量信息材料,有選擇、有取捨地整理、組塊,特別是把那些需要用而不常用的知識整理、組塊,可代替死記硬背。一般來說,筆記的組塊方式有:⑴順序式,即以某種時間關係或空間關係來組織材料;⑵邏輯式,即以演繹或歸納的方法來組織材料;⑶分類式,即以內容的相同性或重要性集中組織材料。
例如,《〈論語〉六則》的分類筆記大體有——
1、在“作家作品”類可摘錄: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可摘錄: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文言虛詞”類可記下“而”的用法及例句。
4、在“名言警句”類摘錄:
⑴、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用於學習態度)……
總之,利用筆記本、卡片、電腦等工具外存知識組塊,不僅減輕大腦的負擔,擴大了記憶功能,而且方便今後對信息的檢索、提取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