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會稽山

紹興會稽山

會稽山地處浙江省中東部,西南-東北走向,主脈在紹興地區的柯橋區、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和金華地區的東陽市,其山脈東西約100多公里,主峰高700 米,山雖不高,但名人輩出,久負盛名;會稽山原名茅山,亦稱畝山,是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山之一,是我國五鎮名山中的南鎮。

基本信息

景點概覽

古越之地,歷史悠久,一橋一石皆有來歷,山川江河更是一部物化的史書。別的不說,窺其名,便可探一番歷史的煙雲者,量莫大焉。如紹興城南的秦望山,便因當年秦始皇南巡時,登臨此地,遠望南海(今杭州灣)而得名。

會稽山秀美風光會稽山秀美風光

遙想2200多年前的那個初冬,龍車鳳輦、萬夫簇擁的一代霸主,於諸暨

、大越一路逶迤而至會稽祭禹之後,登臨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巔,遠眺浩瀚的大海,俯視腳下新征服的領地,那種君臨天下、捨我其誰的威嚴和雄儀,該是何等的氣勢。也許天下為王者,除了指點江山的得意外,都有激揚文字的嗜好,登臨秦望山的秦始皇同樣忘不了這一茬。於是他命隨行的丞相李斯,手書小篆,銘文刻石,以頌政德。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臨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銘文刻石,而成紹興於蘭亭之外的又一書法重地。

其實,即使秦望山沒有秦始皇的登臨和李斯的銘文刻石,在會稽群山中也是獨傲翹楚的。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是會稽山秦望、法華、蘭渚、香爐、雲門、委宛等眾山的最高峰。作為越地的標誌,秦望山一定意義上就是會稽山的代表和特謂。“南登秦望山,目極大海空。朝陽半蕩漾,晃朗天水紅。奚谷壑爭噴薄,江湖遞交通。振緡還早潮,弭棹候長風。”挺拔巍峨的山勢,眾峰之傑的雄竣,使秦望山成為俯瞰越中勝景的最佳所在。“懸瞪孤危,徑路險絕;板籮捫葛,然而能升。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中寥寥數筆的記載,則將秦望山陡峭險艱的風光和山腰樹木蔥蘢,山頂惟有裸岩、灌叢的獨特氣象和體貌摹寫得纖毫畢露。“絕頂高峰路不分,嵐煙長鎖綠苔紋。獼猴推落臨岩石,打破下方遮日雲。”在唐朝詩人蕭翼的眼裡,雲蒸霞蔚,氣吞碧湖,勢入東溟的秦望,無疑更是一座“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仙山了。

秦望山

當然有過一代霸主登臨的秦望山,無論對自身還是對紹興,更是一種值得依仗的機杼和乖巧。古往今來,尤其是唐朝一代,羅隱、李邕、蕭翼、薛據、皎然、白居易、陸亘、方乾等眾多騷人墨客,登臨秦望並留下金聲玉振,想來概與這種機杼和乖巧不無關聯吧。而對“書法之鄉”的紹興,李斯在秦望山巔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會稽山刻石銘》(俗稱《李斯碑》),更是極為難得的瑰寶。

來源:《市場報》 (2004年03月26日 第二十六版)

度假區位於紹興市區東南,距市中心5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

會稽山旅遊度假區內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自南朝以來這一帶旖旎的風光,就讓人有口皆碑。眾多文人學士泛舟若耶溪,輕步會稽山,留下許多麗詞佳句,給人們留下人文和美景相融的記憶。晉朝顧愷說會稽山水是“千岩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東晉名士王羲之、謝安等都因“會稽有佳山水”而定居紹興。南朝詩人王借詠會稽山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傳誦千古。會稽山下的若那溪,水清如鏡,眾山倒影,如詩如畫。

會稽山,原名茅山,亦稱畝山,是中國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山之一。是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眾多詩文佳作。會稽山文化積澱深厚。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都發生在會稽山。春秋戰國時期,會稽山一直是越國軍事上的腹地堡壘。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就不遠千里,上會稽,祭大禹,對這座出一帝一霸從而兼有“天子之氣”和“上霸之氣”的會稽山表示敬意。漢以後這裡成為佛道勝地,傳說葛洪之祖葛玄在此煉丹成仙,山中的陽明洞大為道家第十洞天,香爐峰為佛教勝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這裡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門戶,明代大儒王陽明(守仁)在此築室隱居,研修心學,創“陽明學派”。會稽山內的山山水水都飽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

會稽山旅遊度假區,是以歷史文化、地方風情為特色,融自然山水風光於一體的城郊型度假區。整個度假區由大禹陵、香爐峰、宛委山、石帆山、若耶溪五個景區組成。

紹興會稽山紹興會稽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