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與發展
日本則在80年代才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並且在生產實際中套用的也並不多。直到索尼公司將細胞式生產方式成功運用於自身生產後,這種生產方式才為日本包括NEC、歐姆龍、佳能、松下等在內的廣大廠家所接受並普遍套用。如今細胞式生產方式作為一種新興的,日漸成熟的生產方式,因其靈活機動,更能適應多變的市場的特點,正在逐漸成為製造業的主流生產方式,國際工程協會曾預言,未來將有70%的企業實行細胞式生產方式。
條件
作為一種較新的生產方式,細胞式生產方式也給企業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
(一)實行單件流(One-piece-flow )作業
要求產品在生產時一次一件完成整個流程,而完成的速率則由顧客的需求來決定。單件流作業有利於公司快速交貨給客戶,減少了存儲和傳輸需求,降低了貨物被損壞的風險。但是單件流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在實際生產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總在某一個時間只流一個產品。細胞式生產方式所關注的是流過整個流程的材料,力求以最少的延誤保證產品流的暢通。
(二)進行彈性生產
要求生產者將在同樣設備上,並以同樣流程製造的類似的產品歸為一組,同時努力減少進行機種轉換所需要的時間,建立便於各工序轉移的作業機制,以避免因為頻繁更換生產線花費過多時間而不能及時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三)培養多能工
傳統大批量生產方式將複雜的生產工藝,分解成眾多的容易掌握的工序,每個工人只完成一個工序,而細胞式生產方式將生產線劃分為若干獨立的“細胞生產線”, 每個工人必須熟練掌握儘可能多的工序,以避免傳統生產方式由於作業不平衡、安排作業不當等在工序交接上花費大量等待時間的弊端。細胞式生產方式要求工人從“零件人”轉變為“完整人”, 把藍領工人從傳統大批量生產方式中解放了出來。
(四)採用扁平化管理
細胞式生產方式要求企業改變以往金字塔式的管理體制,採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以使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損耗降低到最低,以便企業能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隨時作出應變,制定相應的生產計畫並執行。
(五)開展TPM 活動
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也就是全面生產性維護,TPM活動要求企業全體員工做到自己的工廠自己管理、自己的設備自己維護,每個人都在TPM活動中有自己的角色。這種全體參與的形式有利於發揮設備的最大效能,保證持續生產,同時也能夠增強團隊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使企業充滿活力。
優點
(一)市場應對性好
標準化之後的細胞生產線可以簡單複製,可以針對客戶的要求隨時進行專門配置;
(二)生產效率高
由高能力員工組成的細胞生產線,通過最佳化配置,可以實現較高的生產效率;
(三)空間利用率高
細胞生產線可以在一天內搭建完成,不需要的時候也可以簡單拆除,用於其他更有價值的用途
(四)環境效益好
細胞式生產方式減少了庫存、搬運等耗費,降低了物耗與能耗,可以產生較好的環境效益。
(五)有利於員工自身的全面發展
細胞式生產方式要求員工成為多面手,掌握多種工序, 成為具有綜合技能的勞動者,而不像傳統生產方式中那樣單一的勞動者。
局限
(一)生產效能容易不穩定
細胞式生產方式的生產效能會因為不同的生產任務和不同的生產線配置順序而發生波動;
(二)不良率較高
在細胞式生產方式中,產品的質量水平直接決定於每個操作者。所以一定要重視對操作者的生產技能的訓練與提高以及職業意識的培養。
分類
(一)無傳送帶生產方式
(二)U字型生產線(流程分割生產)
(三)單人貨攤式生產方式(單人生產)
(四)貨攤式巡迴生產方式(單人生產)
(五)巡迴生產方式(單人生產)
中國發展
1966年大連工具機廠和中國紡織公司就開始使用成組技術進行生產,“十年動亂”期間被迫暫停。
1977年原“一機部”提出了推廣成組技術的十年規劃,長春一汽等企業紛紛回響。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外資廠的紛紛進入,細胞式生產方式開始被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接受和使用,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