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42年,位於南太平洋上的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風光如畫。美軍士兵在島上登入,希望能從日本侵略軍手中將它收回。美軍和日軍在這個小島上展開了大規模的戰役,搶奪被日軍控制的210陣地的艱巨任務落在了“查理步兵連”的頭上。為此,上尉斯塔羅和下達命令的中校塔爾發生了爭執。塔爾認為諸位戰士應該奮勇向前,將平時訓練的技能都展現出來,而斯塔羅則認為在塔爾的勃勃野心驅使下,全連的士兵將走上一條不歸之路。可是,斯塔羅最後被解除了職務,眾位士兵仍然必須投入這場國家參加的“正義戰爭”。在長達數月的血腥戰役中,步兵連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從危機四伏的夜間偵察到艱苦卓絕的露宿野外,從陣地上遭遇的槍林彈雨到生還後醫院裡承受的心靈創痛,戰爭中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落到他們頭上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西恩·潘 | 軍士長愛德華·威爾斯 | |
阿德里安·布洛迪 | 普拉爾·菲弗下士 | |
詹姆斯·卡維澤 | 列兵維特 | |
本·卓別林 | 列兵貝爾 | |
喬治·克魯尼 | 上尉查理·伯徹 | |
尼克·諾特 | 中校喬丹·陶 | |
約翰·庫薩克 | 上尉約翰·蓋夫 | |
伍迪·哈里森 | 凱克軍士 | |
伊萊亞斯·科泰斯 | 上尉詹姆士斯·塔羅斯 | |
約翰·特拉沃塔 | Brigadier General Quintard | |
約翰·C·賴利 | Sergeant Storm | |
托馬斯·簡 | Private Ash (as Tom Jane) | |
傑瑞德·萊托 | Second Lieutenant Whyte | |
約翰·薩維奇 | Sergeant McCron | |
蒂姆·布雷克·尼爾森 | Private Tills | |
達什·米霍克 | Private First Class Doll | |
光石研 | Japanese Officer #1 | |
米蘭達·奧圖 | Marty Bell | |
Don Harvey | Sergeant Becker | |
Mark Boone Junior | Private Peale | |
Norman Patrick Brown | Private Henry | |
Paul Gleeson | First Lieutenant George Band | |
Gordon MacDonald | Private First Class Earl | |
Marina Malota | Marina | |
Larry Romano | Private Mazzi | |
Arie Verveen | Pvt. Charlie Dale | |
柯克·埃斯沃多 | Private Tella | |
Simon Billig | Lieutenant Colonel Billig | |
Jarrod Dean | Corporal Thorne | |
Matt Doran | Private Coombs | |
Travis Fine | Private Weld | |
David Harrod | Corporal Queen | |
Danny Hoch | Private Carni | |
Penelope Allen | Witt's Mother (as Penny Allen) | |
Benjamin Green | Melanesian Villager (as Benjamin) | |
Kengo Hasuo | Japanese Prisoner | |
Ben Hines | Assistant Pilot | |
Robert Roy Hofmo | Private Sico, BAR Man | |
Jack | Melanesian Man Walking Past the Troops | |
Jimmy Xihite | Melanesian Villager (as Jimmy) | |
Polyn Leona | Melanesian Woman with Child | |
Simon Lyndon | Medic #2 | |
前原一輝 | Japanese Private #1 | |
John Augwata | Melanesian Extra | |
Michael McGrady | Private Floyd | |
Larry Neuhaus | Crewman | |
岡安泰樹 | Japanese Private #6 | |
大久保貴光Takamitsu Okubo | Japanese Soldier | |
Kazuyoshi Sakai | Japanese Prisoner #2 | |
信太昌之 | Japanese Officer #2 | |
John Dee Smith | Private Edward P. Train | |
Stephen Spacek | Corporal Jenks (as Stephan Spacek) | |
尼克·斯塔爾 | Private First Class Edward Beade | |
Hiroya Sugisaki | Japanese Private #7 | |
Kouji Suzuki | Japanese Private #3 | |
Tomohiro Tanji | Japanese Private #2 | |
Minoru Toyoshima | Japanese Sergeant | |
Terutake Tsuji | Japanese Private #5 | |
Steven Vidler | Second Lieutenant Albert Gore | |
Todd Wallace | Pilot | |
威爾·華萊士 | Private Hoke | |
Joe Watanabe | Japanese Officer #3 | |
Simon Westaway | Stack | |
Vincent Wild | Melanesian Guide (as Vincent) | |
Daniel Wyllie | Medic #1 (as Dan Wyllie) | |
Yasoumi Yoshino | Young Japanese | |
奇克·蓋瑞 | (uncredited) | |
蘭德爾·杜克·金 | Nisei Interpreter (uncredited) | |
多納爾·羅格 | Marl (uncredited) | |
Clark McCutchen | Soldier (uncredited) | |
David Paschall | General (uncredited) | |
Jace Phillips | S-1 (uncredited) | |
Felix Williamson | Private Drake (uncredited) |
職員表
製作人 | 格蘭特·希爾、羅伯特·麥可·蓋斯勒、約翰·羅伯杜、小喬治·斯蒂文斯、Sheila Davis Lawrence、Michael Stevens |
導演 | 泰倫斯·馬力克 |
副導演(助理) | Lisa Brookes、Keri Bruno、Gary Capo、Karen Estelle Collins、斯奇普·考斯珀、Sean Hobin |
編劇 | 泰倫斯·馬力克、詹姆斯·瓊斯 |
攝影 | 約翰·托爾 |
配樂 | 漢斯·季默 |
剪輯 | Leslie Jones、Saar Klein、比利·韋伯 |
選角導演 | 黛安娜·克里滕頓 |
藝術指導 | 傑克·菲斯克 |
美術設計 | Ian Gracie |
服裝設計 | Margot Wilson |
視覺特效 | Chris Godfrey |
布景師 | Richard Hobbs;Suza Maybury |
發行 |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信息 |
The Coral Atoll | |
The Lagoon | |
Journey to the Line | |
Light | |
Beam | |
Air | |
Stone in My Heart | 藝人: Hans Zimmer |
The Village | 唱片公司: RCA Records |
Silence | 發行時間: 1999年01月12日 |
God Yu Tekkem Laef Blong Mi | 專輯類別: 原聲帶、影視音樂 |
Sit Back and Relax | 專輯風格: 原聲 Soundtrack, 電影原聲 Film Score |
幕後花絮
•該片的初剪版本長達6小時,消耗的膠片長度超過了100萬英尺。
•作曲家漢斯·茲米爾和約翰·鮑威爾共為影片譜寫了長達4小時的配樂,而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在影片的最終版本中只選取了一小部分。
•愛德華·諾頓曾拒絕出演本片。
•本片拍攝險些夭折,因為索尼公司惟恐無法收回4500萬美元的拍攝成本,幸好20世紀福克斯及時出手,並將拍攝預算增至5200萬。
•在影片上映前,製作人羅伯特·麥可·蓋斯勒和約翰·羅伯杜曾違背事先簽署的保密條款接受《名利場》雜誌的採訪,導演馬力克隨即要求兩人必須簽署一份絕不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聲明,否則他會在演職人員名單中刪除兩人的姓名。三人最終都沒出席奧斯卡典禮,而影片也與小金人無緣 。
•該片的一位製片人在影片進入後期製作時,曾想去剪輯室一睹馬力克身影。工作人員告訴他馬力克並不在那兒,而製片人表示只想在他待過的房間裡待一會兒 。
•導演馬力克讓許多演員幾個月地待在片場,卻最終在剪輯室里把他們剪掉,片中喬治·克魯尼出現了66秒,約翰·屈伏塔出現了209秒,而米基·洛克、比利·鮑勃·桑頓都沒出現在最後的成片裡 。
•阿德里安·布洛迪原本出演的是片中男主角考普拉爾·弗埃,即便在最後的劇本里,他的角色也包辦了大部分戲份,然而在成片中他的角色在長達3小時的影片中只出現了5分鐘,甚至還沒有樹的出境時間長。
•比爾·普爾曼在片中的戲份被全刪了,之後在導演的要求下他為影片配了長達28頁紙的畫外音,但最終他的旁白也未出現在影片中 。
穿幫鏡頭
·時代錯誤:在剛開始的村莊,可以在背景里看到一艘1980年之後才有的海軍船隻。
·時代錯誤:士兵使用的牙刷,至少是在1990年代以後才發明的。
·時代錯誤:在沙灘上面有一個現代的玻璃纖維的泡沫材料的衝浪板。
·時代錯誤:在一個閃回鏡頭中,士兵和他的女友握著手,可以在背景的窗外看到一些並不是1940年代的現代汽車。
·時代錯誤:在美國軍隊中,直到1960年代才開始出現“201檔案”作為參軍人員檔案。然而,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有兩名士兵使用到了這一術語,作為介紹他們服役記錄的信息。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入圍者 | 結果 |
1999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細細的紅線》 | 獲獎 |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導演 | 泰倫斯·馬力克 | ||
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約翰·羅伯杜/Robert Michael Geisler/Grant Hill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泰倫斯·馬力克 | |||
最佳改編劇本 | 泰倫斯·馬力克 | |||
2000 | 凱撒獎 | 最佳外語片 | 《細細的紅線》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為將《細細的紅線》搬上大銀幕,已經息影20年的泰倫斯·馬力克重執導筒,並親手將小說改編成劇本,並在美國電影協會的高級電影研究中心邂逅了美國電影協會創辦人、本片的執行製片人小喬治·斯蒂文斯。
在該片劇本中,馬力克探索了原著中所沒有的全新主題,那就是對戰場周遭自然和人類學環境的思考。兇殘的機械化戰役在質樸的荒野中進行,從而讓毀滅的力量與寧靜、和諧的自然環境產生激烈衝突 。
早在1988年,馬力克就曾找到製作人羅伯特·麥可·蓋斯勒和約翰·羅伯杜,提議將小說《細細的紅線》拍成電影,他們找到作者的遺孀格洛麗亞·瓊斯並取得了改編拍攝權。蓋斯勒和羅伯杜隨後找到曾任馬力克經紀人的菲尼克斯影片公司主席邁克·麥達沃伊,希望他能注資籌拍。馬力克起初只想負責改編劇本,不過最終決定親自上陣執導本片。1996年9月,馬力克和菲尼克斯影片公司找到正在墨西哥拍攝《鐵達尼號》的製作人格蘭特·希爾。
在影片幕後陣容中,藝術指導傑克·菲斯克、第一助理導演斯奇普·考斯珀、選角導演黛安娜·克里滕頓和剪輯師比利·韋伯都是馬力克的老搭檔,除此之外,負責本片配樂的漢斯·茲米爾和攝影師約翰·托爾都曾為奧斯卡獎得主 。
人物敘事
人在取景框中的位置,決定了導演與他塑造的人物之間的距離,《細細的紅線》充滿了特寫和近景,前景和後景的關係也非常講究,他總是把人物置於自然之中,他對待人物的態度猶如生物學家對待昆蟲的態度。《細細的紅線》跟戰爭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在《細細的紅線》中,凡是形成人物性格的那些歷史條件、社會事件和家庭矛盾一律被人物的主觀感受所代替。
製作發行
國家 | 上映時間 |
美國 | 1998年12月28日(limited) |
美國 | 1999年1月8日 |
加拿大 | 1999年1月15日 |
德國 | 1999年2月12日(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韓國 | 1999年2月13日 |
阿根廷 | 1999年2月14日(premiere) |
澳大利亞 | 1999年2月18日 |
義大利 | 1999年2月19日 |
西班牙 | 1999年2月19日 |
瑞典 | 1999年2月19日 |
比利時 | 1999年2月24日 |
法國 | 1999年2月24日 |
阿根廷 | 1999年2月25日 |
德國 | 1999年2月25日 |
以色列 | 1999年2月25日 |
荷蘭 | 1999年2月25日 |
紐西蘭 | 1999年2月25日 |
新加坡 | 1999年2月25日 |
奧地利 | 1999年2月26日 |
巴西 | 1999年2月26日 |
丹麥 | 1999年2月26日 |
冰島 | 1999年2月26日 |
葡萄牙 | 1999年2月26日 |
瑞士 | 1999年2月26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
土耳其 | 1999年2月26日 |
英國 | 1999年2月28日 |
芬蘭 | 1999年3月5日 |
埃及 | 1999年3月10日 |
挪威 | 1999年3月12日 |
俄羅斯 | 1999年3月15日 |
捷克 | 1999年3月18日 |
匈牙利 | 1999年3月18日 |
斯洛伐克 | 1999年3月18日 |
印度尼西亞 | 1999年3月20日 (Jakarta) |
馬來西亞 | 1999年3月25日 |
哥倫比亞 | 1999年3月26日 |
愛沙尼亞 | 1999年3月26日 |
日本 | 1999年4月10日 |
荷蘭 | 2003年8月10日 (TV premiere) |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細細的紅線》是反常規、反慣例、反類型的,它在結構、情節、氛圍、空間造型諸方面都沒有一般類型片所具有的“經典編碼”。作為一部反好萊塢類型片的作者電影,它有別於任何戰爭片,導演在敘事上的獨創性顛覆了好萊塢模式,以一種貌似鬆散、混亂的敘事來完成導演特倫斯·馬利克對人物心理現實的描繪以及作者本身帶有形而上意味的哲理反思。
《細細的紅線》透過一場勝得艱苦的戰役,對“戰爭”與“死亡”發出天問式的疑惑。全片節奏緩慢,頭十分鐘甚至安詳得有如南太平洋的風光片,在攝影與配樂均十分精緻的氣氛下展開一場攻堅行動,這一個多小時的戰役是全片令人看得最興奮的精華。導演在此展現出他駕馭鏡頭的功力,利用漫山遍野的長草和鬼魅般出現的日軍,將戰爭中的荒謬恐怖感表現得很貼切。可惜在戰役結束後影片仍拖上一大段才劇終,以至壓軸戲威特的犧牲失去了應有的感人力量 (騰訊網 評) 。
如果按照好萊塢的劇作法來看《細細的紅線》,它沒有一點是合格的。整部影片的敘事,可以說是對好萊塢經典敘事的逆反。這部影片有人物,可是沒有絕對的主角。這可能是最意識流的戰爭片,戰爭情節只是為戰士提供了精神恍惚的藉口,散文詩般的畫面仿佛是面臨死神前的“走神”。影片用了太多大明星,但真正的明星卻是導演的奇特手法。這與其說是戰爭片,不如說是戰爭印象片。
《細細的紅線》是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影片,不僅重現出二戰中遏制日軍攻勢的關鍵戰役,還探索了在極端條件下軍人之間的緊密關係,戰爭被深刻且真實地在片中描繪出來 (國際線上 評) 。該片主題的深刻近於深奧,致使影片上映後的票房並不如早前預測的理想,但無論是看過此片的觀眾,還是業內人士,都把它視為一部優秀的二戰影片;影片中所表現的關於”戰爭與生命”的主題仍然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新浪網 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