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蓋山

紫蓋山

紫蓋山古稱中峴,俗稱琵琶山(形似琵琶),位於襄陽城西南2.5公里。據說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紫蓋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

峴山中峴

紫蓋山詞條相冊 紫蓋山詞條相冊

紫蓋山古稱中峴,俗稱琵琶山(形似琵琶)。位於襄陽城西南2.5公里,北臨環山路,東與真武山相連,是虎頭山的余脈。山北麓是通向南漳、保康一帶的必經之地。《襄沔記》將萬山、紫蓋山、峴山,稱為三峴,可見紫蓋山的歷史地位。

歷史風景

提到紫蓋山,不能不提到檀溪和鴨湖。《襄陽府志》說:“檀溪,縣西四里,即漢先主所乘的盧越過之溪也。《水經注》: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導也。北經漢陰台西,旁城北,注於沔。”“鴨湖,縣城外望楚之北,山水匯而為湖。《水經注》云: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檀溪水也,一水東南出即襄水也。《舊志》云:漢先主躍檀溪時經此。”

古時檀溪湖(鴨湖)與漢水、襄水相匯合,碧波蕩漾,山水相映,風景如畫,三國時劉備“馬躍檀溪”使檀溪聞名於世,梁簡文帝曾泛舟窮柳子山檀溪之源,唐代襄陽著名詩人孟浩然從檀溪泛舟到萬山釣魚“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的悠閒叫人嚮往。

古時這兒還是著名的柳子關。柳子關因柳子山(今扁山)得名,但柳子關的確切位置卻不在柳子山下,而是在紫蓋山附近。關於柳子關的記載,《襄陽縣誌》說“柳子關縣西七里。”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在《劉棗強碑文》中說:“先生,不恙而卒……墳去襄陽郭五里,曰柳子關”,這一距離和紫蓋山縣西五里基本上是同一個位置。從上述記載看,在古代,襄陽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

古人將三座山命名為三峴,並不是偶然的。這三座山的海撥都不高,正好符合峴山“山小而險”的特點,除了三峴正好處於上、中、下的地理位置外,三座山都有漢江或檀溪縈繞,符合古人依山傍水的審美觀。

紫蓋山在歷史上的盛名,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年號,總計16年,淳熙十二年(1185),襄陽府知府高夔命州學教授劉宗編撰了一部《襄陽志》,共四十卷。《文獻通考》曰:“郡守岣山高夔命教授劉宗、幕官上蔡任澮編纂為書,既詳備,而刊刻亦致,圖志之佳者”,以此推算,中峴的叫法距現在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名山現狀

近年來市區登山者很少有人去登此山,甚至有很多本地人只知琵琶山不知紫蓋山,以至於山上荒蕪、布滿荊棘,基本上沒有路,攀登困難。紫蓋山由於前些年採石,南坡基本上被采成了懸崖峭壁。

由於明代漢江的改道與變遷,漢江與檀溪不再貫通,如今的檀溪早已失去了當年的丰韻,很多地方已經乾涸,有水的地方也只是涓涓細流。再加上近幾十年人為地填湖、造地建房,鴨湖已基本上被填埋了,只在襄陽廣播電視大樓後還留有幾個小堰塘,鴨湖的地名也隨之湮沒,在1983年的《襄樊市地名志》中也不見蹤影。

如果相關部門能在紫蓋山周邊挖塘回湖、進一步恢復和保護紫蓋山植被、開發歷史和紅色旅遊景點,紫蓋山將會在“四個襄陽”建設中煥發青春和活力,重拾舊時的輝煌。

神話傳說

(清代)馬驌撰《繹史》云:“帝王世紀庖犧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南宋)羅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紀雲葬南郡在襄陽”。而《繹史》、《路史》在乾隆的《欽定四庫全書》中有詳細記載。

據說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紫蓋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但世風日下,戰亂不斷。已升天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這一切,心中痛惜,化為凡人下屆點播世人。但是當時在伏羲廟的一位年輕人不僅不領情還對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氣引來一陣天罡雷風,颳倒了紫蓋山上的伏羲廟。從此伏羲廟又化為砂石散落山中。而廟前的石制牌匾也被刮到了南邊群山間,並化為一座山峰,因為這座山是伏羲廟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稱為匾山,後訛音為扁山。石像也同時飛落到南邊化為一座山峰,因為此山奇險陡峭故俗稱尖山。

史書記載

史引東漢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陽”。

(唐朝)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云:“按皇甫謐,伏犧葬南郡”。

(南宋)羅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紀雲葬南郡在襄陽”。

(清代)馬驌撰《繹史》云:“帝王世紀庖犧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廣通志》載: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長沙舜葬零陵。

乾隆版《欽定四庫全書》、《通鑑外紀》、《世說新語》、《元和郡縣誌》中亦有詳細記載。

太昊與伏羲

關於太昊伏羲氏,此說始於劉歆,他用比附左傳與周易爻辭的辦法把伏羲與太皞說成一人,兩千年間,大家全認為定論。徐旭生先生認為“太昊在後來與伏羲成了一個人,是齊魯學者綜合整理的結果。” 實際上伏羲、太皞原非一人。伏羲氏,又稱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竹書紀年》曰:“帝女游於華胥之淵,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犧。”傳說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反映中國原始時代漁獵畜牧的情況,傳說八卦也出於他的製作。所以他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漁獵經濟時期的代表。太皞,亦作太皓,太昊,傳說中古代東夷族的首領,風姓,居陳(今河南淮陽),傳曾以龍為官名。春秋時任、宿、須句、顓臾等國即其後代。自劉歆把太皞、伏羲合一體後,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將其列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皞伏羲氏為“三皇”之首、“百王先”。太皞伏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母曰華胥,燧人之世履大人之跡於雷澤,生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仰觀天象,制嫁娶,取犧牲以充庖廚,造書契以代結繩,畫八卦,都陳(宛丘,今河南淮陽古有宛丘),“葬南郡,在襄陽”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今河南淮陽有太昊陵(襄陽乃伏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