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書系:有苗不愁長

紫丁香書系:有苗不愁長

《紫丁香書系:有苗不愁長》是為新世紀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殿堂級經典名著。知名作家、經典作品,讀者在欣賞美文的同時,好似與大師面對面座談,談人生,談理想,蕩滌心靈,勝似閒庭信步。不僅可以幫助青少年讀者提高閱讀與寫作能力,還可以為他們的人生點亮一盞航燈,確定生活的目標,從此愛上閱讀,愛上學習,愛上生活。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紫丁香書系:有苗不愁長》作者用優美、質樸而飽含深情的文字,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小讀者從中可以品味童年的歡樂、親情的溫暖、師生的友愛、成長的感悟……更能看到作者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樂觀的態度,並通過自身努力,成長成一位著名作家。

作者簡介

魯景超,1956年11月生於北京,漢族,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播音主持委員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政協委員。曾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1974年9月至1979年9月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本科學習。1983年9月至今在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任教。主持教育部、北京市多項科研項目。主要著作有《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傳播客群心理研究》等。

圖書目錄

小苗與大樹
文學大師巴金和一個孩子的故事/3
有女萬事足/13
我為女兒辦畫展/20
女兒的夥伴/25
女兒的考試生涯/29
台前幕後
我眼中的大藝術家/35
選擇寧靜/53
一封未能發出的信——給在抗擊“非典”
戰鬥中倒下的一對醫生夫婦/65
哭我們的小班長羅京/72
今夏,飄落的生活碎片/80
往事微塵
壯哉,蕭軍/107
打核桃/125
我們胡同里的那群窮孩子/134
尋書記趣/157
男子漢的眼淚/178

序言

我認識魯景超二十多年了。過去我以為了解她,讀了《有苗不愁長》,才知道不了解;或者說,讀了書更了解了。
景超坦言,她無意成為作家。正是這個無意,把她的寫作和職業作家區別開了。也許她的作品在寫作技巧上特別是謀篇布局上沒有職業作家那么成熟,但她的寫作也沒有許多職業作家那么世故、匠氣和圓滑。她的稜角和毛邊,就留在她的作品裡。於是,她的作品就直抒胸臆,素麵朝天,還多了幾分樸素的憨直和可愛。一言以蔽之,她的作品無比坦誠。而坦誠,在文學和生活中,都越來越是稀缺物種了。這時,就顯出了景超寫作的價值。張鍥老師換了一種說法:真性情乃有真文字,也是這個意思。
在這本《有苗不愁長》里,景超圍繞她自己幾十年的經歷,圍繞她幾十年經歷中見到的人和事,記載了她的情感和追思、她的傷感和憂思、她的高興和憤怒……一句話,她的愛和恨。在這些作品中,她回憶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自己的大學時光,包括她見過一面或多面的單相思和兩相戀的戀愛經歷,一直到為人妻、為人母的人生歷程;也回憶了與自己的師長、同學、朋友交往的種種往事;特別還回憶了她與自己父親、母親、丈夫的種種往事。這些往事裡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不管是名人還是普通人,景超記載的都是他們最普通的一面:即在生活中和他們的交往以及交往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我們能看到他們是如何生活、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對待朋友的。換句話說,他們是如何面對生活的;再換句話說,他們的生活態度是什麼。
當然,記載過去朋友和往事的作品並不少見,記載朋友生活態度的作品也不少見。不同的是,景超在對朋友和往事的追憶里,同時表達了她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看法,即她自己的生活態度。她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作品裡人物的生活態度交叉,渾然透出另一種對生活和人生的獨特看法,這就超越了對朋友和往事的追憶了。譬如,她有根有據、有人有物、有細節地認為:
一、通過與巴金、蕭軍、袁鷹、張鍥等人幾十年的交往,景超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成就,並在人品中贏得大家的尊敬,是因為他們在事業之外的生活中,天真得像一個孩子。換句話說,他們耿直,他們不對人、對事、對物動心思,他們不占生活和別人的便宜,他們光明磊落,不搞陰謀詭計,他們不害人,他們害人之心沒有,防人之心也沒有。
我認為,並不是這些人真天真,而是他們懂得和牢牢把握了做人的大道理。
二、如何對待苦難。景超在《壯哉,蕭軍》一文中,十分讚賞蕭軍先生用笑來對付苦難、誤解、排斥、侮辱、打擊和打倒的做法。蕭軍先生說:“天王老子也管不住咱笑呀。人,是整不死、罵不垮的。真正能打倒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大丈夫在世,得活出點精神氣兒來。”
這樣的生活態度,也是百里挑一的。
三、景超在《尋書記趣》一文中,推崇皖南鄉間一副對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接著景超發出感慨:人活一世,百年而已。誰都有誰的喜好,誰活著都有誰的道理。誰也犯不著特意跟誰過不去,誰也別妨礙誰、欺負誰。
由讀書突然拐到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或社會關係上,這彎拐得有些陡,我一時也有些犯愣;但是,恰恰是這些話,道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缺乏的:那就是人和人之間關係的民主。如果日常生活中都不民主,個人之間都不民主,何談上升到社會和政治層面的民主?換言之,只有每個人在生活中和人與人的交往中開始推崇民主了,誰也別妨礙誰、欺負誰,誰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接著才會出現社會民主和政治民主。
四、景超這本書的書名叫《有苗不愁長》,書中自然有大量篇幅在寫她的女兒張苗。從女兒出生到學步學語,到幼稚園,到國小……一步步都有記錄。從這些記錄里,我們能看出景超的糾結,即怎樣讓一個自然的孩子在中國的環境特別是教育環境裡成長。我曾經說過,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中國教育本身需要教育。因為它從幼稚園到博士後——這么多教育環節的教育目的只有一個,即把一百個人變成一個人;而已開發國家的教育,是把一百個人變成兩百個人。從景超的文章里,能看出她帶領她的女兒是如何跟這部強大的機器抗爭的。景超搏鬥、搏擊的出發點其實非常簡單:不要泯滅孩子的天性和人性,讓一切順其自然。
景超這么做了,小苗才有了今天——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小苗不也成長為一棵大樹了嗎?
我認為,這些通過對往事故人的追憶表達出的獨特看法和見識,才是這部作品的價值所在。
2012年8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