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鎮

索鎮

索鎮鎮位於桓台縣東部,東北與博興縣、東與臨淄區接壤,南靠果里鎮、西靠唐山鎮、北依起鳳鎮,面積76.8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6.4萬人。系桓台縣委、縣政府駐地。

桓台縣鄉鎮

由來

索鎮歷史悠久,春秋時稱“渠丘邑”,西漢時為西安縣,南北朝時改為索盧縣。索鎮之名,始見元朝初期。

遺址

索鎮歷史古蹟眾多,有戰國時期的趙家、後畢遺址,秦漢時期的馬家、北辛遺址 等。渠丘邑遺址在花園村南二里許烏河以東。

“雲濤”古蹟,位於烏河中段玉帶橋北側,為河中一船形高埠。南北長87米,東西最寬處31米,面積約2400平方米。古時烏河碧水長流,玉雲濤古蹟帶橋下濤聲不絕。雲濤四周水花飛濺,天將雨時,便有雲氣盤於高埠之上,若雲若濤,故名“雲濤”。大雨過後,玉帶橋上遊河水暴漲,水位有時高於雲濤,高埠卻仍不被淹沒。此時,只見雲濤被水霧包繞,兩側巨流奔騰,從橋上觀望,時隱時現,類似海市蜃樓,時人引以為勝景。有一年,烏河水勢洶湧,淹沒了兩岸房屋,只有雲濤不沒。傳說雲濤下面有烏龍神馱著,使高埠隨水勢沉浮,附近百姓紛紛逃上雲濤而得救。因此,雲濤所在的烏河,亦稱烏龍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索鎮人於茂節立“雲濤古蹟”石匾於高埠南端。

高家大院,為典型的北方四合式院落,保存較為完整,亦稱高氏住宅,位於烏河東岸。南北25米,東西20米,始建於民國2年(1913年)。院門朝北,進門四面廊檐,東西兩面為廳房,西面為二層樓房,西南角最高處為三層建築。全部為磚面土木結構,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廳、房、樓、台、閣俱備,是北方園林式古建住宅的代表。1946~1947年,曾作為中共渤海區三地委駐所。1948~1958年曾為中共桓台縣委辦公地址。

爐姑廟位於西鎮村,為紀念孝女李娥而建。相傳古時桓台境內鐵牛橫出,餐食青禾,禍及鄉野,官府令民間設爐冶煉,但久煉不除。有民女李娥,為解父親與眾鄉親所困,奮身投爐,以軀冶煉,成仁取義。民眾敬其行為品德,視為孝女,尊稱爐姑,並設廟供奉香火。原廟為清乾隆年間西鎮鄉宦於崇敕捐資重建,2002年,西鎮村投資維修擴建,大殿翻頂,東殿拆建,西殿、山廳及耳房為重建,增建石廊,廟外新建“至孝堂”,廣場立漢白玉爐姑雕像,占地2100平方米。正殿供鑄銅貼金爐姑、侍女像,其他殿為泥塑繪金像。整體建築為明清風格,古樸典雅。爐姑廟歷來香火鼎盛。為弘揚孝德文化,桓台縣確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舉辦淄博爐姑文化廟會。期間香客雲集,遊人如織。

淄博市鄉鎮

索鎮春秋時為齊國渠丘邑,漢初為西安縣治,南北朝時為索盧縣治所,後縣廢,演變為索鎮。境內屬沖積平原,有烏河貫穿南北,205國道和淄東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通訊發達。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索鎮經濟、社會、文化取得長足發展,城郊農業特色鮮明,境內國家級農業開發面積2.5萬畝,綠色食品旱地白蓮藕名揚國內外。全鎮工業已初步形成了以板紙、化工、機械、紡織為主的格局,建築業年承接工程量達20萬平方米。舊城改造突飛猛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跨入“淄博市經濟強鄉鎮”,主要指標列全市前三名。

索鎮鎮 轄:4個居委會(蘭香園、寶發、錦秋、雲濤)、45個村委會(麻家、建國、五里、趙家、於家、三岔、北辛、西鎮、新民、永和、花園、東鎮、東辛、馬家、北王、楊家、前畢、後畢、南辛、李賈、孟家、劉茅、張茅、崔茅、邢劉、東逯、耿橋、河崖頭、永安、李家、小辛、姜廟、睦和、蘇王、王溝、徐家、張橋、任莊、劉家、蘭柳、東雅、西雅、義和、宮家、桃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