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索倫桿下的女人》以發生在桓仁五女山下一個滿族大腳寡婦為切入點,再現了濃郁的滿族風情和渾江兩岸的秀麗風光。筆調濃重、線條清晰地講述了一個滿族母親不讓索倫桿子倒下、國土不被踐踏,誓死捍衛民族尊嚴和民族氣節的長篇史詩,再現了東北滿族女人的愛恨情仇、正義與剛烈。該作品從2009年開始著手創作,作品從民國初期跨越到抗戰結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語言特色。小說講述了民國初期一個滿族女人一生的愛恨情仇。命里克夫的她嫁給了皮貨商,生下遺腹子。後來和一位日本工程師相戀,生下了又一個兒子。戰爭來臨了,曾經的夫妻,父子,兄弟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出現。為了保衛這方土地的完整,為了象徵滿族圖騰的索倫桿子不倒下,這個女人用她的潑辣、機智、英勇來捍衛民族氣節與民族尊嚴,弘揚了少數民族文化和自我犧牲的愛國主義情懷。作家用東北特色的語言風格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並把桓仁滿族特色、風土人情集現在作品當中,譜寫了一曲堅守無畏的民族史詩。
編輯推薦
馮璇38萬字的長篇小說《索倫桿下的女人》由白山出版社出版。這部長篇敘述了一個滿族女人一生的傳奇故事。 用地方語言特色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筆調濃重、線條清晰地敘述了一個滿族女人的勇敢、善良、正義、大愛。譜寫了一曲不能讓索倫桿子倒下、國土不能被踐踏、誓死捍衛這方水土和民族氣節的長篇史詩,進一步弘揚了民族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情懷。並把東北滿族民俗、風土人情集現在作品當中。
目錄
第一章 相士預言
第二章 托媒相親
第三章 下嫁填房
第四章 喪夫失寵
第五章 夥計人贅
第六章 遇見松本
第七章 一念之間
第八章 野種出世
第九章 手足情深
第十章 相依為命
第十一章 再起爭端
第十二章 生離死別
第十三章 暗無天日
第十四章 絕地重逢
第十五章 天神嗚咽
第十六章 兄弟相遇
第十七章 舉槍弒母
第十八章 神桿在野
外籍評價
馮璇是桓仁大山里走出的一棵草,一棵蓄山水靈氣於一身的靈芝草,不僅長了一雙撲捉世界的眼睛,還有一顆感悟世情的心。馮璇就是“索倫桿下”的滿族後代,是滿族蓄意留下的一個精緻女人。
馮璇就是馮璇。當年寫詩,出版詩集《清靈女子》,而且有些詩在外發表,並上了《詩選刊》,後來寫散文、雜文,出版過兩部文集,有些作品上了《雜文選刊》、《讀者》……她寫小說是近幾年的事,而且勢頭強勁,一出手便在《芒種》、《鴨綠江》等刊發表。這兩年中短篇小說頻頻問世,發表在各大期刊。因而她是我市最年輕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她的《索倫桿下的女人》被列為2014年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重點作品扶持篇目。因此她能成為魯迅文學院民族班第十四期學員。我不禁驚羨地為她寫一幅贊語:“墨染三江水 才高五嶽峰”。她說太高了,擺手拒受,我說詩自有誇張和抒情。有如李白的“朝如青絲暮成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同時也有期待之意。
文學不管經過什麼時代的折騰,也改變不了現實關懷與人文關懷的兩大品質。把歷史寫活了也是現實,把現實寫死了,也什麼不是。沒有人性的活力,藝術也就不存在。四大名著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作家就是把靈魂嫁給文字,用文字綁架自己。所謂天才就是以筆殺人,以筆造人,這是藝術賦予作家的魔力。《索倫桿下的女人》中的人物因為寫出個性,睡在紙上有呼吸,走下紙來有作為,進入人心有溫度。如那富察氏,被塑造成一個膽大善良勇敢的女人,少女時期的柳眉杏眼,到喪子之後,“她的腰桿子迅速地彎了下去,一雙大腳也似千斤重,每日裡屋裡屋外地挪著……”還有她的菸袋“在一吐一吸之間看到自己的命” 小說是最具有文體個性的載體,因而人物個性決定作品生命。留根、大妞子以及松本……這些分別在各自命運上行走的人物,以獨特的性格和血淚支撐起小說的重量,可謂各個生動精彩,栩栩如生。還有那些地方性的特色語言,如“堆萎著”“磕磣”“喇查”“護犢子”等。
那富察氏這個女人,雖然命運多舛,生性潑辣,但不失母性的仁慈。由於拯救日本工程師松本而殃及一段情感,若干年之後,引發一場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心糾葛。一家人在戰火中,兄弟舉刀相對,兒子把搶口對準母親,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糾結。不管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在血與火中,表現出了自己的生存意識和生命姿態。一些發人深思的情節使小說步步逼人,節節動魂。那富察氏這一血淚沐浴的女人,吞進心裡的淚都會變成子彈,是日後殺敵復仇的武器。一點一滴之中,讓我們看到民族不屈的性格,哪怕是流在臉上的淚,風一舔幹了,照樣挺立。
滿族人的骨氣與底氣是通篇小說中的正氣。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強調:“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為歷史存正義,為世人弘美德”。“索倫桿下的女人”就是用自己的筋骨與道義為歷史存正義,為世人吐正氣,為索倫桿子接地氣!
在我的閱讀中,那清林這個影子,也就是那富察氏的先逝丈夫,始終跟在我的身後。他在那氏的回憶與幻象中也不斷出現,我本以為他會在最後現身,讓全家人和讀者流一次喜雨般的淚水,讓天意與人意有一次善良的歸宿,可是太遺憾了,作者讓我失望了!
還有一點不足的是民謠與兒歌太多,又不是情節所必須的,不但沒起到激發閱讀的情緒,反而鬆懈了作品結構。但我還要說,這依然是一部寫滿族鬥爭歷史的好作品,不失為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重點扶植的少數民族的優秀篇目。因而,我還要堅持給她那幅贊語:“墨染三江水,才高五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