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陸軍(德語: Heer(幫助·信息),意為陸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隸屬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國國防軍的陸軍。德國陸軍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限制德國僅能保有的十萬名陸軍,《凡爾賽條約》亦在其裝備和機關上設有重重限制,將其打壓為警察性質的軍隊,但德國軍方透過與外國合作,暗地研究與發展若干軍事學說和武器,並培育十萬陸軍的軍官團,將其打造為日後擴軍的骨幹,素質遠較同時期的各國陸軍優越。德國陸軍在此時發展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裝甲部隊,在瓦爾特·馮·布勞希奇與海因茨·古德里安等人的推動下,即便德國此時並無坦克,但德軍已於未來將裝甲部隊視為重要的地位,並建立一套相當優越的作戰規範。
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宣布撕毀《凡爾賽條約》,其陸軍即開始擴軍,建立了36個師,並大量生產裝甲車輛,進行現代化。希特勒憑著他國對德國軍事力量的恐懼而屢屢獲得外交上的勝利,一直到波蘭拒絕其要求後,希特勒下令進攻該國,令英法兩國對德宣戰,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陸軍作為其武裝力量的核心屢屢征戰,並以結合坦克、火炮與飛機進行快速聯合打擊的戰法,在戰爭初期獲得了快速而驚人的勝利,相繼打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占領了歐洲大半領土。希特勒視僅存的敵國—英國已衰弱,而德軍正處巔峰,故於1941年6月發動規模空前的“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望於同年底打敗該國。
對蘇戰爭初期,德軍憑著訓練素質優越、征戰經驗豐富和裝備先進而占盡上風,不斷完成巨大的包圍殲敵作戰,俘虜敵軍數百萬士兵和裝備,展現極為輝煌的戰爭藝術。然而年底德軍於莫斯科會戰中失利,接著相繼於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與1943年的庫斯克會戰被蘇軍打敗,完全喪失主動權,後者開始大規模反攻。其他戰場上盟軍亦將德軍擊敗,1943年阿拉曼會戰使德軍失去了北非戰場的主動權,爾後盟軍登入義大利,德軍將其占領阻絕北上攻進德國,維持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1944年6月,盟軍於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東西線的德軍逐漸退回本土。1944年冬季,德軍動員剩餘的部隊發起最後的大規模攻勢反擊,但仍失敗。最後德國於1945年5月8日投降,其陸軍則在1946年8月20日解散[1]。
相關詞條
-
龍德施泰特[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
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納粹...
基本信息 社會聲譽 個人生平 所獲榮譽 評價 -
阿道夫·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主要舉措 主要罪行 家族成員 -
納粹德國[歐洲國家]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
自然環境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國家象徵 政治 -
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
人物生平 主要舉措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
納粹德國[國家名稱]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
自然環境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國家象徵 政治 -
納粹德國海軍
納粹德國海軍(德語: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在1935年至1946年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瑪共...
建立歷史 作戰思想 部隊編制 作戰歷史 部隊武裝 -
納粹德國軍銜
1933年,作為一戰戰敗國軍隊,受到凡爾賽和約種種限制的德國陸軍與海軍軍銜共分6等20級,但各軍銜稱謂不同,如元帥分別稱為海軍元帥和陸軍元帥。1935年...
軍銜體系 標誌 -
希特勒[納粹德國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
人物生平 主要舉措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