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底鞋

有了鞋底和鞋幫,就能開始正式做鞋了。 第二天,鞋幫定型了,把楦底的線拆除,取下鞋幫開始上鞋底。 上鞋底時用較粗的線,在鞋腔內邊用錐子鑽針道,進一針,用力將線拉緊一下。

舊時穿鞋,以納底鞋為主。乳山是革命老區,當年各村為支援前線抗日成立了婦救會,廣大婦女紡線、織布、納軍鞋,功不可沒。
做納底鞋要先打殼子,即把布鋪在木板上用糨糊一層一層粘合起來,晾乾備用。用於做鞋幫的殼子薄,三四層即可,得用好布。做鞋底的殼子打得厚、薄均可,納鞋底時再按所要的厚度疊加使用;鞋底殼子多是用舊衣服撕成條狀進行裱糊。
納鞋底時,先把殼子按照腳的大小剪成直板狀,多層疊加,定好厚度以後,用捻好的粗麻線或粗棉線一針一針縫合。一般是一雙鞋底兒一塊兒納成,即在所納的底坯中間夾上一層玉米皮,納好後拿快刀沿玉米皮層剖開,剖開來的鞋底一分為二,變成了一模一樣的兩隻。這兩隻鞋底不分左右腳,一面光滑硬挺,一面是毛茸茸的棉線,活像姑娘們插的鞋墊。姑娘、媳婦和老太婆們往往湊在一起納鞋底,一邊勞作,一邊拉呱,其樂融融。她們手指頭上套一個銅頂針幫著頂針,一把錐子不離手,捅一錐子下一針,噝噝啦啦地抽線聲此起彼伏,針腳細密,走勢均勻,納好的鞋底錚錚硬。
鞋幫的製作是在殼子外罩一層布,男人鞋一般都選用藍色或黑色布料作面;女人的講究多,中青年婦女多紫色、黑色的,新媳婦多紅色的,愛俊的女人會把鞋幫繡上花,繡鞋有“春鞋繡玫瑰,夏鞋繡荷花,秋鞋繡菊花,冬鞋繡梅花”的習慣,當然也有繡上其它各種吉祥美麗圖案的。尤其是舊時三寸金蓮的鞋面,製作工藝精良,外觀華麗,用材多是綢緞,所以有錦鞋、緞鞋之說。裁剪鞋幫時,鋪上固定鞋樣,照葫蘆畫瓢就剪成了。鞋樣多是硬紙的,呈拱門形狀,外拱為邊緣,內拱是鞋口。
有了鞋底和鞋幫,就能開始正式做鞋了。先把鞋幫的鞋後根部分縫合好,再套在鞋楦上,用粗線在楦底把鞋幫褳起來,鞋幫被拉緊,緊緊箍在鞋楦上。第二天,鞋幫定型了,把楦底的線拆除,取下鞋幫開始上鞋底。上鞋底時用較粗的線,在鞋腔內邊用錐子鑽針道,進一針,用力將線拉緊一下。上好鞋底後要重新上楦,再次使鞋幫入實整型。
舊社會,農家都有做納底鞋的大小鞋樣和鞋楦,現保存下來的極少。“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中國娃》的歌詞道出了納底鞋的功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