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皮象耳豆

紅皮象耳豆

紅皮象耳豆(學名:Enterolobium contortisiliqum (Vell.)Morong)是豆科象耳豆屬植物,落葉喬木,高25米左右,胸徑1米以上。主幹高約4米,樹冠廣傘形。小樹樹皮為青灰色。嫩枝深綠色,有明顯的白色斑點。葉為2回偶數羽狀複葉;對生。頭狀花序,有花8-14朵,淺綠白色。莢果扁平彎曲成耳狀,黑褐色;每一莢果內有種子10-20粒。種子長橢圓形,棕褐色,質硬,有光澤,種皮上有一條黑色的環紋。 紅皮象耳豆原產於熱帶美洲,中國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江西和浙江南部引種栽培,大約位於北緯180°15'-27°45'。 陽性樹種,不耐陰,適生於肥沃濕潤土壤。對霜凍低溫反應較敏感,幼苗不耐霜凍,絕對最低溫-1℃時則受寒害。 樹體高大挺拔,是典型的熱帶速生樹種,其木材可作紙漿材和膠合板材,引入中國華南地區長勢良好,並且具有常綠、廣傘形樹冠等特點,主要用於庭園及四旁綠化。 (概述圖參考來源: )

形態特徵

紅皮象耳豆 紅皮象耳豆

落葉喬木,高25米左右,胸徑1米以上。主幹高約4米,樹冠廣傘形。小樹樹皮為青灰色,大樹為乳灰色,有明顯皮孔,腺體淺紅色略有規則的縱狀排列。嫩枝深綠色,有明顯的白色斑點。葉為2回偶數羽狀複葉;對生,羽葉8-20對,每一羽葉有小葉20-45對;葉軸上有2-3個腺體。

頭狀花序,有花8-14朵,淺綠白色。莢果扁平彎曲成耳狀,黑褐色,不開裂,略軟,剝開時有黏性,長約6-7厘米,寬5-6厘米;每一莢果內有種子10-20粒。種子長橢圓形,棕褐色,質硬,有光澤,種皮上有一條黑色的環紋。

生長環境

紅皮象耳豆為喜光樹種。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300米以下,常用於四旁綠化。紅皮象耳豆在中國適生於年平均氣溫21-25℃,極端最低氣溫-2℃。在旱季長達6個月的氣候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並且能開花結果。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在比較瘠薄的立地上成活率、保存率都能達到90%以上,並且生長較快。

分布範圍

原產於阿根廷北部以及巴拉圭和巴西南部。最初引入中國廣東、廣西等地,從20世紀50年代起引入海南、福建、江西和浙江南部,大約位於北緯180°15'-27°45'。

紅皮象耳豆 紅皮象耳豆

繁殖方法

採種

當莢果由綠色轉為黑褐色,搖動有響聲即為成熟,鉤住細枝搖動使果實脫落,或等風吹掉落以後及時在地上收集,曬乾後用棍棒搗爛果實取出種子。出種率為20%左右,每千克約有3000-4500粒,發芽率為70-80%,種子用多層塑膠袋密封貯藏,1年之內發芽率幾乎不變。

播種

因種皮緻密,播種前須進行種子催芽,種子的催芽方法有兩種:①用80℃熱水浸種24小時(自然冷卻)。②用95%濃硫酸拌種,以種皮均勻沾濕為度,攪拌大約15-20分鐘至種皮微皺後及時用清水將種子洗淨,再浸種6小時。撒播密度約為1000粒/平方米,播後覆土1厘米,床面搭陰棚以保持濕潤,4-5天發芽,當苗高5-6厘米時進行分床,分床規格:20厘米×20厘米,或移入營養杯中進行培育。在海南春節後播種,當年8-9月造林時平均苗高60-80厘米,地徑超過1厘米,可以達到造林苗木的規格。

栽培技術

種植

造林地最好選擇平地或丘陵,土層較深厚、肥沃的立地。造林規格則根據不同的用途來確定,用材林的株行距一般為4米×4米;造紙材伐期齡短,可採用2.5米×2.5米。選在雨季陰雨天定植。象耳豆比較粗生,可以採用全苗上山造林。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

撫育

造林當年雨季末期11月份穴狀鬆土除草1次,2-3年內每年全面砍雜撫育2次,結合撫育每年雨季前每株施複合肥100-150克,並進行修枝整形,培育優良乾形。以後每年撫育1次,直至幼林鬱閉。

病害防治

病害:紅皮象耳豆從幼林期起常出現灼病,多在樹幹的向陽面發生,造成樹皮破裂,樹液外滲,嚴重時形成潰瘍病,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海南地區發病率較高。預防方法:用石灰將樹幹塗白;種植覆蓋植物或其他樹種混交。

蟲害:在幼苗期經常出現介殼蟲危害,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防治,讓其吸取幼苗汁液,阻礙養分的輸送,會導致苗木的畸形生長,甚至夭折。防治方法:用45%辛硫磷乳油6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噴霧。

主要價值

紅皮象耳豆15年生一般直徑可達30厘米以上,尚未形成心材,可作紙漿材。成熟後形成的心材深褐色,比重0.6左右,硬重適中,紋理交錯,結構細緻,縱切面有光澤、耐腐、不易翹裂,可作家具、門、窗及各種建築材料。樹枝含單寧15%,可製作栲膠;嫩果可作牲畜飼料;成熟的莢果可作肥皂的代用品。樹冠傘形擴展,可作四旁和行道綠化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