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1960年代河南林縣引漳入林工程]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乾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線起來。

2016年10月,紅旗渠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7年1月,紅旗渠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修築背景

紅旗渠 紅旗渠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 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林州處於河南、山西交界處,歷史上嚴重乾旱缺水。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共514個春秋,林縣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有時大旱連年,河乾井涸,莊稼顆粒不收。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在這514年裡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撫李漢卿籌劃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縣知縣謝思聰組織修建了謝公渠,但是這些工程也只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缺水的狀況。當時全縣的耕地面積共有98.5萬畝,但水澆地只有1.24萬畝,糧食產量很低,人民民眾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縣全境解放,隨後縣政府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水困難的問題。

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林縣小報報導紅旗渠 林縣小報報導紅旗渠

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乾旱 。境內的4條河流都斷流乾涸了,已經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見了底,山村民眾又得遠道取水吃。經過多次討論,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但是在林縣境內沒有這樣的水源,縣委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作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專門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決定於1960年2月開工,當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縣只有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人員。

1960年2月,林縣人民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後經國家計委委託水利電力部批准。

紅旗渠風光 紅旗渠風光

1960年3月6日到7日, 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意思就是高舉紅旗前進。經過十年奮戰,先後於1965年4月5日總乾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工。

1969年完成乾、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紀70年代,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20世紀90年代,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李先念、喬石、姜春雲、李鐵映、葉選平等曾先後親臨紅旗渠視察。

201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紅旗渠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紅旗渠經濟技術開發區”。這也成為河南省第8家被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縣域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尚屬首例。

2015年,紅旗渠建成50周年。

修建過程

面臨問題

紅旗渠 紅旗渠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 ,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河南林縣(今河南林州)。

要引漳入林,林縣就必須面對幾個問題:

1.特殊的時期(三年自然災害)

2.資金(財政只有300萬儲備金)

3.糧食(只有3000萬斤)

4.技術問題(全縣水利技術人員28人,最高學歷為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

5.水源(為保證水量必須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內修壩引水)

錯估形勢

紅旗渠修築過程 紅旗渠修築過程

林縣縣委開始對引漳入林的艱巨性認識不足 ,認為“上7萬人,每人1米,2月初動工,大幹3個月,5月1日就能通水。"開工後不久才發現,已有近4萬人擺在水渠的沿線上,卻看不到有多少人。領導、勞力、技術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錯了渠線,有的炸壞了渠底,急需要抓緊乾的關鍵部位的工程卻不能按時拿下來,工程質量、安全都沒有保證,進度十分緩慢。特別到山西段,民眾意見很大,紛紛反映"白天黑夜炮聲不斷,碎石滿天飛,毀了樹,砸了瓦,牲口嚇跑了,房也震裂了"。 原想著幾個月就可以完成,這才清醒地意識到,這么浩大的一個水利工程,必須要打持久戰。

眾志成城

紅旗渠 紅旗渠

修渠民工自己動手,想盡各種辦法解決住的問題。大家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有的壘石庵,有的挖窯洞,有的露天打鋪,睡在沒有房頂、沒有床、更沒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當鋪草,真是鋪地蓋天。幾塊布撐起來,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指揮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難再苦,可是整個工地上沒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子。

民工們帶著家裡的鐵钁、鐵鍬、小推車上了工地,用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開始了修建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

修建紅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應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礙。指揮部發動民眾,在全縣招收燒制石灰的能手。東姚公社的"燒灰王"原樹泉,自告奮勇獻計燒石灰。河順公社在學習原樹泉燒灰法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明窯堆石燒灰法,一窯可以燒400公斤石灰,徹底解決了工地用石灰難的問題。

紅旗渠 紅旗渠

石灰難問題解決了又出現了炸藥難的問題。於是縣委、縣政府從全縣58萬人口中招聘製造炸藥的人才。經過考核選拔,確定了人員,辦起了工廠,解決了炸藥難的問題。

要辦水泥廠,首先得有技術人才。聽說合澗公社雪山大隊有個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廠當過工程師,現在退休在家。指揮部工作人員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徒步90多里登門邀請。老人憑著對家鄉人民的無限崇敬,不顧自己年邁,下山籌辦水泥廠,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保證了建渠的順利進行。

投入犧牲

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占37%,社隊投資7878萬元,占63%。參與民眾7萬人。紅旗渠修建10年當中,先後有81位幹部和民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

在紅旗渠修建的10年中,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在接到設計紅旗渠的任務後,不畏艱險,翻山越嶺,進行實地勘測。期間他遭遇了母親病故和妻子救人犧牲的巨大變故,仍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堅持奮鬥在紅旗渠建設的第一線。1960年3月28日下午,吳祖太聽說王家莊隧洞洞頂裂縫掉土嚴重,深入洞內察看險情,卻不幸被洞頂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奪去了年僅27歲的生命。

渠系布置

綜述

渠首總乾渠

紅旗渠風光(二) 紅旗渠風光(二)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 。總乾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牆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開鑿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艱險。

乾渠分乾渠

紅旗渠灌區共有乾渠、分乾渠10條,總長304.1公里;支渠51條,總長524.1公里;斗渠290條,總長697.3公里;農渠4281條,總長2488公里;沿渠興建小型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6座,共有興利庫容2381萬立方米,各種建築物12408座,其中鑿通隧洞211個,總長 53.7公里,架渡槽151個,總長12.5公里,還建了水電站和提水站。已成為“引、蓄、提、灌、排、電、景”成龍配套的大型體系。

紅旗渠[1960年代河南林縣引漳入林工程] 紅旗渠[1960年代河南林縣引漳入林工程]

紅旗渠總乾渠從分水嶺分為三條幹渠,第一乾渠向西南,經姚村鎮、城郊鄉到合澗鎮與英雄渠匯合,長39.7公里,渠底寬6.5米,渠牆高3.5米,縱坡1/5000,設計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積35.2萬畝;第二乾渠向東南,經姚村鎮、河順鎮到橫水鎮馬店村,全長47.6公里,渠底寬3.5米,渠牆高2.5米,縱坡1/2000,設計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積11.6萬畝;第三乾渠向東到東崗鄉東蘆寨村,全長10.9公里,渠底寬2.5 米,渠牆高2.2米,縱坡1/3000,設計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積4.6萬畝。

乾渠

總乾渠

紅旗渠總乾渠 紅旗渠總乾渠

總乾渠從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引水 ,沿濁漳河右岸,經山西省石城鎮和王家莊鄉的崔家莊、石城、青草窪、老神郊、克昌、豆口、東莊、葦水、白楊坡、王家莊、馬塔等村,到牛嶺北坪溝的南平村入林縣境;由三省交界牛嶺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盧家拐村,經木家莊、盤陽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過趙所、陽耳莊、棘針嶺、杓鋪、石貫、石界等村,在白家莊村西以空心壩穿越濁河,過南谷洞十孔渡槽橫跨露水河,轉向右岸北行,經尖莊村到回山角折向東南,經西坡、南豐、桑耳莊、清沙等村至分水嶺,全長70.6公里。下分為一、二、三乾渠。總乾渠多為矩形砌石斷面,渠底縱坡1/8000,渠底寬8米。部分絕壁處和渡槽為1/3620,渠底寬6.2米。渠牆高4.3米。設計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後實際最大過水量18.3立方米/秒。原有隧洞41個,總長3913米,後因工程改造,隧洞實為39個,總長3701米,渡槽16個,總長621米,建防洪橋、路橋114座,泄洪閘、節制閘19座,涵洞89座。主要建築物有渠首引水樞紐工程、河口、青年洞、空心壩、南谷洞渡槽、分水嶺分水閘等。

第一乾渠

第一乾渠 第一乾渠

第一乾渠自分水嶺沿林慮山東側向南 ,經水河、黑龍廟、田家溝、黃華、桃園、北小莊、溫家掌等村到合澗鎮西與英雄渠匯流,全長39.7公里。

渠底縱坡:分水嶺至水河為1/4000,以下為1/5000。渠首段底寬5米,渠深3.5米,設計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黃華以下底寬6米,渠深2.7米,設計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園渡槽以下渠底寬4.7米,渠深2.6米,設計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

有泄洪閘5座;渡槽21座,總長1020米,涵洞9l座,隧洞2個,防洪、路橋105座,主要建築物有黃華渡槽和桃園渡橋。

在一千渠27+186處桃園村分出桃園分乾渠,下設13條支渠紅英匯流以下為紅英乾渠,灌溉姚村、城關、城郊、合澗、原康、小店、東姚、採桑、橫水9個鄉(鎮)35.2萬畝耕地。

第二乾渠

弟二乾渠 弟二乾渠

第二乾渠自分水嶺起,沿姚村鎮東北部貓兒嶺 ,經申家崗、焦家屯、馬家山、龐村、皇墓、楊伯山屯、張家井、喬家屯等村,至馬店村東,全長47.6公里。下有支渠達安陽縣馬家鄉。有大小閘門138個;渡槽18座,總長1178米;隧洞22個,總長2283米;防洪、路橋26座。渠底縱坡:分水嶺至電站為1/1500,以下至奪豐渡槽東泄洪閘為/1000,再下為/3000。渠首段渠底寬3.5米,渠牆高2.5米,分水嶺電站至龍山溝渠底寬3.5米,深2.2米,以上設計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龍山溝至龐村渠底寬2.8米,渠深2.1米,設計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龐村至奪豐渡槽及以下渠底寬分別為2.4米和1.7米,設計加大流量3.6—2.3立方米/秒。共設支渠13條,灌溉面積11.62萬畝,其中任村鎮450畝,姚村鎮2871.2畝,河順鎮43185畝,橫水鎮43833畝。同時還為安陽縣磊口、馬家兩鄉送水。利用二乾渠自然落差,在墳頭村東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建電站兩處,總裝機5台,共4160千瓦。姚村鎮在臥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電站4處。

第三乾渠

第三乾渠從總乾渠尾(分水嶺)上游560米處的右側分出,伸向東北,經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盧寨嶺3898米長的曙光洞後,到東盧寨村東,全長10.9公里。有各種建築物65座,主要建築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渠底縱坡明渠為1/3000,隧洞為1/1000,設計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一支渠沿紅嶺山到古城村,灌溉任村鎮東北部地區的耕地;二支渠沿東崗盆地北邊到硯花水村;三支渠由崖峰山北側經大井村到教場村南,穿珠砂砣隧洞到河順鎮北部的付家溝村。共灌溉面積4.6萬畝,其中任村鎮5170畝,東崗鄉33332畝,河順鎮7430畝。

英雄乾渠

始建於1956年春,後因資金缺乏暫停。1957年12月12日再次動工,1958年5月30日竣工。由合澗、原康、小店、小屯、城關、大屯、秦家坡、南採桑、南峪九個鄉投工籌資興建。渠首位於山西、河南兩省交界處的蘇家坪,沿淅河左岸下行,穿過弓上水庫二級輸水洞,經河西、茶飯莊、大安,到上莊村西穿過英雄洞,至合澗大橋北全長13.8公里。渠底縱坡1/1000,渠底寬3.2米,渠深2.1米,過水能力8立方米/秒。1960年弓上水庫建成後,庫內一段渠長3公里淹沒廢棄,改由弓上水庫供水。共挖土石79.77萬立方米,砌石8.47萬立方米,投工106.1萬個,上級投資50餘萬元。

紅英乾渠

紅旗渠一乾渠與英雄乾渠匯流後,下稱紅英乾渠。經紅英匯流電站、合澗、東山底、大南山到油村,全長11.8公里,在油村分為紅英南、北分乾。共可灌溉合澗、原康、小店、東姚、採桑、城郊、橫水7個鄉(鎮)16萬畝耕地。其中合澗至油村長9.8公里,於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由採桑、小店、東姚、橫水公社合修。後於1968—1969年由合澗、城關兩公社硬化襯砌。渠底寬4米,渠深2.3米,渠底縱坡1/2000,設計加大流量9立方米/秒。總計完成挖土石17.1萬立方米,砌石4.68萬立方米,投工56.5萬個。

淅南乾渠

淅南乾渠渠首設在弓上水庫壩下游約0.7公里處,弓f弓上水庫水,沿淅河右岸下行5公里至河南園村西與原英雄五支渠相匯南行,經牛窯溝、西華、南溝、寨南背等村到栗園嶺,全長29.4公里,現統稱淅南乾渠。1965年2月動工,1970年6月竣工。由合澗、原康、茶店、臨淇4個公社合建。渠底縱坡有1/820和1/1110等,設計流量2.5立方米/秒。主要灌溉淅河以南紅旗渠水流不到的合澗、茶店、臨淇、小店5個鄉鎮的高崗地。設計灌溉面積2.80萬畝,實灌面積3.02萬畝。其中合澗1500畝、原康7468畝,小店2110畝,茶店16082畝,臨淇3000畝。乾渠在栗元嶺分為東、西兩條支渠,東支渠沿淅河和湘河的分水嶺,經曹家溝、磊城、茶店、東坡等村到曹家井村匯入淇北乾渠。西支渠經原康鄉西崗村到大峪村過湘河,沿湘河右岸經茶店村西坡到跑馬嶺穿隧洞,設有斗渠到後坡村入淇北乾渠。

桃園分乾渠

該渠首位於城郊鄉桃園村東,故稱桃園分乾,朝向縣城龍頭山文峰塔東去,在龍頭山村西折向東北,於曲山村東穿過21.20米長的響嶺隧洞,至橫水鎮石家壑村南的古墓荒,全長14.3公里。下設劉家莊、曲山和西趙、小廟窪4條:吏渠,灌溉城郊鄉和城關、姚村、橫水等4個鄉(鎮)5.04萬畝耕地。渠首至劉家莊分設跌水28處,曾開發修建小水電站25處,總利用水頭133.64米,總裝機27台,1165千瓦。該分乾共挖土石方4.48萬立方米,砌石3.43萬立方米,總投工40.6萬個。

紅英南分乾渠

紅英南分乾渠(原名英雄三支渠、紅英三支渠)。自小店鄉油村起,沿烏雲山南側經三井、元家莊、王街、柏峪、西崗、秦家坡、天井溝、付東溝等村,經東姚鎮的下莊、上莊西坡到嶺西嶺,再到鄧家嶺小店鄉興泉支渠口,全長38.04公里,鄧家嶺以下分為東姚支渠和興泉支渠。

該渠始建於1958年8月,1959年7-12月續建,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至1969年7月,由小店、採桑、東姚三公社硬化襯砌。設計渠底縱坡1/2000和1/2500,設計加大流量4.9-3.3立方米/秒。完成挖土石方59.37萬立方米,砌石12.95萬立方米,投工193.6萬個。灌溉面積6.16萬畝,其中小店鄉18695畝,採桑鄉8834畝,東姚鎮33975畝。

紅英北分乾渠

紅英北分乾渠(原名英雄二支渠、紅英二支渠)。1959年冬合澗一油村改建英雄二三支渠合線,英雄二支渠重新修建,自油村起沿烏雲山北側經馬軍池、南平、狐王洞、舜王峪、大嶺溝、南峪、南採桑、洪峪、澗東等村到景色嶺,全長30.2公里。1959年10月動工,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1969年7月,由合澗、城關、橫水、採桑公社硬化襯砌。渠底縱坡:白甘嶺以上為1/2000,以下為l/1500和1/1000,設計加大流量3.6-3.0立方米/秒。分設辛安、自甘嶺、翟曲、辛莊4條支渠。北分乾共挖土石31.68萬立方米,砌石1000萬立方米,總投工193.6萬個。灌溉面積5.02萬畝,其中合澗鎮8284畝,城郊鄉9337畝,採桑鄉19166畝,橫水鎮13381畝。

支渠

灌區支渠

根據林縣山區地理特點,在支渠配套建設上,本著多澆地,修渠難度小,工程量小,投工投資少,方便管理,儘可能照顧行政區劃布置等原則布設支渠,能一村一渠的不搞兩村共建共用。1992年紅旗渠灌區共有支渠51條,總長524.2公里,其中第一乾渠有支渠13條,總長95.2公里;第二乾渠有支渠13條,總長76.5公里;第三乾渠有支渠5條,總長87.5公里;桃園分乾渠有支渠4條,總長26.9公里;紅英乾渠有支渠3條,總長45.3公里;紅英北分乾渠有支渠4條,總長34.6公里;紅英南分乾渠有支渠4條,總長51.7公里;淅南乾渠有支渠2條,總長68.6公里。另有3條支渠共長37公里。

英雄乾渠支渠

英雄乾渠支渠下設5條支渠:第一支渠由英雄洞出口處沿林慮山向北到黃華河北岸,長19.5公里,後因水源、地質和紅旗渠一乾修建等原因而廢。二支渠原由合澗村北頭沿烏雲山北側到採桑村,長35公里;三支渠沿烏雲山南側向東到東姚鎮的老李溝村,總長105公里。後實踐證實,渠系布置不宜。1959年冬將二、三支渠合併,改由從合澗鎮北頭起,沿烏雲山北側經豆村、大南山到油村,新建為乾渠,在油村分為第二、三支渠。1966年紅旗渠一乾渠通水後,將紅英匯流至油村改稱紅英乾渠。油村以下改稱紅英二支和三支。1982年水利工程“五查五定”中,根據受益面積之大,又改稱紅英北分乾和紅英南分乾。四支渠由合澗大橋過淅河,沿等高線繞原康盆地至小店鄉淅河南岸的官街村,長36公里。五支渠由英雄洞出口處往南過天橋(鐵索橋)到栗園嶺,因天橋過水難,未能如願,1965年興建淅南渠後被取代,同時撤除天橋。利用英雄渠落差,建有紅英匯流2號電站。因水源缺乏,發電量甚少。

分水閘

紅旗渠分水閘 紅旗渠分水閘

分水閘為河順公社1965年3月修建。 分水閘以上是長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長346米的分水嶺雙孔隧洞,單孔寬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紅旗渠紀念亭橫跨在隧洞與分水閘之間的明渠上,為古今結合式建築,三開間四周14柱,琉璃綠瓦挑檐,古色生輝。“紅旗渠紀念亭”匾牌,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當代書法家趙朴初手跡。

總乾渠分水閘位於分水嶺新(鄉)河(口)公路右側,一、二乾渠分水閘設於總乾渠終點,長6.5米,高12米,寬13.5米。閘底高程454.44米,低於渠首進水閘底10.31米。閘房內安裝啟閉力15噸的啟閉機3台,閘房上懸空高擎郭沫若手書“紅旗渠”三個大字。一乾為雙孔,二乾為單孔,孔寬均為2.5米。一乾渠沿林慮山東側向南至紅英匯流,長39.7公里,設計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5.2萬畝;二乾渠沿林縣盆地東北邊山腰蜿蜒東去,到馬占村東止,長47.6公里,設計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1.62萬畝。

三乾渠分水閘位於一、二乾渠分水閘上游560米處的總乾渠左側,由此向東北穿過3898米的曙光洞到東盧寨村東止,長10.9公里,設計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6萬畝。

建築構造

河壩

紅旗渠源河壩

紅旗渠源及渠首攔河壩位於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水電站下約600米處,由攔河溢流壩、引水隧洞、引水渠、進水閘、泄洪沖沙閘聯合組成渠道引水樞紐。為無調節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動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壩橫跨河床長95米,最大壩高3.5米,底寬13.46米,頂寬2米,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漿砌石英岩石重力壩結構。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萬個,投資2.5萬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於溢流壩以上18米處的濁漳河右岸,長105米,洞後經55米的明渠至進水閘。進水閘共3孔,單孔寬2米,設計流量25立方米/秒。沖沙閘在進水閘上游左側共2孔,單孔寬2米,該閘底低於進水閘底1米,閘上游作成約1/20的陡坡導沙廊道,同時在進水閘前設立與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夾角的直牆導沙檻,防沙入渠,退水沖沙流入濁漳河。當河水小於25立方米/秒時,可將河水全部引入總乾渠。發洪水時除渠引水外,其餘分別由溢流壩和沖沙閘泄入壩下游。

空心壩

空心壩位於總乾渠任村白家莊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濁河上。壩長166米,底寬20.3米。頂寬7米,高6米,壩基埋深1-2米。壩體呈弓形,以增強對上遊河水抗壓能力。壩腹設雙孔涵洞,單孔寬3米,高4.5米,洞底縱坡1/1818,總過水能力23立方米/秒。壩下設消力池,再下為乾砌大塊片石護灘,壩南北兩頭各設有高4.4米的導水牆,使洪水聚向河中導入壩外,行洪能力可通過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過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壩安然無恙。

該工程是工程技術人員深入現場設計,正確解決渠水與河水交叉的典範。1960年2月動工,中間停工兩次,分三個階段施工,1964年4月5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萬個,用款22萬元,由姚村、東姚公社修建。

隧洞

青年洞

青年洞位於紅旗渠總乾渠任村盧家拐村西牛嶺山村,是總乾渠最長的隧洞。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原洞長616米,券砌洞臉後長度為623米,高5米,寬6.2米,縱坡為1/1500,設計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萬個,用款20.3萬元。

1960年2月由橫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乾渠暫時停工時,為早日將濁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渠幹部民眾堅持“寧願苦戰,不願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選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繼續施工。當時幹部民工口糧很低,為了填飽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飢,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

堅硬的石英岩一錘打下去一個白點,十數根鋼釺打不成一個炮眼,青年們面對這樣艱難困境,創造了連環炮、瓦缸窯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術,使日進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1961年7月15日鑿通隧洞。為表彰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親筆題寫了洞名。

曙光洞

曙光洞是紅旗渠第三乾渠穿過盧寨嶺的隧洞,起於下燕科村南到東盧寨村東止,全長3898米,寬2米,高2米,縱坡1/1000,設計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東崗鄉和河順鎮北部的咽喉,是紅旗渠最長的隧洞。為便利施工,挖鑿有34個豎井,其中20米以上的豎井有23個,最深的18號豎井,深61.7米。利用豎井建提灌站5個,發展灌溉面積4500餘畝,其中18號豎井建有曙光揚水站,提程62米,澆地2000餘畝。

該隧洞工程是東崗公社21個大隊1300多名社員,1964年11月17日動工,經過一年零四個月,到1966年4月5日鑿通。共挖鑿山石3.08萬立方米,砌料石0.9萬立方米,投工25萬多個。

渡槽

南谷洞渡槽

南谷洞渡槽位於南谷洞水庫下游700米處,橫跨露水河,長130米,寬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礎2-3米,單跨9米,石砌拱形結構,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稱“十孔渡槽”。

渡槽擋水牆高4.3米,底寬6.2米,槽底縱坡1/3600,設計過水流量23立方米/秒,橋下排泄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洪水。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對主河道各橋墩分水尖進行了加固處理,1982年8月1日7時40分,安全地通過了南谷洞水庫修建以來的最大泄洪量1650立方米/秒。

南谷洞渡槽始建於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由茶店、河順兩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立方米,用工5.6萬個,用款14萬元。

曙光渡槽

曙光渡槽位於東崗村東部4公里的丁冶嶺上,是三乾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築物,也是紅旗渠灌區配套建設中,民眾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較大建築物。該渡槽全長550米,最高16米,底寬5.4米,頂寬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徑10米,其餘孔跨為8.5米,石拱結構。過水斷面底寬1.1米,高1米,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由東崗公社和安陽縣都里村修建,參加施工人數最多時達6000餘人。1969年4月2日動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0.69萬立方米,砌石1.7萬立方米,投工36萬個,投資38萬元,其中社隊自籌資金占92.6%。

奪豐渡槽

奪豐渡槽位於河順鎮東皇墓村東北,總長413米,寬4米,最高14米,單孔跨5米,共50孔,中間越一小丘,分為上下兩段,上段17孔,長172米;下段33孔,長241米。渡槽過水斷面高1.8米,寬1.7米,縱坡1/900,設計流量2.7立方米/秒。

1965年遇到大旱,激發了民眾大辦水利的積極性,河順公社組織14個大隊,每日出動勞力3100名,牲畜750頭,大小車輛600多輛,畜馱車推,從2.5公里以外楊伯山屯村運來好料石。沒有木料、工具,隊隊戶戶籌集,沒有吊車豎起游桿當吊車用,大幹加巧幹,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動工,次年4月5日竣工,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萬立方米,砌券石1.02萬立方米,投工21.5萬個,用款12萬元,渡槽整個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寬鍛三道紋)“五面淨”的大青石砌築而成,既堅固又壯觀,是一宏偉的工藝品。

渡橋

桃園渡橋

桃園渡橋位於紅旗渠第一乾渠桃園村附近,橫跨桃園河,故稱桃園渡橋。長100米,寬6米,最高處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兩側槽牆高2.7米,底寬2米,頂寬1米。縱坡為1/1700,設計流量6.8立方米/秒。槽頂部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橋板,路面寬4.6米,渡槽上連涵洞長100米,下接涵洞長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鋼筋混凝土蓋板通汽車,合理地解決了渠水與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車的矛盾,充分發揮了通水、通車的雙重效益。1965年9月25日動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期186天,由採桑公社南景色、南採桑、下川三個大隊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萬個。用款5.4萬元。

匯流

紅英匯流

位於合澗鎮西,是紅旗渠第一乾渠與英雄渠匯合的地方。英雄渠建於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紅英匯流處長11.4公里,設計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乾渠竣工通水,紅英匯流至油村改稱紅英乾渠,灌溉合洞、原康、東姚等7個鄉鎮16萬畝耕地。

紅英匯流南邊是紅英匯流一號電站,水頭38米,裝機2台,共2500千瓦。右上邊是使用英雄渠水發電的紅英匯流二號電站,水頭18米。紅英匯流工程為合澗公社1966年4月修建。

工程意義

歷史意義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紅旗渠是毛澤東時代林州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創造的一大奇蹟,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現實意義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遊城市的跨越。

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徵。

紅旗渠修建孕育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它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1998年10月8日,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對紅旗渠精神進行了集中的概括:"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紅旗渠精神的具體體現;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創造人間奇蹟。

主要事件

紅旗渠 紅旗渠

1990年後,紅旗渠漳河水源減少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極為嚴重。

1992年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長嚴克強到冀、豫、晉三省沿濁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況,對紅旗渠水源減少及工程老化極為關注。

在北京參加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的河南省代表團,在代表王寶蓮(女、林縣籍,林縣第一個全國人大代表),安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文廣積極倡導下,32位代表聯名提出紅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國家給予扶持的議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視。

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對紅旗渠一乾渠向化肥廠、火電廠工業供水工程動工復修。

紅英南分乾渠第一期翻砌鋪底技改工程動工。該工程從小店鄉油村起,到採桑鄉大石嶺止,全長18公里。

紅旗渠總乾渠青年洞上游蠶溝渠段被炸,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及時組織復修。

河南省計委下文批覆,同意紅旗渠進行技術改造,國家給予一定扶持。整個工程工期5年,總投資7224萬元,乾渠以上列為國家計畫投資299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00萬元,省補800萬元,市縣自籌1199萬元,乾渠以下列為地方自籌4225萬元。

1992年8月22日,紅旗渠總乾渠盤陽段兩處渠牆同時破炸,炸毀長度33米,60米嚴重裂縫,盤陽村遭到渠水襲擊,損失慘重。中共林縣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縣政協及縣人民武裝部領導趕赴現場,分頭做民眾工作,組織救災。紅旗渠灌區管理局及時組織搶險,晝夜不停,冒雨奮戰,恢復通水。此事件為建國以來罕見的爆炸破壞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縣(平順、林縣、涉縣)反映特彆強烈。事件震動全國。

2014年6月26日凌晨3時許,林州紅旗渠總乾渠趙所管理段35+700處出現坍塌,附近村莊受湮,發現險情後,相關部門隨即通知疏散人員並開閘泄洪,尚無人員傷亡報導,各項搶險救援工作正在進行當中。

渠道管理員發現該情況後,當即通知趙所村用喇叭廣播疏散人員,同時上報紅旗渠管理處、林州市防汛指揮部、林州市政府及漳河上游局,第一時間啟動上下游五座泄洪閘泄水。林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村鎮、水務局、紅管處、民政局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先後趕到現場查看情況,掌握災情信息,組織力量搶救民眾財產,指揮搶險救災。

2016年2月17日,安陽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紅旗渠申遺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據紅旗渠申遺第一建議人、安陽市政協常委趙河銘介紹,紅旗渠最大的危機在於水源,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水源就是一個致命的威脅。因為漳河水對紅旗渠的供水越來越少,導致的水源爭端不斷,付出的代價也比較沉重。

紅旗渠全長1500公里,安陽官方的計畫是以紅旗渠總乾渠為申報保護範圍,從渠首到分水嶺站全長70公里。多年前,民間就有紅旗渠申遺的聲音,去年藉助紅旗渠通水50周年的機會,林州市召開了紅旗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動員大會,這標誌著醞釀多年的紅旗渠申遺工作正式啟動,由民間轉至官方層面。林州目前已經成立了一個紅旗渠申遺專門機構,各項工作也在加快推進,清華大學建設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已經加緊對紅旗渠文物保護的總體規划進行編制工作。
紅旗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方面有望更好地保護紅旗渠,進一步提升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及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文化旅遊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社會評價

紅旗渠 紅旗渠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楊貴同志林縣必須大興水利,給後來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奠定了基礎。

1970年代,周總理生前十分關心支持林縣的工作,他對紅旗渠的建設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1995年4月1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參觀紅旗渠青年洞,高度評價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並講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仍要繼續弘揚當年的修渠精神,把紅旗渠精神代代傳下去"。

1996年6月1日,江澤民總書記對紅旗渠進行視察後語重心長地說:“林縣人民了不起,紅旗渠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典範,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可以澆灌幾十萬畝田園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寶貴的紅旗渠的精神。這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國家,民族的精神財富。”並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獲得榮譽

紅旗渠風景區 絡絲潭 紅旗渠風景區 絡絲潭

1996年,紅旗渠被國家教委、 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16年10月,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旅遊景點

絡絲潭 牛嶺山下方 絡絲潭 牛嶺山下方

1990年, 按照時任河南省省長李長春“把紅旗渠辦成旅遊勝地”的指示,林州開始開發紅旗渠景區,將精神財富轉換為物質財富。風景區開發十幾年來,採取滾動式發展戰略,累計投入資金3000萬元,建成了紀念館、青年洞、絡絲潭三個景區。通過科學規劃,全面整修,完善設施,提高品味,強化服務,使昔日的荒草坡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2002年,紅旗渠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2006年5月25日,紅旗渠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紅旗渠景區由“分水苑”、“青年洞“、“絡絲潭”三個景區組成。三景區各有特點,風調不同,內涵盈連,相映成體。 2016年10月,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區

分水苑風景區

是一園林式景區, 也是紅旗渠總乾渠分為三條幹渠的地方。距市區18公里,位於林慮山北部向東分支的大駝嶺、貓兒嶺之間凹腰處,原名:“墳頭嶺”,後因之改名為“分水嶺”。這裡各景點排列有序,規劃嚴整,翠柏簇擁,渠水奔騰。真可謂“山水秀麗”,令人“心曠神怡”。

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險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更使你領略到“人工天河”的無盡詩意,主景“青年洞”靠斷壁而鑿,從大山之中穿通而過,為你展現出一幅雄壯的畫卷,將太行美景“雄、險、奇、秀”凝集於此,極目遠眺,盡收眼底,驚詫之餘,唯有讚嘆……

絡絲潭風景區

絡絲潭風景區坐落在青年洞西約1公里處,亦名“天橋斷”。“絡絲潭”因其潭深一絡蠶絲而得名,又因濁漳河有“九峽十八斷”,此處乃一較大斷嶄跌水,上有連線豫、冀兩省的峽谷索橋,故稱“天橋斷”。這裡有漳河名勝“小三峽”,可放艇暢遊而盡享潭中山水風光;有神秘莫測的“神龜洞”,可欣賞神龜救民的美麗傳說;還有凌空高懸的“鐵索橋”等古蹟名勝。冬季有數十米冰簾懸掛河南 河北兩岸,譜寫出10億年前絡絲潭岩石形成史。

青年洞

提及紅旗渠,不能不說的還有青年洞。紅旗渠要從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懸崖絕壁上穿過,必須鑿通一條長達600多米的隧洞。青年洞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堅硬如鋼的石英砂石,一錘下去,只能留下一個斑點。正是在這種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撐下,民工們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將山洞鑿通。因參加鑿洞的突擊隊員是從全縣民工中抽調出來的優秀青年,故將此隧洞取名為青年洞。

交通路線

乘車路線

①從鄭州出發:大巴(鄭州—新鄉—林州—紅旗渠)

②從安陽出發:大巴(安陽—林州—紅旗渠)

③從石家莊出發:大巴(石家莊—邢台—邯鄲—安陽—林州—紅旗渠) 

自駕路線

①走高速:鄭州柳林站上高速—安陽—安林高速—林長高速,紅旗渠景區出口下,南拐東南公路至紅旗渠景區紀念館。

②走國道:鄭州---黃河大橋--新鄉輝縣(輝縣轉盤左拐)--林州,到林州後走東南公路,可直達紅旗渠景區。

工程紀念

紅旗渠 紅旗渠

《紅旗渠》紀實電影片 ,於1971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發行上映,該片詳細地紀錄了當時修建的過程。紅旗渠從1960年開始動工,一修十年,而電影《紅旗渠》也跟著拍了10年。當年參加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電影人,如今已經兩鬢斑白。他們是新中國老一輩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曾用膠片組接了一個個共和國初創和成長的歷史片段。《紅旗渠》是他們電影生涯中耗時最長、投入最多的一部紀錄影片。十年間到底有多少人參加了《紅旗渠》的攝製已經說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們共留下了一萬多尺膠片。影片於1971年在全國播出。加上其他媒體的傳播,使全國知道了紅旗渠。

一部拍攝於30年多前的老影片,讓我們重溫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當時的人們靠著怎樣的一種精神動力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程。今天,紅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漸模糊,然而,紅旗渠精神在變革中的現代中國,仍然是一筆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