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精神

紅幫精神

"紅幫”是19世紀中葉以來,在寧波奉化江兩岸由裁縫發展的而成的一個服裝流派,是寧波幫在服裝產業的“代名詞”,紅幫精神指的是一種創新的、海納百川、吐故納新的精神。

紅幫

紅幫是寧波幫在服裝產業的“代名詞”,而“紅幫裁縫”則創造了不少中國第一: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裝專著。

紅幫裁縫

寧波,中國最大的男裝生產基地,凝聚了眾多中國名牌服飾於此:雅戈爾、杉杉、羅蒙、太平鳥……寧波現有服裝企業1800多家,企業總數雖不到全國的5%,但產量卻占全國的12%,年產服裝13億件,年銷售收入千萬元以上的服裝企業達到80多家。一年一度的寧波國際服裝節更是為這座擁有古老文化的城市注入一股現代的活力。然而,支持著百年時尚的“寧波裝”的原動力正是有著悠久歷史的“紅幫裁縫”。

紅幫精神

在凝聚了寧波7000年來的服裝文化的寧波服裝博物館裡,我們看到了寧波人的一種精神,一種創新的、海納百川、吐故納新的精神———紅幫精神。這種精神源自於“紅幫裁縫”。“紅幫”是19世紀中葉以來,在寧波奉化江兩岸由裁縫發展的而成的一個服裝流派,是20世紀初寧波人“勤勞、肯吃苦、敢於創新”的傑出代表。在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主席的巨幅畫像,那挺括的中山裝就是紅幫裁縫王庭淼、田阿桐製作的。周恩來總理生前最動人一幀照片的中山裝是紅幫裁縫余元芳親手做的。在京城,集紅幫裁縫精英的北京“紅都服裝店”專為中央首長、外交官員和來華貴賓製作典雅端莊、精美絕倫的服裝,為國家贏得了榮譽。紅幫裁縫也為國人所讚美、傳頌。

發展歷史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在中華民族服飾的歷史長河中,“紅幫”對中國近現代服裝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他們製作了中國人第一套西裝,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店。在孫中山的關切下,製作了第一套適合國人穿的中山裝。他們還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出版了第一部西服理論著作。

“紅幫”是因專為外國人做西裝而得名,從而與做長衫馬褂的“本幫”相對。十九世紀末,開埠後的上海黃浦江外輪遊船甚多,一些寧波的拎包中式裁縫到船上為洋人縫補衣服,在拆補中,又藉助國外的西服樣本,逐漸掌握縫製西服的技術,當時,民間成外國人為“紅毛人”,於是把為紅毛人制裝的寧波裁縫叫紅幫裁縫。

“紅幫”先輩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創業,從肩背包袱走街串巷,上下外國的郵輪,上門兜生意,到馬路邊、弄堂口設攤,承接來料加工,發展到租房開店,“紅幫”的名氣不斷擴大,財力不斷雄厚。被上海人稱為“南六戶”的榮昌祥、王興昌、王榮康、王順泰、裕昌祥匯利西服店都是奉化江口鎮王漵浦村人開在南京一條路上,讓人刮目相看。1937年上海西服業同業會誕生至1950年,同業會的701家會員有420家是來自寧波的“紅幫”裁縫。在全上海的西服店號中,寧波人以占60%的絕對優勢,稱雄40年。“紅幫”裁縫在上海創業的同時,還北上天津衛、東三省、海參崴、雙城子,尤其在“東方莫斯科”之稱的哈爾濱開設西服店,在價位、工藝、服務上與洋人一決雌雄,產生一批像“服裝博士”石玉成、“東北第一把刀”張定標等優秀“紅幫”裁縫。

“紅幫”裁縫特點

“紅幫”裁縫的美名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據說是“紅幫”裁縫挑選傳人是極為嚴格的,而且一經錄取,必須勤學苦練,在熱水裡撈針、在牛皮上拔針,他們練就了目測量體的絕技,並在製衣工藝上擁有“十二秘訣”———一挺、二平、三直、四服、五窩、六圓、七順、八濤、九墩、十台、十一盛、十二密。他們富於創新、敢於冒險的精神一脈相傳,對於服裝業的執著追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寧波人。

寧波服裝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寧波服裝業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服裝產業聘請“紅幫”裁縫,從鄉鎮企業起家,逐漸形成相當的氣候和規模,成為寧波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20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以作坊經濟為主導的寧波“紅幫裁縫”掀起了寧波乃至中國服裝產業的第一次浪潮,寧波人以獨特的手工藝加工水平,使寧波人生產製作的服裝在全國迅速聞名,以至“紅幫”裁縫的美名一直傳頌到現在:九十年代,以杉杉、雅戈爾為代表的寧波服裝企業,在全國最早倡導的“創名牌”做廣告的經營方式,以品牌為核心拉開企業成長,並在“太平鳥”“羅蒙”“洛茲”“培羅”第二集團軍的共同推動下,寧波服裝產業掀起了第二次浪潮。寧波服裝業向著建成集服飾生產基地、貿易中心和產業資源高地為一體的國際服裝名城而奮進。傳承著古老文化的寧波在青春活力的推動下,奔涌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