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活動
七常委獻花籃
中國高規格紀念抗戰勝利、習近平等七常委敬獻花籃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之際,9月3日上午,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現場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並鳴放禮炮。現場迴響著禮炮聲。14響禮炮,象徵著抗戰14年艱苦卓絕、勝利來之不易。隨後,全場向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默哀。
默哀畢,軍樂團奏響獻花曲,由14名禮兵抬著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和抗戰老戰士老同志、首都各界民眾名義敬獻的7個花籃緩步走向序廳內浮雕牆。隨後廣場上放飛三千多隻和平鴿。
紀念儀式寓意
敬獻花籃儀式上的“數字寓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李宗遠介紹,這次敬獻花籃儀式上的精心安排和紀念館一些固定設施,有著深刻寓意,表達了中國人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鄭重宣示。
【14個方陣、14聲禮炮、140面彩旗、14000隻氣球】儀式現場有14個方陣,包括:抗戰老戰士、抗戰烈士家屬、國際友人遺屬方陣、嘉賓方陣、少數民族方陣、大中小學生方陣、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方陣、機關幹部及各界民眾方陣以及140面彩旗方陣等;儀式上,鳴響了14聲禮炮;現場放飛14000隻氣球,象徵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歷程。
【3500羽和平鴿】現場放飛3500羽和平鴿,象徵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付出傷亡3500萬軍民的沉痛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56位少先隊員】位於抗戰紀念館前一級平台兩側的56個少先隊員代表了56個民族,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決心。
【抗戰紀念館設施的數字寓意】抗戰紀念館兩側人行道各植有4棵銀杏樹,寓意8年全面抗戰。館前台階兩側各植7棵油松,寓意七七事變發生地。主館台階兩組,第一組8級,寓意8年全國抗戰;第二組14級,寓意14年抗戰歷程。
抗戰紀念館南面廣場上高14米、漢白玉基座的國旗桿,同樣象徵著中華民族14年抗戰歷程。中軸線兩側各分布著7塊草坪,寓意七七全民族抗戰的爆發地已成為充滿和平的綠色原野和中國人民14年抗戰勝利結成的和平碩果。
香港官方紀念
香港特區政府首次舉行抗戰勝利日官方紀念儀式
據香港媒體報導,今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今早首次舉行官方紀念儀式。
今天早上約9時,港府在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儀式,儀式包括奏唱國歌、鳴槍致敬、默哀及獻花圈,行政長官梁振英、特區政府高級官員、司法人員、立法會議員、退伍軍人團體及其他社會人士出席。
港府8月26日宣布,由今年開始,將於每年9月3日及12月13日舉行官方儀式,分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及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為保衛香港而捐軀之人士”的紀念儀式,則將如常在重陽節舉行。
相關活動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登記
南京徵集大屠殺死難者遺屬線索,已登記1513名 最小的僅3歲
隨著時間的流逝,南京大屠殺在世倖存者僅剩百餘人。一些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遺屬、倖存者的後代,對那段歷史也較為熟悉,長輩們當年悲慘的受害史,往往隨著他們的講述,印入後人的記憶中,成為歷史經歷傳承下去的又一重要途徑。為此,今年7月7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啟動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登記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72個家庭總計1513名遺屬進行了登記,年齡最大的90歲,最小的僅3歲。
江蘇公布34份抗戰檔案
江蘇檔案館公布34份抗戰檔案 川島芳子罪行最多
2014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首個紀念日。
對於中國而言,八年抗戰的寸土寸血,萬千同胞的前赴後續,才迎來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字無條件投降,才迎來勝利日的舉國狂歡。
抗戰勝利日紀念前夕,9月2日,江蘇省檔案館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對外公布34份關於抗戰勝利的文物。
據省檔案館副局長張姬雯介紹,館裡珍藏了大量1937年到1945年期間的檔案,涵蓋了抗日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統一戰線、日軍罪行、日軍投降、受降、人員傷亡、戰爭損失、戰爭賠償等內容,真實地記錄了江蘇抗戰史,不少內容從未向社會公布。
此次公布34份抗戰檔案,共有68件,時間跨度從1931年“9·18”事變到1949年解放戰爭,分為“中共抗戰”、“抗戰勝利紀念”“日軍罪行”、“損失調查”、“審判戰犯”、“戰爭賠償”六大部分。
“勝利的確立,要以檔為證。”張姬雯說,“我們希望用這34份塵封的檔案,還原江蘇抗擊異族侵略的真實歷史,要讓後人珍惜現在和平,為中華民族氣節而驕傲。”
馬英九祭拜中國遠征軍英靈
馬英九率台官員祭拜中國遠征軍英靈 觀看紀錄片
據台灣《聯合晚報》報導,台當局領導人馬英九上午在台北圓山“忠烈祠”,主持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同時祭拜當年在緬甸英勇犧牲的中國遠征軍英靈,包括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長”江宜樺等“五院院長”、文武官員都參與祭拜。
遠征軍將領孫立人、劉放吾之子孫天平、劉偉民,也分別自大陸、美國返台參加中樞秋祭。
馬英九依禮致祭後,率領官員在大殿中央走道以肅立的方式,聆聽司儀講解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與盟軍共同作戰、在異域捐軀的事跡,同時觀看台當局防務部門日前赴緬甸迎接遠征軍英靈的18分鐘紀實影片。
媒體解讀
中青報:摒棄對抗是紀念抗戰最好的方式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民政部在9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以及在抗日戰爭中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值得注意的是,在著名抗日英烈名錄中,屬於國民革命軍系統的共94人次,占到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新京報》9月2日)
民政部的這一舉動,體現了國家從對抗性思維到包容思維的轉變,這種態度是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對在正面戰場上抗戰的英雄先烈及其後輩來說,這也是一種遲到但不算太晚的慰藉。
由於抗戰勝利後不久,國共兩黨由合作轉向對抗,雙方的宣傳系統也進入了戰時宣傳的特殊狀態。在戰時抵制敵方宣傳,最大限度地宣傳自己的主張,創造出有利於自己的輿論,是戰時宣傳的一個重要原則和重要功能。為此,在戰時和共和國成立初期,一些國民革命軍系統的抗戰英烈沒有進入國家紀念的視野。
可是,我們要知道,戰時思維是在特殊歷史狀況下的特殊思維,並不能合理化地延續為常態。在國家進入和平、穩定發展時期之後,如果仍然延續對抗性的特殊思維,就難免有不尊重史實之嫌。1956年9月,毛澤東同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談到中國在抗戰中的作用時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是一個支隊,不是主力軍。”
但是,因為1949年之後大陸和台灣當局的政治對立,在抗戰的歷史表述上,大陸在很長時間內都延續了對抗性思維。談及抗戰英雄,我們耳熟能詳的是朱德、彭德懷等中共抗戰將領以及八路軍的狼牙山五壯士等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力量下的戰士。對隸屬國民革命軍的抗戰英雄則極少提及。可是,熟知歷史的人們都知道,當時在抗戰正面戰場浴血奮戰的國民黨軍隊,同樣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是我們不應該忽略和忘記的。
戰爭只是讓社會重回和平安定的手段。只有拋棄“成王敗寇”的狹隘觀念,才能讓我們避免成為戰爭與仇恨的奴隸,使人們更加團結,共同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美國南北戰爭的例子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北軍將士想要歡呼慶祝勝利,格蘭特將軍下令阻止,並說出那句擲地有聲的名句:戰爭已經結束,叛亂者重新變回我們的同胞。受降時,北軍向投降的南軍以軍禮致敬,從槍放下至行軍途中敬禮,禮數絲毫不缺。南軍也在走近北軍時作出同樣的動作,以禮回禮。
美國之所以能在內戰之後迅速彌合戰爭傷口,實現南北融合,不能說與他們對戰爭的處理方式無關。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政治分歧可能導致內戰等極端對立事件,但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本民族的團結,尊重歷史、握手言和是時代的需要。紀念為戰爭犧牲的革命先烈,是為了讓我們懷著真摯的感情,珍惜今日和平的來之不易。而社會和平的社會基礎,是人與人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的包容與和睦,而不是排斥和敵對。
這次民政部將很多國軍烈士列入抗戰英烈名錄,是一次巨大的進步。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的尊重和對不同黨派的包容之心,更重要的是,這是對戰時對抗思維的摒棄。這一舉措也告訴我們,紀念戰爭的最好方式不是激發仇恨,而是弘揚人性中美好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