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鍾水仙等198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廣東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珠1井;參考剖面位於惠州凹陷HZ13-1-1井。
沿革
粵海組系以西江凹陷珠1井413.5~594m井段為層型剖面。位於韓江組與萬山組之間,為灰色砂質泥岩、泥質砂岩與灰色細礫岩呈不等厚互層,夾多層灰質砂岩。該組曾被稱為上中新統“第一組”(1977、1978)和珠江口群珠二組(1979)。
特徵
岩性可分為三個岩性段:下段為灰白色細礫岩、礫狀砂岩夾薄層灰色粉砂質泥岩,含薄層褐煤、瀝青質頁岩和炭屑;中段為灰色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和中粒砂岩互層;上段以灰白色砂礫岩為主,夾灰色粉砂質泥岩、灰質砂岩。厚180m。本組底部相當地震T2反射界面。與下伏中新世韓江組呈假整合接觸;與上覆上新世萬山組為假整合接觸。本組含有孔蟲、鈣質超微和孢粉化石,其中有孔蟲浮游類為N16—N17帶,主要代表分子有Globorotalia acostaensis、Globigerina nepenthes、Globoquadrina dehiscens、Sphaeroidinellopsis kochi等以及底棲類;鈣質超微化石為NN11—NN10帶,其特徵分子有Discoaster quinqueramus、D.berggrenii、Amaurolithus amplificus、Braarudosphaera bigelowi等;孢粉為Graminidites-Chenopodipollis組合。其時代為晚中新世。本組為淺海相沉積,在珠江口盆地廣泛分布。岩性厚度變化較大,岩性由西往東變細,厚度從西往東,由北向南逐漸增厚,西側為180m,東部為520m,南部最厚達808m。
備註
該組與上覆萬山組與原劃珠一組、珠二組的內部界線不同,頂部各井根據岩性及生物化石都普遍上移;其下限有的井與原劃分差距較大,但一般都根據岩性和生物化石予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