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醫生通過反覆提出“假如那是真的,對您意味著什麼”的問題,追索想法背後的一般信念。
案例
一位患有抑鬱症的老師提到上課時因為準備不足,講的比較凌亂,覺得這次上課太糟了,因而抑鬱、自責。
情景:一次上課時講解缺乏條理,同學不注意聽講。
情緒:自責、抑鬱、焦慮。
想法:這次上課太糟了,從來沒有過。
諮詢者:假使真的沒有講好,意味著什麼呢?
來訪者:學生就學不到知識。
諮詢者:假如他們真的沒有學到知識,意味著什麼呢?
來訪者:我的工作做得不好。
諮詢者:假如您的工作沒有做好,又怎么樣呢?
來訪者:我是一個不稱職的教師。
諮詢者:假使您是一個不稱職的教師,又怎么樣呢?
來訪者:遲早會被人發覺。
諮詢者:發覺是什麼意思?
來訪者:大家都知道我不行,會看不起我,說明我當前的優秀教師是假的。如果我是優秀的,應當把每一項教學工作做得很出色。
根據上述盤問追根,可以了解,患者認為優秀的教師必須全面成功,不能有一點過失。這種假設導致患者對自己過高的期望,對過失或缺點的過分敏感,成為對自己負性評價傾向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