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管泓鈞
曾用名: 管紅軍
國籍: 中國(香港)
出生地: 廣西省百色市田東縣
出生日期: 1937年6月19日
職業: 易學套用研究學者
主要成就: 香港太平紳士
新加坡榮譽公民
香港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孔子學院客座教授
中華慈善總會「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
代表作: 《天人合一》
人物簡介
管泓鈞1937年生於廣西百色,為天師管輅後裔。其父管崇舒曾追隨鄧小平,任大別山總前委參謀,後於文革期間舉家遷徙香港。
始終致力於易學套用研究的管泓鈞,被稱為推動“三教聯合”的先驅。他認為不論佛、道、還是世儒,歸根結底都是以善念為根、教化為源,不該有過多的門戶之見。
1997回歸之年,恰逢香港遭遇金融危機的侵害。當時剛愈花甲的管泓鈞先生毅然將家傳1800餘年的管氏心法精髓公諸於世,草就《天人合一》(1997年港版)一書,並發起三教“聯合拯救黎民”的壯舉,免費傳授改運、轉財的傳統方法,並號召全體市民積極行動起來、化無奈為機遇,幫助數十萬人避免了破產的厄運。《天人合一》也被譽為“當代最具實用價值的易學套用教科書”。
由於香港的特殊歷史背景,有數十萬基督教、天主教徒在教會的倡導下選擇忍耐,而佛、道、世儒三教高調提出“把握自己命運”的聯合行動,則引導更多的人積極面對危機並採取切實可行的轉變辦法,被港媒稱為“文化上的回歸”、“真正中國人的做法”、“中華民族的力量”,使整個活動,具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時任香港特首的董建華先生,為此揮筆寫下“扭轉乾坤,造福世人”的極佳讚譽。
2007年,在三教“聯合拯救黎民”10周年紀念會上,管泓鈞受邀重新編著《天人合一》,歷時近5年,於2012年初完稿,並印製簡體版本,面向中國大陸發行。與原港版不同的是,本次在管氏心法詮釋之中,加入了管泓鈞本人多半生易學實際套用的添加與完善,文字比較通俗,更適合大眾閱讀。
令人稱道的是,簡體版本的《天人合一》隨“九轉乾坤”三教聯合善舉而發行,其中10萬套書籍由管泓鈞先生自掏腰包,全部免費結緣奉送,一時引發了訂購風潮。
大事年表
1937年6月19日,出生於廣西省百色市田東縣。
1948年2月,尋父上大別山(途中喪母),任兒童團“童子學乾”之一。
1955年9月,任北京大興解放加工廠文書。
1969年11月,隨父舉家遷徙香港。
1975年5月5日,任香港易學研究社組委。
1977年4月23日,任香港易學套用會(今“香港易學套用研究會”)副會長至今。
1997年10月,出版《天人合一》,獲“扭轉乾坤,造福世人”讚譽。
2012年1月,完善《天人合一》簡體版,面向中國大陸發行(全部結緣贈送)。
管氏心法
管氏心法為天師管輅所著,為管泓鈞先生家傳古籍。管輅師承彭祖門下青衣烏公,與華佗分獲金匱六壬盤和《青囊書》真傳,曾為魏武孟德曹公探尋龍脈、卜言吉凶,自明代於民間傳為“天師”之號,家傳管氏心法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
管泓鈞先生自幼研習管氏心法,並受其父管崇舒言傳身教,曾於1956年運用心法中的風水決避免過一次大型的工廠火災,從此更加專心研習。1969年遇絕命盤,全家連夜避禍赴港,後悉同批受冤者無一生還,只有管氏後裔死裡逃生、得以延續。
管氏心法分“德”、“習”二部,其中德法為求仙法門、習法為改運良方,德法自古殘缺不全,傳今較完整的只有習法一部。管泓鈞所著《天人合一》(1997年港版)便是習法中的風水、名號、壽論三章的精髓,2012年版則加入了八字轉運、奇門遁甲等章節內容,並結合管泓鈞多年易學套用研究及實踐經驗,加以完善和注釋。
社會活動
“三教聯名”的提法自古有之,並非管氏所創,卻是管泓鈞先生在香港發揚光大。
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也曾分別由佛、道、世儒,甚至“關帝宗”發起過多教派聯合弘法的活動,但與基督教、天主教等教會活動多有衝突,起因皆為“捐助款項”問題,被媒體戲稱為“都是披著宗教外衣搶錢的一丘之貉”。更多的人,則是因為上不起私立學校,而被迫信仰耶穌,進入教會學校學習(學生父母也必須信仰上帝)。香港的宗教事務,很長時間都籠罩在“功利心”的陰霾之下。
直到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各教派紛紛明哲保身、勸誡教眾“忍耐”。但是瀕臨破產的教眾們已經被逼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此時的管泓鈞意識到是真的到了“不聯合不行”的時候了,於是發起了“把握自己命運”的聯合行動。最終,佛、道、世儒(不算宗教,但自成一派)三教的100多位香港、澳門、台灣,甚至新加波知名人士果斷相應、自掏腰包、堅決不發國難財,或捐助錢糧、或免費結緣轉運方法、開辦“文化回歸”講習所、招納失業者跨業上崗、聯合保市,真正彰顯了炎黃子孫在關鍵時刻的核心凝聚力,使數十萬人避免了破產的厄運,獲得了特首董建華“扭轉乾坤,造福世人”的極佳讚譽。
香港易學套用研究會也因此備受矚目,管泓鈞免費結緣的《天人合一》更是因見效非凡,而入選牛津、劍橋等50餘所國際一流學府的“中華傳統文化”教材,被譽為“當代最具實用價值的易學套用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