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原道真[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學者]

管原道真[日本平安時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學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菅原道真(公元845-903年)幼名叫阿吉(一作阿呼),是平安時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經抵制過藤原大貴族集團的專權。他死後,被祀為“天神”,長期留存在日本現實的生活之中,迄今參拜不絕。他的著作,也已經成為日本寶貴的文化遺產。

文章博士世家

845年,菅原道真出生在一個世襲的文章博士的家庭。

博士這個名稱,中國在戰國時期就有,無疑地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而文章博士則是日本特有的官職。文章博士,由菅原和大江兩家世襲。

他的祖父管原清公(770—842年)曾於804年隨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呂、副使石川道益前來中國,在遣唐使團中任判官職。

次年六月,菅原清公隨著大使、副使安全回日本。以後,他大力提倡引進唐朝的宮廷服飾、朝儀和舞蹈等。819年任文章博士,進講《文選》、《後漢書》等。他參加了《令義解》、《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的編纂。菅原道真誕生時,菅原清公已死,但從小生活在這個深受唐朝文化影響的家庭,耳濡目染,使他對中國的文化特別愛好。

他的伯父菅原善主,也於838年隨遣唐大使藤原常嗣到過中國。據圓仁(794—864年)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他掌管這次遣唐使團的第四舶。可見他的家庭與遣唐使的關係特別密切。

父親菅原是善(812—880年),排行第四。在菅原道真出生的845年任文章博士,後於847年任東宮學士,851年進講《文選》。當時正是中國文學傳入日本後的全盛時代,出現了不少漢詩文家,小野篁、大江音人等的詩都很有名。菅原是善的詩,被稱為“藻思華瞻,聲價尤高”,詩中含有崇佛的傾向。

菅原道真幼時身體很弱,生過大病。他母親為此向觀音菩薩許願,她臨死時(872年)還叮囑孩子要還願。十一歲時(855年),菅原道真從父親的門人島田忠臣(828—892年)學習,在《菅家文草》中所載的第一首《月夜見梅花》,就是那一年的作品。島田忠臣有一個中國式的姓名,叫田達音,他很喜歡白居易的詩,這對菅原道真的詩風有一定影響。十五歲,菅原道真加冠,同年與島田忠臣之女訂婚。

當時,文章博士之下有文章生二十人,要當文章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菅原道真把考文章生比作唐朝考進士,為了考取文章生,他特別發奮,其父每天命題要他做詩。十八歲時,菅原道真考取了文章生。

文章院內的氣氛比較平靜,而朝廷大貴族之間的鬥爭一直非常劇烈。866年發生了“應天門之亂”,宮內發生火災,燒掉了正門應天門和棲風、翔鸞兩樓。大貴族之間,乘此互相傾軋,大納言伴善男認為是左大臣源信放的火,右大臣藤原良相命令參議藤原基經逮捕源信。太政大臣藤原良房根據檢舉材料,認為證據不足,加以阻止。不久有人認為是伴善男和他的兒子放的火,於是伴善男和有關的人相繼被逮捕判罪。真相究竟如何,後世也搞不清楚。這樣的大事件,對青年時代的管原道真的衝擊一定很大。尤其他的母親出身於伴氏,也許多少受到影響。

867年,菅原道真被提拔為文章得業生。870年應方略試,由大學少內記都良香(834—879年)主試。這次考試通過後,菅原道真就走上了“學優而仕”的道路。

仕途曲折

當時,正是藤原北家的權勢蒸蒸日上的時期。藤原良房以外戚的地位於857年當上太政大臣,次年奉戴九歲的清和天皇並自任攝政。在菅原道真通過方略試之後兩年,藤原良房死去。其嗣子基經就任右大臣並任攝政。

菅原道真於871年任“玄藩助”,這是治部省的下屬機構,掌菅左京和各地寺院僧尼名籍,並負責臨時接待外國使臣。“玄蕃助”是比“玄蕃頭”只低一級的官職。就在這一年,藤原基經的長子時平出生了。這個比他小二十七歲的貴族,後來成為迫害菅原道真的主要人物。

同一年,清和天皇敕命藤原基經、南淵年名、大江音人、善淵愛成,都言道、島田良臣等修撰《文德天皇實錄》。由於和島田良成的親戚關係,菅原道真對這個修史事業一定比較關心。而且這個工作經過一度停頓而重新修撰時,他的父親菅原是善也參加了。等879年撰成後,序文也是菅原道真寫的。

菅原道真的詩文當時已很聞名,藤原基經對他頗為賞識,他和其他貴族的奏章常由菅原道真起草。不久菅原道真又轉到中務省的少內記的職位上去,為天皇起草詔敕,在《菅家文草》中還留著不少詔敕的底稿。

874年初又轉任兵部少輔,是僅次於卿和大輔的官職,相當於中國的侍郎,到二月再轉任民部少輔。

876年(陰)四月,宮內太極殿大火。(陰)十一月清和天皇讓位陽成天皇。陽成天皇才九歲,次年正式即位,藤原基經繼續攝政。877年菅原道真又轉式部少輔。這一年,他祖父菅原清公的學生,當時的大學者大江音人逝世。同年(陰)十月,菅原道真正式任文章博士,接上了菅原家的正統。他擔任這個官職時,接受了他父親小心翼翼的訓誡。他有《博士難》一首道出了當時的心情:

吾家非左將,儒學代歸耕。

皇考位三品,慈父職公卿。

已知稽左力,常施子孫榮。

我舉秀才日,其裘欲勤成;

我為博士歲,堂楊辛經營。

萬人皆竟賀,慈父獨相驚。

相依何以故,曰悲汝孤煢。

博士官非賤,博士祿非輕。

吾光經此職,慎之畏人情。

始自聞慈海,履冰不安行。

四年有朝儀,令我授諸生。

南面才三日,耳聞誹謗聲。

今年修學牒,取捨甚分明。

無才先舍者,讒口訴虛名。

教授我無失,選舉我有平。

誠哉慈父令,誡我於未萌。

從879年起,菅原道真代巨勢文雄向陽成天皇進講《後漢書》、《禮記》、《群書治要》等書。據史書記載,陽成性情狂躁,大概菅原道真也只有謹慎從事。

880年夏天,菅原道真受到了莫名其妙的懷疑。原來大納言藤原冬緒發現了誹謗自己的匿名詩。因為詩作得很好,就懷疑出自菅原道真的手筆。菅原道真自己寫了一首《有所思》的古詩,表明心跡。自注中說:“余甚慙之,命關天也。”詩中說:“一人來告我不信,二人來告我猶辭,三人已至我心動,況乎四五人告之。雖雲內顧而不病,不知我者謂我痴。”真是無風起浪,弄得無法辯白,只有自嘆命苦。

禍不單行,883年他失去了長子阿滿,又死去了一個弟弟,在家庭中也充滿著悲痛。

當時陽成天皇漸漸長大,對他的舅舅藤原基經的話漸漸不聽了。藤原基經終於在884年迫使陽成天皇讓位,而立仁明天皇之子為光孝天皇。光孝天皇即位時,已經五十五歲,雖然他的母親也出於藤原家,但和基經不是近親,為此他特別感激基經,萬機都讓先行稟告基經,然後奏聞。

886年(仁和二年),菅原道真被任贊岐守,為此他不得不辭去式部少輔、文章博士和遙領的加賀權守。贊岐相當於現在四國的香川縣,菅原道真必須離開朝廷,到那裡去上任,任期四年。這個職務對擔任十年文章博士的菅原道真來說,不能說是升遷,當然並非出於他的本意。在他被任命後不久的內宴上,藤原基經行酒對他面前,吟了一句白居易的詩“明朝風景屬何人”,叫他做詩,菅原道真“心神迷亂,才發一聲,淚流嗚咽;宴罷歸家,通夜不睡,默然而止如病胸塞。”可見他對這次出任地方官,滿懷傷感。在藤原基經的錢別宴會上,他吟了一首《祖國東閣餞席》:

為吏為儒報國家,百身獨立一恩涯。

欲辭東閣何為恨?不見明春洛下花。

雖然他知道當地方官也是報國的一條途徑,但是離開京都畢竟是一件令人惆悵的事情。在《北堂餞宴》中,更透露了他的本心:

我將南海飽風煙,更妬他人道左遷。

倩憶分憂非祖業,徘徊孔聖廟門前。

他認為自己是文章博士世家,去做地方官不是他家的傳統。因此在孔廟前低首徘徊,不能自己。

可是一到贊岐,他就巡視州府,了解民間疾苦。他的《寒早》十首,充分反映了他對人民苦痛的同情。第一首是詠“走還人”的。“走還人”就是因生活困難而逃亡他鄉,卻在他鄉也無法維持生計,不得已重新回到故土的人。當地的情況是“地毛鄉土瘠,天骨去來貧。”他感到自己有責任,所以說:“不以慈悲系,浮逃走可頻!”。第二首是寫從他鄉流浪到贊岐來的人,也就是“浪來人”。他們都是“欲避逋租客,還為遭責身。鹿裘三尺弊,蝸舍一間貧。負於兼提婦,行行乞與頻。”下面八首,對“老鰥人”、“夙孤人”、“藥圃人”、“驛亭入”“賃船人”、“釣魚人”、“賣鹽人”、“採樵人”都表露了他的惻隱之心。這十首詩反映他接觸的社會面比較廣,理解比較深刻。888年從春天起,就不下雨。(陰)五月中,他在城山祈雨,願“八十九鄉、二十萬口,一鄉無損,一口無愁。”這雖然是一種迷信行為,但他的本心還是不錯的。他的七言二十韻的《行春詞》中,敘述了他處理政務的情況:

過雨經營修府庫,臨煙刻縷辨溝塍。

遍開草褥冤囚錄,輕舉蒲鞭宿惡懲。

尊長思教卑幼順,卑貧恐被富強凌。

安存耄邁飧非肉,賬恤孤煢餓曲肱。

襤樓家門留門主,耦耕田畔立尋朋。

他的“行春”,實際上是深入了解民情。他的生活態度也是認真的:

回轡出時朝日旭,墊中歸處暮雲蒸。

驛亭樓上三通鼓,公館窗中一點燈。

他模仿白居易的《新豐拆臂翁》所寫的《路遇白頭翁》,反映了贊岐十幾年前的情況:

貞觀末年元慶始,政無慈愛法多偏。

雖有旱實不言上,雖有疫死不哀憐。

四萬餘戶生荊棘,十有一縣無炊煙。

後來幸虧有安信興行、藤原保則相繼任贊岐守,才挽救了這個疲弊的局面。菅原道真也願意以他們為榜樣,盡他的責任。贊岐的幾年,對形成他的人生觀一定有較大的影響。

887年,光孝天皇死去,宇多天皇由藤原基經推舉繼位。次年,就發生了所謂“阿衡事件”。阿衡,初見於《詩經、商頌、長發》:“實維阿衡,左右商王”。當時日本因為文章博士橘廣相在字多天皇對藤原基經的敕答中引用了典故,造成宇多天皇與藤原基經的矛盾。藤原基經家的侍讀藤原佐世認為,阿衡是只有位而沒有職掌的官,既然敕答中說藤原基經是阿衡,那就是要基經不參與實際政務。於是,藤原基經就此怠工,不理政務,形成停頓的狀態。宇多天皇為此不得不下詔表明,引用阿衡不是他的本意。可是藤原基經仍不滿意,堅持要處罰橘廣相。宇多天皇未即位前即以橘廣相為師,橘廣相又把他的女兒配給即位前的宇多天皇,所以這一次的糾紛,實際上是天皇與藤原關白家的鬥爭。菅原道真因為遠在贊岐,沒有直接參加討論,但是他卻支持橘廠相,寫了一篇《奉昭宣公(基經)書》,說明藉此對有功於天皇家的橘廣相加以處罰,實在沒有什麼好處。結果這封信使藤原基經回心轉意,橘廣相由此避免了貶謫。

可是不久他就被卷進種種政治風波,雖然他調任贊岐守的原因不很清楚,但總不能說順利,他已經嘗到了“蕩蕩一生長□□”的苦味。

站在藤原集團的對立面

890年(寬平二年)菅原道真任滿,從贊岐歸京。這是一個新的仕途的出發點,可是心境還是鬱郁不得志。

這一年(陰)五月,橘廣相死去;(陰)十月底,藤原基經也病倒了,拖到次年正月也就撒手西歸。宇多天皇與藤原基經的矛盾至此告一段落,政治局面發生新的變化。

藤原基經死後,沒有人繼任太政大臣,也沒有人任攝政或關白。左大臣仍是源融,他原來是嵯峨天皇的皇子,後賜源姓,降為臣籍。在廢陽成天皇時,他很想登基,但為藤原基經所壓制,從872年起,一直任左大臣。新任右大臣的藤原良世,也不是藤原北家的嫡系。值得注目的是藤原基經的長子藤原時平(871一909年)的動態。

887年宇多天皇即位時,任藤原時平為“藏人頭”。在藤原基經死後,宇多天皇於(陰)二月底準許菅原道真升殿,即進入朝廷。又補他為藏人頭,然後升時平為參議。參議是能夠參與朝政,議論國家大事的重要職務,其地位僅次於大臣和納言,一般從大辨、近衛中將、藏人頭、左中辨、式部大輔等位階列入三位的高官中任命。所以時平雖然比菅原道真小二十七歲,但地位卻比菅原高。

同年(陰)三月,菅原道真又任式都少輔。(陰)四月兼左中辨,不久辭去了藏人頭職務。

892年,宇多天皇大力開展修史事業。(陰)五月初敕命源能有、藤原時平修撰《日本三代實錄》。所謂三代,就是指清和、陽成、光孝,包括857年到887年間三十年的歷史。稍後一些,又敕命菅原道真撰進《類聚國史》。《類聚國史》的要求,就是把《日本書紀》、《續日本紀》、《續日本後紀》和《文德天皇實錄》五部史書,按神抵、帝王、歲時、音樂、政理刑法等部類分類編輯。對菅原道真來說,這是很大的榮譽。到同年(陰)十二月,他又兼左京大夫,並奉敕在清涼殿進講《群書治要》。

893年(陰)二月,菅原道真也被任參議,併兼式部大輔。當時任參議的還有源真恆、藤原有穗、源湛等。以能力而論,自然菅原道真要高明得多。而藤原時平又走前一步,已升為中納言了。同月,菅原道真又由左中辨升為左大辨,(陰)三月,又兼勘解由長官。(陰)四月,宇多天皇立敦仁親王為太子,又命菅原道真為東宮的輔導人員“春宮亮”。(陰)九月,菅原道真撰進《新撰萬葉集》。從這樣的升遷過程,可以看得出宇多天皇在特別提拔他。分析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下列三點:第一,在“阿衡事件”發生時,一般儒生都不敢表明態度,而菅原道真特地為此上書藤原基經。表面從藤原基經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而實際上是為橘廣相解脫困難,進一步說,也使宇多天皇脫出了困境。第二,宇多天皇長期受藤原基經的壓抑,在基經死後,就培養與藤原北家相對立的自己的力量。於是他看中了菅原道真。第三,菅原道真不僅是個文人,而且有辦事能力,比當時同輩人強些,也許宇多天皇認為足可以信任。

這種情況,藤原北家系統的貴族當然看得出來,藤原時平必然有所覺察。這股傳統的貴族勢力正在找一個排擠菅原道真的機會。

894年(陰)八月,宇多天皇任命菅原道真為遣唐大使,左少辨紀長谷雄補副使。

可是,他面對當時的現實,於(陰)九月十四日提出了《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原文如下:

右臣某。謹案在唐僧中瓘去年三月附商客王納等所到之錄記,大唐調弊,載之具矣。更告不朝之間,終停入唐之人。中瓘雖區區之旅僧,為聖朝盡其誠,代馬越鳥,豈非習性。臣等伏檢舊記,度度使等,或有渡海不堪命者,或有遭賊遂亡身者,唯未見至唐有難阻饑寒之悲,如中瓘所申報;未然之事,推而可知。臣等伏願以中瓘錄記之狀,遍下公卿博士詳被定其可否。國之大事,不獨為□身,且陳欵誠,伏請處分。謹言。

這篇狀文,主要說明唐朝情況凋弊以極,沒有派使去的必要;如果派去,恐有“難阻饑寒之悲”。在此之前,在(陰)七月中已將中瓘送來的“錄記”上報。《菅家文草》也載有《太政官牒在唐僧中瓘報上表狀》:

牒奉敕者中瓘表悉之。久阻兵亂,今稍安和。一書數行,先憂後喜,□源茶等準狀領受。誠之為深,溟海如淺。來狀云:溫州刺史朱褒特發人信,遠投東國,波浪眇焉,雖感宿懷,稽之舊典,奈容納何,不敢固疑。中瓘訊息,事理所至,欲罷不能。如聞商人說大唐事之次多云:賊寇以來,十有餘年,朱褒獨全其部,天子特受忠勤,事之仿佛也。雖得由緒於風聞,苟為人君者孰不顧耳以悅之。儀制有限,言申志屈。迎送之中,披陳旨趣。又頃年頻災,資具難備,而朝議已定,欲發使者,辨整之間,或延年月。大官有問,得意敘之者,準勅牒送,宜知此意。沙金一百五十小兩,以賜中瓘,旅庵衣缽,適支分□。故牒。

參照這兩個檔案,雖然有些文句還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大體上可以認識到,唐昭宗在風雨飄搖的形勢下,還由溫州的朱褒通知日本已經好久沒有派遣使節,而日本方面因為連年發生災禍,派遣有困難。在(陰)七月中還想“或延年月”,而(陰)八月中突然任命菅原道真為遣唐大使,未免有些突然。或許暗地裡有什麼政治謀劃在起作用,亦未可知。菅原道真處於被動的地位,於是索性把該不該廢止遣唐使的基本問題提出來,請公卿公開討論。到(陰)九月三十日,宇多天皇終於停罷遣唐使。如果沒有宇多天皇對菅原道真的支持,照前一次小野篁副使稱病不去而被流放隱岐島的事例來處理,菅原道真也會被流放到偏僻地方去的。可是這一次卻一點也沒有影響菅原道真的政治生活。

菅原道真這樣做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廢止遣唐使,對他祖父清公以來兩代的傳統來說是一種背叛;而另一方面更容易被人指責不敢冒風濤之險,是一種儒怯的表現。但菅原道真畢竟勇敢地根據事實提出廢止之議,當時的事實是:(一)唐朝已經調弊之極,戰亂頻發,遣唐使即使上陸後,還會經歷許多艱難險阻,而不見得會有多大收穫;(二)北邊新羅勢力侵及對馬島一帶,南邊北九州一帶海盜猖獗,遣唐使船隻無法保護。在這些具體事實面前,終於把維持了二百六十四年的遣唐使傳統徹底結束。

我們還很難推測,委任菅原道真是否是又一次排擠他的陰謀。也許宇多天皇的好大喜功的心理被人利用了,他本人還以為菅原道真一定樂意這個任命;不料菅原道真根據當時中國的情況從根本上否定了遣唐使的派送,這才使他猛醒過來,取消了這次任命。藤原集團的人自然會從不服從詔命這一點對菅原道真進行誹謗,但陰謀已經露出破綻,無濟於事了。

現在再從晚唐的情況來看,菅原道真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在黃巢農民大起義被鎮壓後,中國各地擁兵割據的軍閥互相攻占,唐朝朝廷已經失去威信。所以,“不朝之問”是否來自唐昭宗(889一904年)很是可疑。溫州刺史朱褒,是在882年由浙東觀察使劉漢宏招安的。他在溫州獨霸一方,朝廷遣使,也不奉詔。890年他把刺史讓給他哥哥朱誕,894年又交給他另一個哥哥朱著。他這樣的人能傳達朝廷的旨意嗎?如果菅原道真信以為真,當上遣唐使,即使平安抵達溫州或其他港口,他的使節團的遭遇可想而知,所以菅原道真的確有先見之明。

在中日關係史上,由於一般只講到838年以藤原常嗣為首的遣唐使為止,對這次遣唐使的廢止沒有加以深入分析。或許還有人以為此舉出於菅原道真對中國文化的不理解,對唐朝的不友好態度。而事實上,菅原道真卻是一個累世研習中國典籍、深知唐朝實際情況的人。近來日本又有人認為菅原道真已經具有建立日本文化的自信心,所以決心不再向唐文化學習,此舉對日本文化的獨立發展有巨大的貢獻。那又未免誇大了它的作用。我們仔細查看菅原道真的著作,還看不出他有這樣的想法。他深深沉浸於中國文化之中,但對不合時宜的這種政治行為又竭力反對。

這次風波過後,菅原道真仍然官運亨通。895年年初,兼近江守,(陰)十月,敘從三位,任中納言,(陰)十一月,又兼東宮的權大夫。在名義上,藤原時平是東宮大夫,那是因為依然照著家督的傳統,而擔任實際輔導的卻是菅原道真。

896年(陰)八月,菅原道真又兼民部卿,並處理一些官田問題。(陰)十一月,他的長女進入宮內,他也成為外戚。他和宇多天皇的關係越來越接近,而他自身也逐漸受到藤原北家以外的官吏的反對。897年(陰)六月,藤原時平任大納言、左大將,而同一天,菅原道真也任權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藤原北家從良房、基經以來的權勢,本來要高出以文章世家的菅原家不知多少,這次卻有些旗鼓相當了。

同年(陰)七月,五十三歲的宇多天皇讓位,太子繼位,是為醍醐天皇。醍醐天皇即位時才十三歲,宇多天皇寫下了《寬平卿遺誡》,就公事儀式、任官敘位、臣下賢否以及動作、學問等都留下了懇切的訓誡。而總的情神是要警惕藤原北家的權勢抬頭,並強調了菅原道真的功勞。醍醐天皇即位時,菅原道真升正三位,不久兼中宮大夫。

當時的朝廷,至899年時,藤原時平為左大臣,菅原道真為右大臣。菅原道真當時曾提出辭退,但沒有實現。

900年年初,醍醐天皇秘密地想任右大臣菅原道真為關白。如果實現,他就會超越藤原時平的地位,這是相當危險的,菅原道真堅決推辭掉。他又屢次請辭右大臣以及右近衛大將,終於皆未辭掉。同年(陰)八月,他把菅原清公的《菅家集》六卷、菅原是善的《菅相公集》十卷和他自己的詩文集《菅原文草》十二卷,合成《菅家三代集》進獻,醍醐天皇為此著實稱讚了一番,認為勝過了白居易。(陰)十月他父親的門生、文章博士三善請行寫信給他,勸他急流勇退。當時的政治形勢已經可以看出,菅原道真已經被夾在天皇集團勢力與藤原北家勢力之間了。菅原道真越受醍醐天皇信任,越成為藤原時平的對立面。

不滿意菅原道真的還有如源光這樣的大貴族,他是仁明天皇之子而降為臣籍的。他於891年任中納言,899年任大納言。他也不甘心居於菅原道真之下,就和藤原時平勾結在一起。

到901年(昌泰四年)正月七日,菅原道真敘從二位。這是菅原道真登峰造極的時候,可是危機四伏,悲劇即將出現。

貶官死去

政治風雲的變幻,不是參與機密的人是不容易掌握真相的。901年(陰)正月七日,菅原道真才敘從二位,而二十五日就被貶官,離開朝廷,到太宰府(在今福岡縣)去當“權帥”。

《日本紀略》載當天:“諸陣警固。帝御南殿,以右大臣從二位菅原朝臣任大宰權帥,以大納言源朝臣光任右大臣。”在《政事要略》卷二十二載有宣命原文:

而右大臣菅原朝臣出自寒門,俄上居大臣,而不知止足之分,有專權之心。以佞謅之情,欺惑前上皇之意……欲行廢立,離間父子之志,淑破兄弟之愛。詞者辭順心逆,是皆天下所知,不宜居大臣之位。

由此可知,因為醍醐天皇得知菅原道真企圖廢立,這才激起了他的憤怒,不得不採取嚴厲措施。文中提到上皇,那就是宇多天皇,當時雖已皈依佛教,稱為法皇,但仍健在。他對這件事採取什麼態度呢?據《日本紀略》載:

三十日,太上皇御幸左衛門陣。官人以下衛士不下胡床。上皇通夜不還,二月一日,上皇還本宮。

當時,宮廷的警衛已經掌握在菅原道真的反對派的手裡,所以連宇多法皇本身在左衛門前堅持了很久,也沒有讓他進宮,而且極不禮貌。據記載,當時掌握宮門警衛的是藤原菅根(856—908年)和紀長谷雄。藤原菅根是由菅原道真推薦,任參議、文章博士;紀長谷雄在菅原道真任遣唐大使時任命為副使,他的文章博士也由於菅原道真的推薦,表面上還私交很好;可是他們兩人都已投入了藤原時平的懷抱。

至於宣布中的“淑(?)破兄弟之愛”,當然是有所指的。原來醍醐天皇的三弟齊世親王是菅原道真的女婿,於是利用這層關係,給菅原道真套上了想廢醍醐而立齊世的圈套。這個陰謀自然出於藤原時平,醍醐天皇的生母是藤原胤子,她是藤原高藤的女兒。藤原高藤的父親藤原良門因為是庶出,不能與藤原良房相比,但醍醐天皇總與藤原北家有血緣關係,這就使藤原時平有了內線。齊世親王的母親則是橘廣相的女兒橘義子,更會引起藤原時平的憎惡感情。醍醐天皇雖然長期受過菅原道真的教導,但是一旦事關自己皇位,那就不菅一切,一下翻臉,把宇多天皇給他的《寬平御遺誡》也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關於這個問題,在日本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認為菅原道真完全是被誣,他本身毫無這種想法;一種認為宇多法皇有這種意圖,而菅原道真是代人受過;還有一種認為菅原道真也有此意圖。我們從菅原道真的一貫作風來分析,可以認為他具有一種守正不阿的精神。他做東宮“權大夫”時,對太子過分嚴厲也許有之,如果說他在醍醐天皇繼位後又想廢掉他,另立自己的女婿,恐怕是不可能的。但他把第三個女兒嫁給齊世親王,的確留下了一個給藤原時平可乘之機。這個主意也可能是宇多上皇出的,菅原道真不過奉命罷了。所以後來發生這件事的時候.宇多法皇親自想來保他。宇多法皇的出面,甚至不僅想保菅原道真箇人,而想繼續貫徹地反對藤原北家的主張。可是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也不得不嘗到了閉門羹。

因為把齊世親王也牽連過去了,醍醐天皇不得不把他弟弟加以處分。同時,菅原道真的長子高視從大學頭降為土佐介;次子景行從式部大丞降為駿河權介;三子兼茂從右衛門尉降為飛騨權椽;四子淳茂是文章得業生,也為此被貶到播磨。他家的門生故舊,更為此大受株連。

菅原道真到太宰府去就任時,不得已把妻子和大女兒留在平安京,自己帶了小兒子、小女兒上路。一路上,受到的待遇也很差。到了太宰府,小野篁的兒子小野葛弦正在大弍任上。因為小野篁也是被流放的,小野葛弦對這位貶謫下來的“權帥”還可以。但是,他自己的心填充滿著淒涼悲痛。

而朝廷還不放心,又派宇佐奉幣使藤原清貫去查問。據(陰)七月十日藤原清貫的報告,菅原道真曾表示:“無所自謀,但不能免善朝臣誘引,又仁和寺(指宇多法皇)仰言。數有奉承和故事耳。”關於藤原清貫的報告,也有種種解釋。有人認為藤原清貫是菅原道真素來敬重的藤原保則的兒子,在菅原道真任贊岐守時,又做過他的下屬,所以這個報告是可靠的。其實,從菅原道真的性格說來,他是不會把罪名推給別人的。源善原任右近衛權中將,此時已貶為出雲權守,他不會再想加害於他;至於對宇多法皇,他更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報告中所謂“承和故事”,從藤原時平這方面說,已變成了“廢立”的代名詞。但根據史實分析,“承和之變”(842年)可以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指廢太子恆真親王而立藤原冬嗣女順子所生的道康親王,用這種意義來比擬廢醍醐而立齊世,實在是不恰當的,但事實上把菅原道真貶到太宰府時,已經把他比作因承和之變而貶官的藤原吉野了,所以藤原清貫用的當然是這種意義;另一種意義是指藤原良房製造這次事件,是為了打擊他的政敵伴健岑、橘逸勢以及他們兩人所代表的兩大家族的勢力。如果菅原道真自己說“承和事件”,可能是指宇多法是一直提醒他不要再陷伴健岑等的覆轍。不過,菅原道真既然處於被查問的地位,也只有聽藤原清貫說去。

菅原道真的新任所太宰府是個總菅九州地區、防備外來侵略、接待外交使節、並進行對外貿易的機構。上級官員有主神一人、帥一人、大弍一人、少弍、大監、少監,大典、少典各二人。在地方機關中是個大單位,可是與朝廷右大臣相比,那臨時代理的“帥”只是一個地方的“冷官”罷了。菅原道真的心境反映在他的詩章之中,他所作的《秋夜》詩,把自己比作蕭瑟的秋天,反映了他的心境:

黃萎顏色白霜頭,況復千餘里外投。

昔被榮花zz組縛,今為貶謫草萊囚。

月光似鏡無明罪,風氣如刀不破愁。

隨見隨聞皆慘栗,此秋獨作我身秋。

從平安京傳來難得的家信,隱約說出了家庭被侵削、生活極艱難的苦境。所以有《讀家書》一詩:

訊息寂寥三月余,便風吹著一封書。

西門樹被人移去,北地園教客寄居。

紙裹生薑稱藥種,竹籠昆布記齋儲。

不言妻子饑寒苦,為是還愁懊惱余。

第二年初春,他的身體在貧病中逐漸垮下來了。從《雨夜》一詩中可知,他已很瘦削,目光艱澀,生著腳氣、皮膚病,患有胃病等,甚至生計也有困難。這一年秋天,他帶去的小兒子就在那裡死去,這對菅原道真的打擊是很大的。

903爾(陰)二月二十五日,他就在太宰府寂寞地死去了,年五十九歲。

一個博覽群書、著作等身的儒臣出身的高官,終於被藤原大貴族的勢力迫害死了。

奉為天神

901年(陰)正月二十五日,藤原時平、源光、藤原定國等的聯合勢力製造陰謀,把菅原道真從右大臣的高位上拉下來後,他們就彈冠相慶了。藤原時平自然大權獨攬,更加專橫跋扈;源光就升正三位,任右大臣,成為藤原時平的副手;藤原定國就兼右近衛大將,次年就任大納吉。其他“有功之人”也都加冠進爵。在此之前,藤原時平一直想把他的妹妹穩子送進宮去,造成外戚關係,可是一直沒有實現,這次有了機會。3月,其妹穩子入宮。

902年,藤原時平又想恢復班田制,禁止院、宮、諸家占有山川藪澤;又禁院、宮、王臣家借民宅稱為莊園,妨礙官物,儲積稻穀。恢復班田制,必然不會取得大效果,而實際上在政治鬥爭告一段落後,又從經濟處理上打擊他的政敵們。怪不得菅原道真的家庭也受到了影響,連住宅都無法保留完整。 904年(陰)二月,在藤原時平的策劃下,把穩子所生的崇象王子立為太子。905年,菅原道真的女婿齊世親王,被逼得不得不到宇多法皇所在的仁和寺去出家。

可是,藤原時平的這種全盛局面維持不了多久。從901年起,京都時常打雷、落雷的地方不少。有一種傳說在流傳,說菅原道真死後成為雷神,要對迫害他的人進行報復。好象這是一種迷信,實際上反映了當時日本不滿意貴族政治的各階層的共同的詛咒和憤恨。

906年藤原定國死去。908年,那個不準宇多法皇進宮的藤原菅根也死了。9O9年(陰)四月,藤原時平本人也死掉了,年僅三十九歲。912年,紀長谷雄死去;913年,源光死去。914年,醍醐天皇任命藤原時平的弟弟忠平(880一949年)為右大臣。915年,皰瘡流行。918年,京都暴風雨。923年(陰)三月,藤原穩子所生的保明太子(911年改崇象為保明)生病死去。醍醐天皇也許感到了內疚,或者有些害怕,就贈死去的菅原道真為右大臣正二位;然後,又立藤原穩子為皇后;並立保明與藤原時平的女兒生的皇孫慶賴王為太子,而這個太子不久也夭折了。

930年(陰)六月,宮內的清涼殿遭雷擊,已經升到大納言民部卿的藤原清貫和另一名大官以及近衛二人一起被雷擊死。醍醐天皇也為此嚇得憂心忡仲,到(陰)九月中終於死去。

既然有菅原道真變雷神的傳說,自然有搞迷信的人附會上去,說菅原道真顯了靈,然後在947年(天曆元年)後在京都建立了北野神社。接著,949年又在難波(今大阪府)建立了天滿宮神社。到993年(正歷4年),又有人假託菅原道真顯靈,一條天皇(986—1011在位)又先後贈菅原道真左大臣正一位、太政大臣,把他捧上了最高的官職。

到十一世紀初,菅原道真可怕的形象逐漸轉變。1023年當過攝政、太政大臣的藤原道長(966—1027年)曾在高野山龍門寺看過菅原道真的墨跡,非常欣賞,“徘徊難去”。1025年當右大臣的藤原實資(957—1047年),也提出了他家藏的菅原道真的真跡。他們兩人都是藤原忠平的曾孫。自此以來,菅原道真的書家的聲名又喧傳一時,認為在空海(774—835年)之後,就要數到他,在他之後,才是小野道風(894-966年)。

到鎌倉時代,藤原兼仲於1276年,在宇治平寺院看到了菅原道真的日記《勘仲記》,認為“有恐有悅,面目之至,無物取喻。”由此可知,菅原道真已經逐漸變成了“文神”、“學聖”了。

到現在,日本還有許多地方保留著北野神社、天滿宮,祭祀著菅原道真。從他死去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我們在前面幾節中介紹了菅原道真的生平,但是我們對他死後長時期成為這樣被崇拜的形象有些難以理解,在這方面的原因需要進一步研究。概括地說,他所以被奉為天神或雷神,那是由於封建社會中受委屈、受壓抑的各階層把他作為象徵性的人物,集中了他們對驕橫跋扈的當權者的憎恨與憤怒,希望由他對這些人予以嚴厲的懲罰。後來又所以轉化為“文神”或“學聖”,也許是由於迷信造成的神采逐漸暗淡,而他留存的著作和墨跡又獲得高度的評價,並由此起了升華的作用。

附註

[1] 本文所引《菅家文草》、《菅家後集》都根據《日本古典文學大系》第72冊,川口久雄校注本。

[2] 中臣鐮足被賜藤原姓名,其次子不比等襲姓藤原,以後分為武智麻呂(南家)、房前(北家)、守合(式家)和麻呂(京家)。四家中北家獨盛。

[3] 字多天皇的母親,是仲野親王之女班子女王,與藤原北家沒有關係。為此,宇多天皇一即位,藤原基經就想利用“阿衡”事件,把宇多天皇的氣勢壓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