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門鄉

基本信息

箐門鄉 

 箐門鄉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原始森林....還有四季如春的氣候........它地處金沙縣西北部,北與太平鄉和石場鄉相依,東與大田鄉和平壩鄉相連,南與大方縣雨沖鄉毗鄰,西與大方縣大山鄉隔河相望,縣城-大田-箐門鄉政府駐地三鍋村(約70公里)-石場-縣城(約59公里),是全鄉唯一一條過境公路。現全鄉還有四個村未通公路。鄉境在清代屬黔西州平定里(石革鬧)第一甲;民國時期先屬黔西縣西一區(石革鬧)紅梓鄉,後屬金沙縣太平鄉四、五、五保。解放後,1950年為三鍋、箐門、紅梓、長嶺4村,隸屬金沙縣第三區(石場);1953年合併三鍋、箐門2村為箐門鄉,紅梓、長嶺2村為紅梓鄉;1958年改建為箐門、紅梓公社;1984年改為箐門鄉和紅梓苗族彝族仡佬族鄉;1992年“建並撤”時,撤掉原箐門鄉和紅梓苗族彝族仡佬族鄉,合併建為現箐門苗族彝族仡佬族鄉。全鄉總面積94.7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47個村民組,居住著漢、彝、苗、仡佬等4個少數民族共1600戶,6254人。其中農業人口6199人,非農業人口55人;少數民族人口1964人,占總人口的31.4%,在少數民族人口中苗族1024人,占總人口的16.37%,彝族人口601人,占總人口的9.6%,仡佬族人口339人,占總人口的5.43%,少數民族居住相對集中,主要在新寨、大山、朝陽三個村,故建為民族鄉。境內山脈屬烏蒙山脈向北延伸的余脈,山嶺切割、溪流如網,溪水相匯,山岩相集,被稱為“四十八屯”之地。屯間,被懸岩、深谷阻斷,人語雞太之聲相聞,但來往至少有2、3小時甚至5、6小時的行程。喀斯特地貌發育,屬雲貴高原東部狀大斜坡岩溶地貌。地形地貌為南高北低之勢,海拔最低處懸心店下河谷820米,最高海拔獅子山為1644米。鄉內氣候多樣,但大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3攝氏度,年降雨量1055毫米,年均日照1088小時,無霜期280天。全鄉耕地面積10360畝,其中田80畝,土10280畝,耕地主要為坡耕地,250以上坡耕地占80%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馬鈴薯;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菜。由於受到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的制約,經濟發展滯後,全鄉8個行政村,就有新寨、光明、朝陽3個行政村屬一類貧困村,其餘5個行政村均屬二類村。全鄉特困戶359戶1234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0%左右。2002年,全鄉糧食總產量12.75噸,人均占有糧食408斤;全鄉財政收入24萬元。鄉內無地下礦產資源,全鄉地處冷水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鄉內山清水秀、峽谷幽深,植被完好,冷水河自然保護區現已發現桫欏、福建柏,南方紅豆杉,百日青、紫櫚等珍稀植物和雲豹、大鯢、紅腹錦雞、鴛鴦、紅腹角雉等珍稀動物,是進行科學考察和徒步生態游的好地方。目前箐門至湖水搭接金(沙)清(池)公路四級鑲邊公路正在建設之中,全鄉今後的發展規劃主要有以下幾項:一是開發冷水河國家級森林公園旅遊區,發展生態旅遊業。二是修通鄉政府至紅梓片區公路,實現村村通公路,為全鄉經濟快速發展創造暢通的交通運輸環境。三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引進優良畜種和草種發展牧草養殖,提高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四是大力推進退耕還林,全鄉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搞好水土保持。五是發展特種種植業,在全鄉廣泛種植苦丁茶和中草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